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吃貨”朋友來說,美食紀錄片就是最好的精神食糧。尤其在吃飯的時候,打開那些精彩的美食紀錄片,看著那滿屏的誘人美食,碗裡的飯都有種變得更香的感覺。可以說,美食紀錄片有著讓人心情愉悅的效果。
在時隔1年之後,《風味人間》第二季終於是強勢迴歸了,開播瞬間就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在第一季播出後,整個紀錄片不管是創意,還是拍攝手法,亦或者後期製作,都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
而且,第一季的成績也沒有讓觀眾失望。在只有8集的情況下,收穫了超十億人次的播放量,這在紀錄片中是非常的厲害了。因此,觀眾對於第二季才會有如此期待,剛一上線就引起熱議。
此次,《風味人間2》首集帶來的是“甜食”。劇中圍繞著“甜食”展開,將視角放寬到了全世界,為美食愛好者呈現了各色各樣的“甜食製品”,簡直看得讓人口水直流。而在首播後,觀眾反饋好評如潮,豆瓣9.4的高分也足以說明內容的精彩。
從評分來看的話,《風味人間》系列已經力壓《舌尖上的中國》系列,隱隱有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美食紀錄片的趨勢。
當初《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橫空出世,用獨特的美食視角,帶領觀眾見證了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豆瓣9.4的高評分也讓其聲名大噪,成為美食紀錄片中的佼佼者。
不過,後續播出的兩部《舌尖上的中國》續集,顯然沒有那麼的出色,收穫觀眾的一致好評。尤其《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評分更是低至3.8,成為了全系列口碑最差的一部,也拉低了整個系列的質量。
從開播到結束,關於《舌尖上的中國3》的吐槽就沒有停下來過。劇中故事更多的不是在描寫美食,而是放在了人物身上,頗有種人物紀錄片的感覺。當然,這跟主創團隊的變動有著很大的關係。
《舌尖上的中國》從第二季開始,導演就不單單只是陳曉卿,還加入了其他人,所以在看劇的時候,能夠感覺出有些變化。而到第三季的時候,除了李立宏的解說旁白外,整個團隊全部變了。這也是為何,第三季的口碑會如此之差的原因。
而《風味人間》系列,和《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是同一團隊打造的。可以看到,兩者在故事的敘述風格上,還有美食的拍攝手法上都有著很大的相似。尤其李立宏那熟悉的解說旁白,更是整個片子的畫龍點睛之筆,有種將人拉回《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的感覺。
這次的《風味人間2》,依舊秉持著第一季的“核心”,視角並不僅僅侷限於中國,而是放到了全球範圍的美食上。在劇情的架構上,也沒有出現之前故事大於美食的情況,將更多的目光放在了美食的製作上,還原了美食紀錄片的初心。
首集中的“甜”,從尼泊爾的野生蜂蜜開始,最後在香港的麥芽糖烤乳豬結束。在這期間,穿插了國內外的各種美食,完全符合了“風味人間”的主題。導演在畫面和空間的切換上,也處理得很不錯,並沒有因為場景的變換,讓人有出戏的感覺。
放眼第一集中,最讓人印象的深刻的就是“苦瓜湯”。“苦瓜的苦”跟主題的“甜”完全就是背道相馳,兩者甚至稱得上是“敵對”的存在。
但在劇中,解說的那一句“苦味的最後便是甘甜”,看似是不經意的一句話,卻帶著一番哲學的味道,將人的思想從美食拉入了更深層次的意境。不得不說,導演在美食和故事的設置上獨具匠心,要是不仔細看的話,真的很容易錯過其中所包含的意思。
從這些方面來看,《風味人間》系列力壓《舌尖上的中國》,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要是《舌尖上的中國3》沒有更換導演,或許口碑上還有得一拼,但現在兩者之間的差距已經越來越遠了。不知,你更喜歡哪個系列的美食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