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內線球員凋零,主要是規則變化,和這三個因素造成的

NBA內線球員凋零,主要是規則變化,和這三個因素造成的

從90年代到現在發生了兩個極大的規則變化,一個是廢除handcheck,第二個是部分允許聯防。目的都是削弱內線球員,鼓勵突破和外線進攻。再加上小個子的身體素質越發勁爆,導致現在內線基本不再作為進攻的起點。現在中鋒位置上的人才已經出現了, 而且是適應了現代籃球速度為先且有投射能力的大咖, 未必是90年代四大那種相對低效的低位單打技術,更多還是戰術性的作用。球員平均身高其實很早就穩定了,但是平均體重卻增加了15磅(簡單理解就是增加了肌肉),這在攻防提速且少有巨型中鋒的現代意味著每個位置的球員都更強壯了,也因為如此現代籃球更強調利用空間。

NBA內線球員凋零,主要是規則變化,和這三個因素造成的

以前2號位主要就是能得分而且多為中遠距離,3號位就是籃板防守投射能力突破。現在隨著比賽節奏越來越快,2,3號位差不太多了,身體素質的不斷提高加上控球持球能力的增加,無論身體還是技術sg和sf都很接近了,看看科比韋德現在的湯普森哈登都是和sf沒什麼兩樣。隨著中遠距離佔得比重越來越大,小前鋒也比以往更注重中遠距離的得分能力。

NBA內線球員凋零,主要是規則變化,和這三個因素造成的

大前鋒是一個和中鋒有相似作用的二中鋒,對於早期中鋒較為粗糙的中遠投技術,需要大前鋒來彌補這個不足,所以羅賓遜之後鄧肯的生涯中一直都配有一個攻擊力並不強的中鋒,無論是奧博託還是斯普利特還是邦納(算是個特例,邦納有外線籃子)大前鋒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高位擋拆,這也要求了大前鋒需要有相應的中遠投手段來應對這樣的打法。

NBA內線球員凋零,主要是規則變化,和這三個因素造成的

NBA的變化,應該有這麼幾個主要因素,1、電視轉播和收視率影響:觀眾喜歡看得分多的精彩的比賽,卻不喜歡馬刺或者凱爾特那種防守至上;2、商業化造星活動,球員的收入結構更多取決於商業贊助而非球隊薪水,個人主義取代球隊利益變成必然,小個子和得分手在普通青少年當中的號召力遠遠高於大個子和防守藍領。3、國際化進程和推廣:這個也得造星。特別是對於沒有巨星或不足的時候,數據化造星頗有點偃苗助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