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庇護所》來談“動畫詮釋”

試著回想一下,在我們在一天的生活中,一共會接觸到多少「故事」?

一個週末的早晨,你起床第一件事先點開了朋友圈,依序看完了每個朋友和網紅的限時動態。接著在吃早餐期間你看到頭條上一篇爆文,你很想好好了解整起事件,但看看時間是要和朋友赴約看電影的時候了。這是一部上映有一段時間的商業動作片,劇情雖然有多處不合邏輯的地方,不過還好電影選角剛好都是你喜歡的演員。看完後你和朋友一起在餐廳裡討論電影,聊著聊著還從朋友口中聽到了你們一個熟人的八卦,結果下午在逛街時還真的遇上了那位熟人朋友,你們三人依舊有說有笑,只是氣氛變得有些尷尬。接著你打算把一整個晚上都拿來追實況,正巧有人在玩直播,播主大部分選的選項都和你想的不同,不過這樣能看到不一樣的結局感覺也不錯。直播結束後你稍微有點睏意,打開新買的輕小說,發現你喜歡的配角戲份越來越少,感到有些不悅就不看了,在進入夢鄉前你還在考慮是否要繼續買下一本……。

注意到了嗎,在我們的生活周遭處處是故事,就算把範圍限縮在虛構作品中,無論是小說、漫畫、電影還是電視劇,任一類別的作品都難以計數,如果你將這些作品視為自己重要的生活娛樂並持續接觸,在你有限的生命當中所閱歷過的故事量將會變得非常龐大。


從《庇護所》來談“動畫詮釋”

然而面對這些,我們時常會遇上「不瞭解作品想表達什麼」的困境,無法讀懂作品裡的某個細節,或是說自認讀懂了,但是這些細節卻可以被不同的說法給支持,這時讀者就必須用自己的一套方法替作品做「詮釋」,試圖從中探求更深層的故事寓意。

不只讀者端,作者也要在一定程度上熟悉詮釋手法,一旦清楚了讀者的理解故事的習性,那麼就會更容易也更有能力讓作品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當然你也可以用同一套方法去檢視廣告行銷的文案、選舉慣用的政治語言,甚至是和朋友吵架的對話內容,把世界視作一本超大的《一千零一夜》,你將會有詮釋不盡的文本,每位角色各自有其行為及動機,只是有些故事我們暫時還看不到結局。

在日本動畫的範疇中,對於「我們為什麼需要御宅評論」的這問題,這裡我想舉一個可以很快看過的例子。

16年下半,由DJ Porter Robinson以及動畫製作公司A-1 Pictures合作的動畫短片《庇護所Shelter》同時吸引了動畫迷和電音迷的注意。而有趣的是,雖然作品本身是以歌曲的形式發佈,然而多數可以看到的討論主要都是針對MV劇情的,對於此一現象動畫評論人閒雲過去已寫過文章做討論,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這裡我們暫且將《Shelter》視為一個完整的故事來討論一下「動畫詮釋」這件事。


從《庇護所》來談“動畫詮釋”


沒錯,對於《Shelter》這樣一個角色臺詞不多、畫面及時間軸切錯交雜的動畫文本,我稱它是「完整的故事」。

你可能會疑惑,既然《Shelter》的敘事方式是混亂且沒有講明的,那麼在直觀上它又何來完整之說?但你可以試著去看看一些國外的反應影片,當影片播放到了最後,多數人都很清楚「發生了什麼事」,甚至部分人還有了強烈地情緒反應,即使再怎麼不明白,只要去看看別人的評論再回想MV內容,馬上就能明白整個故事發展的前因後果,這也是《Shelter》之所以會被廣泛討論的其中一個原因,為什麼短短6分鐘的影片能讓人如此感動?

問題其實不是出在時間的長短,而是在於細節的設置,只要作者能熟練地將意象/元素安放在適當的情境裡,就算今天是一支只有1分鐘的影片也照樣能打中觀眾痛點,相反的,長達兩小時的電影也可能什麼道理都說不來,而《Shelter》就是一個由大量細節堆積而來的故事,下面我就要試著來做一次動畫分析,接著討論一下進行詮釋時最容易遇上的問題,也就是經常聽到的「藍色窗簾」。

首先,我們知道任何故事無論虛不虛構,都一定無法100%把所有存在的對話、動作、環境給描寫出來,這會使得篇幅過長,在技術上也難以做到(除非你的角色活在全白的四次元空間裡),因此所有的故事細節都像是遊戲實況「剪精華」出來的結果,會在故事中被展現的就一定是重要的,若是有某個細節對劇情或角色來說特別重要,那麼作者就會想盡辦法去強調那個細節,細節與細節間的差別只在於此而已。


從《庇護所》來談“動畫詮釋”


比如說,《Shelter》第一個示人的畫面及對白其實對於劇情本身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甚至可有可無,當然可以說這畫面暗示了Rin正在待太空船裡,也確實達到了表現角色心境的作用,但仔細想想,少了這畫面真的會有礙觀眾理解故事嗎?其實這麼開場最主要的目的是「製造懸疑」,包括接下來快速切換過的幾個畫面,都會使觀眾產生好奇心,有想繼續往下看的念頭。

接著,MV出現了第一個作者想強調的細節―平板,往後的畫面無論是角色的動作還是環境的轉換,一切都緊緊和這臺平板扣合在一起,觀眾這時再回想起Rin起先呢喃的獨白,不用多少時間,我們對於角色就有了基礎的認知,她很孤獨。


從《庇護所》來談“動畫詮釋”


接續而來的是Rin在草原上奔馳的鏡頭,通常這類次要畫面出現的時間會佔全影片的多數,否則每一個畫面都是作者最想呈現的細節,那就沒有一個細節是相對特別的了。這裡出現的重要意象是「鞦韆」,為什麼會知道它很重要呢?因為它在畫面上出現的位置明顯,因為它出現的時間夠長,因為女主角看了它一眼,最重要的是,作者讓重要細節發生重要變異進而產生另一個新的重要細節,也就是鞦韆的出現讓Rin和前頭一樣回想起幾個回憶片段,觀眾因而意會到鞦韆在這裡是個重要的意象,看不清楚也沒關係,我們作品看多了就有一定的把握知道後面會解釋。

在這之後,歌曲與劇情的氛圍同時變調,畫面再度向觀眾提醒Rin是獨自一人的事實,無論是身處在大環境還是小空間,陪伴著少女的就只有一臺能做到很多事平板,好像前頭的快樂只是一時的,直到目前為止出現的兩個意象在概念上出現了衝突,「萬能(平板)」卻解決不了「寂寞的事實(鞦韆)」。


從《庇護所》來談“動畫詮釋”


然後重點來了,畫面一轉換,我們的主角以殘像的型態進入到自己過去的回憶,這是個老梗不過永遠有用的設計,明明回憶是自己的,卻是以第三人稱的角度來「回顧」,從Rin表情來判斷,這些畫面她好像是第一次看到卻又好像有所印象,這時候觀眾自己能推測出Rin大概已經忘記這些回憶,但她現在記起來了,如此作品就無須花更多影像成本來說明這件事,而且也比直接講明來的更有力道。

在Rin的回憶裡可以看到一些重要的資訊,從她和男人的互動的過程可以推測出這位成年人很可能是Rin的父親,為什麼?因為MV讓這個男人做了在刻板印象裡父親會為女兒做的事,當然也會有親戚或是陌生人等種種可能,但至少在這個敘事框架裡,我們情願不繞遠路而走直線相信他就是Rin的爸爸,因為這是最直接最方便也是最保險的一種解釋,這就是用畫面說話的一個益處︰「把詮釋權交給讀者,我們不必費口舌,專心說故事就好。」

另外,還有幾個一閃而過的畫面也是重點,包括新聞裡出現東京垂敗的樣貌、男人琢磨設計圖的過程、行星即將撞上地球的影像、太空艙的展示、父親摸摸女兒的頭(象徵道別)、男人笑著仰頭望向天空的畫面(仔細一點還能看出男人比起前面蒼老了許多),最後是女兒睡在艙裡的畫面,同樣我們以最直觀的方式猜測,地球即將毀滅,父親製造一輛太空艙讓女兒逃生,自己則留在地球。


從《庇護所》來談“動畫詮釋”


故事到了尾聲,少女的獨白再次出現,整部MV花了大半時間向觀眾說明Rin「是一個人」這樣的事實,可是在最後的最後,卻是由Rin來告訴我們她自己的信念︰「即使是在我感受到了我孤獨,即將失去所有希望時,這份回憶也使我更加堅強,我並不孤單,因為有你。」這次我們相信少女說的話,不為了詮釋進路,不為了同情,也沒有中了誰的相信我之術,單純只是因為我們在這其中看見了愛意存在。是的,在這短短六分鐘,穿越了2578天的信裡,愛意是著實存在的。

所以,故事就這麼結束了。


從《庇護所》來談“動畫詮釋”


是嗎?劇情應該還有很多沒交代的地方啊,地球后來真的毀滅了嗎?父親呢?wait,wait,wait,不對啊,你怎麼能肯定爸爸真的死了,搞不好他又自己造了一艘太空飛船到火星賣熱狗也說不定啊,你是不是在製造天殺的藍色窗簾?

沒錯,這就是我們在替作品詮釋時最容易碰上的一個問題,你怎麼能確定你說的就是作品想表達的意思?當然詮釋有其限制,總不能只要有一點相關就全部說是同一類,可是一個意象有多種詮釋的情況也確實是可能的,因此詮釋的範圍及界線在哪裡,要怎麼才不會「過度詮釋」就是重要的。

一般在討論類似爭議時,偶爾會有一種聲音說,可以去問看看作者阿,既然作品是作者創造出來的,那麼他理當會是最瞭解作品的那個人。然而這麼做可能會遇上三種麻煩,一個是作者不願意回答,一個是讀者可能會讀出作者從來沒想到的東西,還有一個就是,作者可能已經……。


從《庇護所》來談“動畫詮釋”


這麼看來從作者身上尋求答案似乎不是可行的進路,那就只能從作品本身下手了,延續上頭《Shelter》的例子,怎麼能說爸爸已經死了?選擇這樣的詮釋方式有個很簡單的理由,因為它並沒有錯啊。從MV當中我們可以找到不少支持這種解釋的細節,反過來說,這樣的解釋也能去支持我們找到的細節,它既符合情境,也沒有矛盾之處,那麼就不能直判這樣的詮釋是說不通的。

這樣說可能有點抽象,以實例來看,我們先不假設Rin的父親已經過世了(因為沒死是合理也是可能的),把範圍拉大一點,來討論「Rin的父親一直留在地球」這個說法可不可行。

首先這個說法可以被MV裡的細節支持(信件內容),同時它也可以去支持其他細節(父親最後的神情),另外它並沒有矛盾之處,最後的重點是它符合情節氛圍(離別的悲傷感),如此我們似乎可以把檢視詮釋合理性的重點給整理出來︰

1、 所有的詮釋至少能找到一個以上的細節做為證據來支持

2、 一個好的詮釋能夠去解釋為什麼那些細節會在文本里

3、 詮釋本身無邏輯矛盾之處

4、 詮釋符合作品的情節氛圍

當然,詮釋還可以有更多樣的可能,上面這4點只是最基本的要點,如果覺得自己有能力想了解更多,市場上有許多可參考的書目,更甚至可以直接去翻幾位詮釋學大家的原典,不擔心越級打怪的話。


從《庇護所》來談“動畫詮釋”

其實關於動畫詮釋還有許多未提及的概念,不過就暫且保留一下篇幅等下次吧。行文至此,最後想說的是,很多時候詮釋可以是一面雙面刃,它可以幫助讀者找到作品隱喻的種種可能,但同時,它也可以把作品意義導向到自己所希望的方向,隱藏了其餘存在的可能性,使文本替自己自圓其說,而這種情況最容易發生的反而是在我們的生活周遭。

所以請記得,不會有最好詮釋,只有自己所相信的詮釋,希望每個人都能從作品中得到一些感動、啟示,甚至救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