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農業,心有餘而力不足

非洲農業,心有餘而力不足

非洲各國都非常重視農業發展,但由於總體經濟發展水平不足等原因,各國政府在支持農業發展上普遍呈現“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狀態。

●非洲各國普遍制定了農業發展政策

●非洲各國農業投入能力乏力,財政支農力度嚴重不足

●非洲國家農業發展缺乏科技支撐能力

●非洲國家農業領域獲得國際支持力度有限

農業是很多非洲國家的支柱性產業,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2018年,全球平均農業GDP佔經濟總量的10.39%,非洲農業GDP佔比達到了19.91%,有22個國家超過了20%,有11個國家超過了30%,乍得、幾內亞比紹和塞拉利昂等3個國家超過了40%,塞拉利昂的農業GDP佔比高達58.93%,全球其他區域農業佔比最高的屬於亞洲,農業GDP佔比也不足10%。此外,非洲農業還吸納了65%的就業,也是很多國家的出口創匯的支柱產業。農業對於非洲的發展意義重大,目前非洲大陸還有4.13億絕對貧困人口,佔總人口的41%,其中有83%的貧困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2011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如果非洲農業產量增產10%,貧困人口就能減少7%,農業可以通過創造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營養和減少飢餓狀況等途徑促進非洲大陸的減貧與發展。因此,非洲各國都非常重視農業發展,但是由於總體經濟發展水平不足等原因,非洲各國政府在支持農業發展上普遍呈現“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狀態。

非洲各國普遍制定了農業發展政策

非洲國家普遍重視農業的發展,2003年,非洲各國首腦一致同意非盟非洲新夥伴計劃提出的《非洲農業綜合發展計劃》(CAADP),該計劃提出到2015年非洲農業產值要實現每年要增長6%的目標,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則需要每個國家用於農業的投資必須要佔到本國財政預算的10%,將10%的公共投資投入到農業的閾值確定的主要依據為亞洲綠色革命取得成功的國家的經驗。

非洲農業,心有餘而力不足

《非洲農業綜合發展計劃》得到了非洲各國政府的認可,將其作為本國農業發展政策的重要依據,至少有40個非洲國家發佈了CAADP的實施計劃,有30個國家簽訂了CAADP具體實施方案,有23個國家在CAADP框架制定了本國的農業發展戰略,如坦桑尼亞制定了“南部糧食走廊”計劃,埃塞俄比亞制定了“糧食增產計劃”,馬拉維制定了“綠色農業帶發展計劃”,加納制定了糧食和農業發展政策(1和2)、中期農業發展投資計劃(1-2)以及為了食物和就業的農業項目等多個農業發展政策,盧旺達升級了本國的《國家農業規劃》和《推動農業轉型戰略》,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制定充分說明了非洲國家從政策層面對農業發展的重視,這些文件不僅指導著非洲國家自身的農業發展行動,也給國際社會對其進行農業發展支持提供了指引。

非洲各國農業投入能力乏力

雖然從2003年,非洲各國就在致力於實現CAADP所提出的農業投入和農業增長目標,但是,迄今為止,只有布隆迪、布基納法索、剛果(布)、埃塞額比亞、加納、幾內亞、馬達加斯加、馬拉維、馬裡、尼日爾、塞內加爾、贊比亞以及津巴布韋等13個國家曾經達到過10%的投入目標,只有7個國家能夠保持比較穩定的10%的農業投入,平均來看,非洲各國在農業領域的投入僅佔到公共支出的4%左右。

非洲農業,心有餘而力不足

根據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的一項研究,非洲國家政府的農業投入除了南非能超過每年10億美元外,其他國家均不足10億美元,還有很多國家甚至不足1億美元,並且農業投資波動非常大,只有部分國家,如塞內加爾、贊比亞、馬拉維、納米比亞、馬裡、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亞、科特迪瓦、布基納法索、貝寧、盧旺達等11個國家的農業投入還能保持波動性增長外,其他國家均為波動性下降。

世界銀行的研究也發現,非洲的農業投資在公共支出所佔的比重為全球最低水平,人均農業投資僅為19美元,亞太地區則人均為96美元,加勒比和拉丁美洲地區人均為47美元,南亞地區人均為2美元。政府的公共農業投資是農業發展的重要動力,以埃塞俄比亞為例,其政府投入到農業的投資達到了公共支出的9.6%,農業實現了4.8%的增速,而盧旺達的農業投資也實現了CAADP的既定目標,農業增速也保持在6%的水平,但是大部分非洲國家的農業投資不足,使得非洲大陸的農業增速只能維持在3%左右的水平,和2.2%的人口增長率基本持平,人口快速增長抵消了農業有限增長帶來的剩餘,從而造成非洲的貧困人口和飢餓人口數量難以減少。

非洲國家農業發展缺乏科技支撐能力

“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則是中國農業發展經驗的核心,技術是中國農業增長的驅動力,中國“六五”到“十一五”期間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分別為34.84%、27.66%、34.28%、45.16%、48%和53%,目前,我國科技對於農業貢獻率達到了58%。非洲國家的農業科技支撐能力非常薄弱,農業高校和農業科研機構數量有限,很多國家只有一所農業大學,如坦桑尼亞蘇科因農業大學,馬拉維農業和資源大學等,大部分國家的農業教育集中在農業專科學校,但由於缺乏穩定的財政資源,農業專科學校的教育設施條件比較簡陋,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筆者參觀過一些當地的農業專科學校,教學設施極度短缺。由於國家財政能力總體有限,農業科技方面的投資則更少,根據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的數據,非洲國家農業科技投資總額最高的是毛里求斯,達到了2800萬美元,其次是納米比亞,達到1650美元,超過1000萬美元的還有博茨瓦納,很多非洲總體經濟能力還相對比較強的國家,農業科技投資也都只有幾百萬美元,如南非、加納、肯尼亞等,還有相當多的國家農業科技投資不足100萬美元,如尼日爾、馬達加斯加,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加蓬、剛果(金)、厄爾特里亞等。

非洲農業,心有餘而力不足

非洲很多國家都非常重視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隊伍建設,以坦桑尼亞為例,每個村莊或每兩個村莊有一名農業推廣員,但是由於土地分散,村莊規模大,農技人員缺乏日常工作經費,難以發揮技術指導和推廣作用。埃塞俄比亞的實踐證明,加大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支持力度對農業發展是非常重要的。近年來,該國非常重視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隊伍建設,目前該國已經擁有72000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建設了15000個農民培訓中心,該國農戶使用化肥的比例從2004/05年的46.3%上升到2013/14年的75.6%,農地使用化肥的比例從36%上升到53.1%,農戶良種使用率從10%上升到21%,每公頃產量增產了26.33%。

非洲國家農業領域獲得國際支持力度有限

非盟的一項研究表明,如果要實現CAADP提出的農業增產目標,從2002年到2015年非洲需要農業投資總額至少為2520億美元,非洲國家政府每年的農業投入總額不足100億美元,和需求之間的缺口巨大。非洲大陸是國際發展援助的主要流入地,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社會對非洲農業發展的支持規模從80億美元/年減少到了2006年30億美元/年,農業佔國際援助規模的比重從16%下降到了3%。2008年國際糧食危機以後,世界銀行發佈《以農業促發展》,呼籲國際社會將更多的發展支持投向農業領域,同年,聯合國對千年發展目標的實現進程進行了評估,發現雖然時間過半,但是千年發展目標進展十分緩慢,尤其是第一個關於減少全球飢餓人口數量的發展目標。在當年的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發展會議上,各個國家和機構對如何促進千年發展目標都提出了承諾,農業領域成為很多國家關注的重點。如美國承諾五年提供6100萬美元,向非洲小型農戶提供可負擔、可靠和優質種子和栽培材料。英國承諾提供4200萬英鎊來促進農業發展等。但總體來看,國際社會對非洲農業援助的進展緩慢,2015年,國際發展援助投向農業的佔比也只有6.5%,資金規模大約在100億美元左右,難以填補資金缺口。

非洲農業,心有餘而力不足

此外,非洲各國由於基礎設施條件落後和工業化程度低,無法為農業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撐。尤其是交通設施條件十分落後,其公路密度為0.31公里/平方公里,遠遠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公路密度1.34公里/平方公里,導致物流成本的高昂,使得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遠遠超出了非洲大陸近5億左右小農的支付能力,也難以發育商業化的農業生產業態;此外,由於缺乏必要的乾燥、倉儲等措施,非洲農業收穫後的損失率非常高,達到了10%-30%,這些要素都愈加約束了非洲農業的發展。

(文章轉載於中國投資參考 ,作者:唐麗霞,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在此向原創者表示感謝。涉及轉載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號無商業宣傳之目的,僅供讀者參考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非洲農業,心有餘而力不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