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爺爺度過最後七年》:人最怕的不是變老,而是子欲養而親不待

《陪爺爺度過最後七年》:人最怕的不是變老,而是子欲養而親不待


石勐堯的這本《陪爺爺度過最後七年》我已經讀完好多天了,一直拖著沒有寫讀後感。有太多的情緒在泛濫,到要下筆的時候,卻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才好。

最初在圖書館裡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就預感自己在看書時會哭。果不其然,那天我在地鐵上閱讀此書,看著看著,眼淚就控制不住地往下掉了。幸好當時戴了帽子,我使勁壓下帽簷,不想讓別人看見我哭泣的臉。

這是一本很能打動人的書,從書名就可以看出來。它講述的是作者在七年時間內用照片記錄下祖孫生活點滴的動人故事。書中的每一張照片都栩栩如生,背後的每段故事都感人至深。

本書採取文字與圖片相結合的方式來敘述作者與爺爺深厚的祖孫情,每次盯著照片看的時候,我都忍不住想起自己的爺爺。


《陪爺爺度過最後七年》:人最怕的不是變老,而是子欲養而親不待


印象最深的是書中那段話:“現在回想起爺爺,腦海裡總是浮現出他一個人坐在床邊發呆的樣子,眼神裡空洞無神,房間裡是一整片大好的陽光,但好像對於爺爺來說,並沒有什麼溫暖的感覺。我能感覺到爺爺的孤獨,那種孤獨,是人老了,被困在一個孤島上,我們進不去,他也出不來,誰都沒有辦法逾越那道叫做歲月的鴻溝。”

對此,我深有體會。

那時候我依然童稚無知,爺爺卻已經八十多歲了。那時候我不能理解,為什麼有時候爺爺待在家裡,他總是能夠一坐就坐一天,哪裡都不去。獨自一人枯在簡陋的客廳裡,指尖夾著粗糙的卷草煙,時不時吸上一口,除此之外,再無動作。現在我明白了,年老的那種孤獨,是無法言說的痛。一輩子的窮苦生活在他身上烙下深刻的印記。他變得沉默寡言,所有情緒都埋藏在心裡。


《陪爺爺度過最後七年》:人最怕的不是變老,而是子欲養而親不待


有時候他會出去走走,到附近的一家小賣部看中年人打麻將是他為數不多的愛好。坐在麻將桌旁邊,他也不說話,只是默默地看著別人打牌,經常一看就是一下午。小小年紀的我已經知道他的行蹤,所以經常鬼機靈地跑到那裡去,等別人打麻將散臺了他也要回家了我就亦步亦趨地跟著他,就跟一條小狗尾巴似的。

我們也不怎麼說話,我只會一路喊著“阿公,阿公(爺爺的意思)”。那時候年紀小,想要錢買零食,但是卻不敢明目張膽地跟大人要錢,因為被媽媽發現是要被罵的。可是即使我不說,爺爺也能看出我的心思。走在前頭的他,總會慢慢從破舊的衣兜裡掏出一些皺皺巴巴的毛票,然後遞給我一張五角或一塊,叮囑我“拿去買甘蔗吃,記得早點回家啊。”然後看著我興高采烈地轉身離開,他也就揹著手步履蹣跚地回去了。

這樣的次數多了,這幅畫面就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記憶裡那條蔓延到老家的羊腸小道,路邊長滿了野花野草,風一吹,兩旁的樹葉和竹林沙沙作響。不遠處那棵據說已經生長多年的大榕樹安靜地佇立著,沉默地見證這對祖孫所有的交流互動。每一個場景,都變成了一幀幀畫面,記在它的記憶裡,也留在我的心田裡。

現在,爺爺走了,大榕樹也沒了,只剩下我了。

唯一慶幸的是,我還有回憶。


《陪爺爺度過最後七年》:人最怕的不是變老,而是子欲養而親不待


相對比父母語與孩子,祖孫之間的感情往往更濃烈。人們常說隔代親,事實也是如此。爺爺奶奶對待孫子孫女,總是捧在手心裡怕冷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時刻想要把最好的東西送給對方的心情,是長輩對晚輩最真切的關懷和最真摯的疼愛。

人生漫長而短暫,最美的親情,不過是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而親情當中最怕的,不過是子欲養,而親不待。

那麼,就讓我們好好珍惜當下,珍惜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相處的每一分每一秒,用心去感受愛,全力去付出愛。


關於作者:歡歡不是一條狗,原名歡歡,一位熱愛讀書熱愛跑步經常笑眯眯的90後女孩,很高興在這裡見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