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腫瘤的微創介入治療

走近腫瘤的微創介入治療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稍微關注腫瘤治療的人基本都知道腫瘤的治療包括手術、化療、放療,雖然很多人也聽說過腫瘤的介入治療,但對介入治療還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疑問和困惑。那麼我們就簡單瞭解下腫瘤的介入治療。

走近腫瘤的微創介入治療

什麼是介入治療?

介入治療就是不開刀暴露病灶的情況下,在血管、皮膚上作直徑幾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經人體原有的管道(如食管,尿道,陰道等),在影像設備的引導下對病灶局部進行治療的創傷最小的治療的方法。我們耳熟能詳的冠脈支架、腦動脈瘤栓塞等均屬於介入治療範疇。

腫瘤的介入治療有什麼優勢?

創傷小。介入治療屬於微創技術,術後唯一的創口就是一個長約1毫米的小“針眼”,最早術後半小時後即可起床活動,8小時後恢復到術前水平,且出院後一般沒有特殊注意事項,可以立即回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中去。這不但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還最大程度減輕了家屬的護理難度。

效果明顯。動脈藥物灌注療法,通過動脈向腫瘤組織直接給藥,接受藥物劑量大、治療效果好,血管栓塞治療可抑制腫瘤發展,使其縮小,為患者爭取二次手術機會,物理療法,無毒副作用。

副作用小。對機體整體傷害小,毒副作用低,併發症少、全身狀況恢復快。

準確性高。在醫學影像設備精確引導下,可實現準確定位。

走近腫瘤的微創介入治療

介入治療對哪些癌症治療效果比較好?

原發性肝癌在發現時只有1/5左右的患者有手術切除的機會,剩下4/5的患者往往只剩3-6個月生存期。介入治療通過血管栓塞技術、局部消融技術聯合分子靶向藥物治療等綜合治療技術可以有效控制病灶發展,門靜脈支架技術、粒子植入技術又能解決門脈癌栓的難題,經頸靜脈門體靜脈分流術則能解決肝癌、肝硬化所致的門脈高壓症狀(如嘔血、腹水、腹脹等症狀)。

走近腫瘤的微創介入治療

  介入治療技術出現後,使剩餘的4/5患者顯著延長了生存期,從而甩掉了“癌中之王”的帽子。

介入治療術後有哪些不舒服的感覺?

微創介入治療比較安全,副作用也輕,但術後仍需要病人及家屬配合,主要有:

(1)對於行血管介入的病人,術後需要穿刺點加壓包紮,伸直術側肢體並避免活動,臥床休息24小時以上,預防穿刺動脈出血,在此期間病人的飲食,大小便均應在床上進行.。

(2)術後可根據病人情況,多飲水以促進造影劑的排洩,如無噁心、嘔吐即可進軟食、半流食或流食,要求清淡且營養豐富容易消化,如稀粥、牛奶、蛋湯、冬瓜湯等,術後當日主張病人少量多餐,以免引起不適。

(3)家屬應注意觀察患者有無下肢變冷、發紫、傷口有無滲血等情況。出現下列情況應及時報告醫護人員:穿刺部位血腫或活動性出血致傷口敷料浸溼;穿刺側遠端肢體感覺異常;出現頭暈、心悸及其他不適;嘔吐物或大小便有出血情況;胸腹部疼痛、呃逆、發熱、呼吸困難等。

(4)術後有一部分病人可能會出現畏寒、發熱、疼痛等不適應及時告知醫生,給予對症治療。

彭齊榮博士專家工作室

彭齊榮,主任醫師,現任廣州藥科大學附屬三院腫瘤科病區主任。博士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在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療專業進修學習5年,創建解放軍458醫院腫瘤專業和放射專業。擅長原發性肝癌、轉移性肝癌、重型肝炎、晚期肝硬化等肝臟的重大疾病的診療。

楊治國,畢業於山東醫科大學臨床系,主任醫師,醫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留學美國腫瘤微創治療專家,1999年在北大腫瘤醫院介入科擔任副主任,2015年作為廣東省腫瘤高級醫學人才,任職於廣州藥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腫瘤科主任,專業從事各類中晚期惡性腫瘤治療30年,尤其擅長肝癌、肺癌、胃癌、鼻咽癌、淋巴瘤、結直腸癌、肉瘤等惡性腫瘤的灌注化療栓1塞,結合氬氦刀冷凍消融、微波消融以及I~125粒子植入治療惡性難治性腫瘤。

郝春志,男,主任醫師。廣州抗癌協會副理事長,《肝膽胰外科雜誌》編委。醫療專長:腫瘤外科,尤其對中晚期肝癌的診治有豐富的經驗。其開創的DSA監控下肝動脈門靜脈雙置管栓塞化療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