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時期的經濟到底行不行?


武則天時期的經濟到底行不行?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爭議最大的歷史人物之一。時至今日 ,仍有一些學者對武則天持否定態度。他們認為武則天當政後無絲毫政績可言 ,沒有采取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措施 ,反而倒行逆施 ,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造成了社會經濟的崩潰。有人甚至說 :唐朝全盛時期的到來比西漢、明清都要推遲三五十年 ,正是武則天統治的惡果。這些觀點失之片面 ,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

武則天執政約五十年之久,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好像一座過渡的連接兩岸的大橋,而且是座大拱橋,有高度的出眾和自己的特點。比如在制度方面,就有如下的創舉。

一、創設了國家元首的顧問團,即所謂“北門學士”

武則天在宮城南面的南衙,照例任用三省的宰相們處理國務。此外,又在宮城的北門內,招集一批“文學之士”,以便集思廣益,參議國事,並編撰書籍,時人稱這批人為“北門學士。”

後來,明清兩代,都不設置宰相,而以內閣學士為顧問,隨時召入宮中議政,也是北門學士制之遺風吧。現代西方國家之總統,多有一批私人顧問,稱為智囊團。

二、創設了意見箱,即“銅匭”

在中央政府辦公廳前,放置一個特製銅箱。箱的四面,有四個投書口,接收各階層的四種意見:1、各種建議。2、自薦。3、鳴冤。4、軍事秘密。

其後,李唐各朝及宋朝,都沿用此制,清朝的西藏地方政府也用過銅匭。

三、在科舉制度上創立了殿試

科舉取士,始於隋,至唐大加發展,考試科目增加,錄取人數增多。原告,到京城由教官主考會試後,就評定最後錄取名單。武則天卻別出心裁,叫及格考生到大殿前來再考一次,由皇上親自出場主持殿試,這樣做,既增加了考試的嚴格性,又增加了考生的光榮感,覺得自己是:“天子門生”了,更加忠君愛國。

此制,宋元明清各朝,都積極採用。

四、於文科之外創設武科

女皇晚年,於文科殿試之外,又創辦武科(武舉)。其目的,不單選拔軍官,尤其要選拔將帥之才,以增強國防力量,保證國家安全。其後,宋元明清四朝,都開武科。

可見,武則天創殿試,開武科,都非常正確,作用都非常重大。其見識眼光之遠大,非歷代帝王所能及!

五、開創“南選”

唐初,邊遠的五嶺及貴州一帶,文化比較後,武則天有意加以開發,所以強調要選拔這些地區的人才。《舊唐書。選舉志》稱之為“南選”。

在經濟方面的貢獻

特別重視農業,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武則天執政時期,唐朝仍實行均田制,幾乎所有農民都有地可耕,但她仍然強調重農政策。“無農不穩”嘛,何況是封建社會呢!

武則天為皇后不久,就於春初出宮舉行重農桑的儀式皇帝耕藉田,皇后祀蠶神。

在剝削的制度方面,武則天除了要求農民負擔均田制的調用之外,不曾增加苛捐雜稅,也沒有徵收過漢代已有鹽稅鐵稅。

這五十年間的經濟發展,還表現在國庫充實,家給人足“,雖有邊疆戰鬥,但無農民起義,物價低廉,人口增加。

以上這一批明顯的、突出的、空前未有的現象,制度方面、經濟方面等方面的大發展現象,都發生我國封建社會的隆盛時期,都發生在武則天執政時期。顯然,不能不承認大部分是武則天的貢獻,小部分也是她直接間接促成的。

這五十年間的發展,充分說明了:武則天一生,能文能武,為國為民,知人善用,領袖群才,治國有方,威信崇高。也說明了:她非常聰明,經驗豐富,知識超群。在政治、軍事、制度、經濟、文化等方面,她都有作為一個英明的國家領袖人物的才能、見識、眼光、風度、處理問題的方法,並且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因此,武則天能成為上承貞觀這治,下啟開元盛世的中間的高大拱橋。促使唐朝(主要是安史之亂以前的一百三十年)成為國內空前隆盛的封建王朝;而在當時世界上,唐朝也是一個強大、繁榮、文明的大國。

女皇武則天,真不愧是封建時代傑出的政治家,中國歷史上一位罕見的明主聖君。文武大臣稱她為“聖神皇帝”,不是偶然,不是奉承。後世的史書、戲劇、文章等,對她發出的誹謗汙衊、造謠攻擊,都是錯誤的,徒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