【他山之石】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六盤水“三變”路徑

王玉斌

貴州素有“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文銀”和“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唯一沒有平原省份。六盤水是烏蒙腹地黔西大門,所轄4區縣3個國家級、1個省級深度貧困縣。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下稱“三變”)是六盤水農民的偉大創造,成為全國學習的經驗。極度貧困的烏蒙山區為什麼會率先成為全國樣板?“三變”改革關鍵是什麼、誰來改、怎麼改?核心要義需要深刻領會。

【他山之石】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六盤水“三變”路徑

資料圖片

“三變”改革有效促進“五大振興”。六盤水“三變”改革是立足於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和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由脫貧攻堅起步進而有效實現鄉村“五大振興”的鮮活樣板。2012年5月,陶正學回鄉創辦普古銀湖種植養殖合作社,村民用土地經營權、自有資金等入股建設娘娘山高原溼地生態農業示範園。2013年,園區拓展到8個村,整合耕地、林地、草地10.7萬畝,組建村辦經濟實體12個,開發旅遊景點18個,入股村民8875名;11月,市委書記考察肯定娘娘山做法,正式提出“三變”。2014年1月,六盤水全市“三變”改革。2016年1月,貴州全省試點。2018年,娘娘山園區產值超2.9億元,核心區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不足4000元提高到16700元,帶動3962人脫貧,先後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全國森林康養基地、全省勞動模範療休養基地,盤州獲全國百強縣、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縣、全國首批民生改善典範縣、美麗中國示範縣、全國最美生態旅遊示範縣、中國最宜居城市、全國文明城市提名。2014年1月以來,全市198.4萬畝承包地、40.8萬畝集體土地、12.9億元財政資金、105.2億元社會資金入股,54.9萬戶、182.6萬農民成為股東,戶均分紅1109元(貧困戶2544元)。2018年,貴州第一產業增速全國排名第一,六盤水增速全省第一,步入“五大振興”康莊大道。

“三變”改革實踐路徑溯源展望。“三變”改革是六盤水農民的偉大創造,實踐路徑從理論層面分析可分為三步:第一步,發端於深度貧困地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路徑探索,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切入,以股份合作為紐帶,以股權為平臺,改變過去扶貧“政府熱、社會弱、市場冷”和扶貧資金“一年投、兩年驗、三年看不見”等問題,調動社會資本、經濟組織、各界人士、貧困農民參與脫貧積極性,實現貧困群眾與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有效銜接,促進農戶與經營主體聯產聯業、聯股聯心,激活農村內生髮展動力,推動農村經濟規模化、組織化、市場化進程,放大貧困群眾生產、生活、發展空間,破解資源、資金、農民分散與農村資源閒置、農業發展活力不足、農民致富無門等頑症,探索精準扶貧科學脫貧道路,增加了農民財產性收入,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實力,“三變”成為精準扶貧長效脫貧“新引擎”;第二步,因其系統化制度安排調動了全社會參與產業扶貧積極性,極大地發展了農村生產力,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農民權益保護、農業風險防範等方面顯示出極大優越性,“三變”成為“農村綜合改革牛鼻子”“小康社會與鄉村振興助推器”;第三步,逐步轉型升級,為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甚至城市改革提供借鑑,成為城鄉資源、市民農民之間全面平等共融共通的橋樑紐帶,最終使“農民”成為令人嚮往和受人尊重的“一種職業”。這三步在發展中並非截然分開、有時交錯融通。

“三變”改革契合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演進規律。經過40年的歷史,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的優勢式微,“小生產”與“大市場”矛盾日益突出,以小農戶為基礎的生產關係嚴重束縛生產力發展,聯合與合作成為整合資源發揮“核聚變”效應的必然。在《關於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發佈之前,“三變”改革創新性地引導農民土地參股、技術參股、資源參股、房屋參股、勞動力參股,探索“專業合作社”“公司+農戶(貧困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村集體+協會”等實現模式,契合了生產力生產關係演進規律。

“三變”改革率先在烏蒙山區結出碩果的深層原因。一是頂層設計引領。貴州2004年來連發17個“一號文件”,咬定目標方向,明確路徑方法。2012年“娘娘山探索”、2014年六盤水“三變”、2016年貴州省改革,高位佈局一以貫之。二是領導創新擔當。時任市委書記在娘娘山提出“三變”,旋即發起全市改革,既要精準把握市場的學識能力,更要擔當創新的勇氣魄力。三是制度系統保障。改革之初,搭建平臺,制定入股、參股、退股、交易、金融、保險等站位高、操作性強的完整制度體系。四是本土企業家情懷。陶正學、餘留芬、陳大興、左文學等一批本土企業家或鄉村致富帶頭人,市場眼光敏銳,具有幹勁魄力,更有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的博大情懷。五是全民攜手參與。貧困戶帶動是難點中的關鍵,“三變”改革做到了“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

“三變”改革關鍵是什麼?股份合作是核心。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出路是以股權為紐帶發展農民股份合作,由耕者“有其田”到“有其股”。產業平臺是根本。股份不增值等於0,增值必須靠產業。六盤水圍繞特色經果和林下經濟,建設項目管理、產權交易等服務平臺,以特色產業“3155工程”為抓手,打造核心拳頭產品產業帶,拉動資產升值。經營主體是關鍵。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市場中的活躍因素。風控體系是保障。建立風險基金、完善農業保險,以財政投入風險補償資金撬動商業保險,落實法律監管,全面防範及時處理違法行為。盤活資源是前提。以還權賦能為重點,推進各類農村集體產權與資源確權頒證,為資源資產作價入股提供依據和保障。

“三變”改革誰來改?黨委政府頂層設計與配套體制機制建設是“三變”改革的決定性因素,黨委政府是領導核心,基層黨組織是保障力量,農民、新型經營主體和村集體經濟組織是核心主體,供銷社、信用社、平臺公司、金融保險等機構是必要參與主體。

“三變”改革改什麼?一是村集體資源資金。包括耕地、林地、自然風光、小區域氣候等生態資源。二是財政資源資金。除補貼、救濟、應急資金以外,財政投到村公路、水利、生態等各類建設發展與扶貧資金以及形成的資源資產。三是農民自有資源資金。農民承包地經營權、宅基地以及自有房屋、資金、技術、勞動力等。四是經營主體資源資金。新型經營主體資源資金是政策撬動的主要來源,佔比最大。五是城市優質資源資金。整合農村資源要素入股城市停車場、金融機構、商鋪等優質資源。截至2017年6月,全市整合各類“三變”資金76.18億元,實現“無物不股、無奇不股、無事不股、無資不股、無人不股”。

“三變”改革怎麼改?一是杜絕因改革而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發展鄉村產業、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和壯大集體經濟的手段而非目的。二是聚焦脫貧攻堅,立足精準脫貧長效機制,瞄準鄉村振興和城鄉互通。三是基於我國土地制度與大國小農基本國情農情,順應聯合與合作趨勢要求,大力培育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四是貫徹“兩山理論”,走“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道路。五是其他地方在學習先進經驗時要力避千篇一律,既要全面瞭解六盤水“三變”,也要深入分析娘娘山等具體案例,實踐中更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六是制定規則標準,先試點突破,再整體推進,切實做到“黨引領、帶農民、育主體、興產業、重生態、見效益、可持續、促升級”。(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