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存在?中國科學家迴應“最大恆星級黑洞”質疑:關鍵前提依然成立

不可能存在?中國科學家回應“最大恆星級黑洞”質疑:關鍵前提依然成立

去年,中國科學家宣佈了一項關於宇宙的驚人發現:一個有大約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這一消息一出爐,立刻就引起科學界關注。

國家天文臺劉繼峰、張昊彤研究團隊的這項重大發現於2019年11月28日發佈在《自然》上。該團隊依託郭守敬望遠鏡,在LB-1系統中發現一顆大約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

研究團隊判斷LB-1黑洞屬於“恆星級黑洞”,是天體物理中最小的一類黑洞,質量通常在3倍至幾百倍太陽之間,由恆星爆炸而形成。

一般而言,大質量的恆星級黑洞只能形成於低金屬丰度的環境中,以銀河系的化學成分來看,不會出現超過30倍的恆星級黑洞。因此,這一黑洞直接挑戰了現有的恆星演化理論,就是劉繼峰自己也稱在最開始發現它時“不敢相信”。

這一發現引發了不少討論,部分科學家對此持懷疑態度,甚至直呼“不可能”。有人提出,LB-1黑洞的質量遠沒有這麼大,甚至根本不是黑洞,而是一顆中子星或恆星。

劉繼峰團隊使用的是創新性的“徑向速度法”,他們發現有一顆光譜為B型的恆星有一條近乎靜止,且和B型星反相位運行的氫發射線,這說明B型星在繞著一個看不見的天體轉動,而那個天體就是黑洞。

來自比利時魯汶大學的物理和天文系副教授烏格斯·薩那則發佈了一篇題為《關於LB-1系統中70倍太陽質量黑洞的特徵》,認為氫發射線的輕微擺動是由B型星的吸收部造成的,從目前數據來看,B型星的質量下限為4倍太陽質量,如果是兩顆4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形成雙星系統,且轉速夠快的話,那另一個恆星可能會探測不到。

劉繼峰團隊對相關的多種猜測做出了回覆。回覆稱,結合最新的光譜觀測數據和分析,再次確認了關鍵前提依然成立。

針對氫發射線輕微擺動問題,他們認為,雖然B型星吸收確實能移動氫發射線,但無法得出氫發射線靜止的結論。

文章最後提到,這場學術辯論最終的裁判可能是蓋亞望遠鏡。結合該望遠鏡數據和開普勒第三定律,就能算出看得見和看不見天體的質量總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