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經理講投資:成長VS價值

基金經理講投資:成長VS價值

完整閱讀本文可能需要一定的金融學基礎知識,如果筆者的行文或用詞,導致讀者有任何疑問之處,歡迎隨時留言或者私信討論。

本文試圖探討什麼是價值策略,什麼是成長策略?(以及它們的驅動因素(因子)是什麼?)

到底是二十倍估值好?還是五十倍估值更能漲?

什麼時候該買白馬?什麼時候要看黑馬?

為什麼2017年我們要買茅臺?為什麼2020年我們要買寧德時代?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很多投資者一聽到成長股,很容易想到,小而精的獨角獸,一聽到價值股,很容易想到大白馬。這種認識很常見,但是其實並不準確。成長VS價值,和,小盤VS大盤並沒有關係。

那麼成長股(成長策略)、價值股(價值策略)的定義從哪來的呢?

最早的股票定價模型從CAPM開始,把股價的波動歸因為市場風險(貝塔)和特質風險(阿爾法),以及模型的殘差項,後來進一步的實踐中,大家發現殘差項實在太大了,大家可以對比寧德時代、貴州茅臺、還有滬指,可以發現,長期看,三者的相關性並不強,互相之間也很難看出什麼漲跌規律。於是,尤金琺瑪拓展了CAPM的維度,增加了解釋變量,增加了市值因子(size effect)和價值因子(value effect)後,發現,股價的波動(收益)可以進一步由這三個因素來解釋,琺瑪開了頭以後,數學家/金融數學家就一發不可收拾,開始不斷的補充因子,目前最新的量化模型,因子有上百個也不奇怪,只要這些因子滿足條件就行。

因子的本質是座標系,股價是等待迴歸分析的變量,一個因子就是一維座標,N個因子就是N維座標,座標之間只要滿足互相獨立就行(互相垂直,很好理解,座標之間互相沒有解釋度,有的話也可以,做正交處理就行)。正交維數越多,殘差越小,說明離充分解釋越接近。當然,實際中,如果增加因子,給每天的跟蹤交易是帶來新的工作量,收益的提升未必匹配,所以實踐中,並不是以挖掘所有因子為目標的。因子合適更重要。

儘管後世數量金融學家或者交易員們不斷補充著因子,但是琺瑪提出的,市值因子,和價值因子,一直是最經典的衡量指標,目前也是很多大型指數編制的基礎,因為簡單往往更美。

股價的收益來源得到了分解,由此也衍生出了,專門持有小市值的交易策略,和專門持有價值股的交易策略。以上,我們可知,市值大小和價值與否,獨立不相關(統計意義上,互相正交),所以用這兩個維度,可以有,大盤成長股,大盤價值股,小盤成長股,小盤價值股,四個品類。

成長策略,就是專注於投資成長股的策略,價值策略則是專注於投資價值股的策略,那麼,什麼時候該投資成長股,什麼時候該投資價值股呢?

我們希望用更多數據考察問題,所以來看看美國的情況:

基金經理講投資:成長VS價值


基金經理講投資:成長VS價值

考察給定不同的市值效應條件,對大盤股來說,長期看,成長股是顯著跑贏價值股的,對小盤股來說,成長策略的相對收益則不是很顯著。

基金經理講投資:成長VS價值

鎖定市值因子(size effect)後,我們發現,結論更清楚了,對大盤股來說,成長策略的勝率更高,對小盤股來說,則不算明顯。

進一步的,我們想考察,具體什麼樣的時間段,成長策略比價值策略是有顯著超額收益的,然後看看那些時間段發生了什麼,以期望,進一步的看看什麼樣的因素,決定了我們應該持有成長股,還是持有價值股。

基金經理講投資:成長VS價值


基金經理講投資:成長VS價值

我們取正負一個標準差以外,為成長股顯著跑贏價值股的時間段,可得:

基金經理講投資:成長VS價值


基金經理講投資:成長VS價值

可以看出,成長策略顯著超越價值策略的主要時間段為1999年5月至2001年3月,和2017年5月至現在。上一次是互聯網泡沫,這一次是新能源和互聯網2.0的雙輪驅動行情。

一個有趣的結論是,成長股在空間上取勝,價值股在時間上取勝,也就是說大多數時候,持有價值股是會有更高的回報的,但是成長股的短期表現,很容易在最終結果,也就是空間上補回。(筆者認為合理,這是風險收益成正比在時間空間維度上的均衡,持有價值股,長期看承擔了更低的風險,時間上的風險低了,空間上的回報就會低,成長股反之,時間風險高,空間回報大)。

看看貴州茅臺和寧德時代,是不是有類似的持有體驗。

我們看看導致成長策略顯著跑贏價值策略的,美國兩輪科技股牛市,都有什麼共性,什麼條件下該持有白馬,什麼條件下該看黑馬?進一步的以便於我們思考,國內成長股行情,科技股行情,科創/創業板行情的延續性如何。

我們先自下而上思考,再自上而下取證。

相對於價值策略的尋找“低估值/高分紅”,成長策略更看重於標的公司未來成長性的確定性,對於成長性,以及成長性的確定性,願意付出一定的估值溢價。

那麼動態地看,放到廣譜的收益率矩陣裡看(股、債、商品等大類資產同類化),當未來的不確定性大,現金流貼現率大的時候(現金流貼現率等於無風險利率加上風險溢價),穩定現金流類資產的估值越大(風險溢價小,貼現率小,貼現值越大),反之,當未來的不確定性越小的時候,風險類資產的價值越高。

簡而言之,就是,當經濟衰退預期強的時候,穩定現金流的資產有估值優勢,當經濟復甦預期強的時候,風險類資產有估值優勢。而價值策略的個股,債性更強,成長策略的個股,股性更強。因此,我們可以從理論出發,認為,當增長預期不好的時候,投資者認為分紅比成長更重要,當增長預期很好的時候,投資者會認為成長比分紅更重要。

我們看看美股歷史上,是否這樣?

基金經理講投資:成長VS價值

首先從景氣週期看,美國九十年代以來有三次顯著的景氣週期,93年到00年,02年到07年,還有16年到現在;其中,消費者預期較好的景氣週期只有00年那次和16年這次。似乎我們可以認為,美國成長股的相對收益需要經濟景氣預期支撐,如我們前面分析,但更重要的是,似乎還必須是消費景氣預期推動的。

基金經理講投資:成長VS價值

期限利差也顯示,宏觀因素似乎只是成長策略啟動的必要但是並不充分條件,06年的牛市,成長策略並不顯著。具體來看,我們知道,2002至2008年美國經濟週期的景氣,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當時房地產證券化,以及次級債務進一步的衍生品化,導致的房價、債務、消費,三者互相作用,協同上漲的正反饋增長。止步於美聯儲為了控制經濟過熱,主動把利率調高。

可見,宏觀上的復甦預期以及寬裕的流動性支撐,疊加微觀上的產業政策或者行業景氣度提升,可以促進成長策略跑贏價值策略。

我們再來看國內,價值股的典型代表,貴州茅臺:

基金經理講投資:成長VS價值

過去幾年,茅臺的估值一直穩定在30倍中樞位附近,估值的波動較小;

基金經理講投資:成長VS價值

我們再看寧德時代,2020年以來,出現了顯著的估值提升的行情,

為什麼呢?能持續多久呢?

筆者認為,原因有兩點。第一點就是如前所述的,在宏觀經濟有一定復甦預期的前提下,貨幣政策又非常友好,本身就給成長策略提供了很好的土壤。

第二點,就是科技股行情比較有意思的一個現象,就是它往往不是孤立的。

因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很強的正的外部性溢出,一旦局部地區,或者局部行業,出現新的技術進步,很容易擴散影響其他地區,或者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的技術進步。

比方說,儘管當年網絡技術在硅谷蓬勃發展,但一定會給全球其他國家也帶來正面影響,這和基建、地產沒有跨區域的外部性不一樣,技術的進步,是有很強的複製性和外部性的,所以當年,儘管A股受市場體制和宏觀經濟因素,並沒有顯著的牛市趨勢,但在納斯達克強烈的上漲趨勢帶動下,依然啟動了歷史性的“519網絡股行情”。

科技股的情緒是可以跨區域擴散的,因為技術進步有很強的外部性。

放到今天,我們不難看出,不管是醫療設備,還是新能源汽車,全球在更緊密的生產合作產業鏈分工下,技術進步的外部性更強了。美國市場的行業內公司,比方說特斯拉在提升估值的時候,其中國的可比公司,或者上下游產業的公司,也會在很快時間內同步提升。

綜上,我們可以基本認為,成長股的行情,受益於本輪經濟復甦預期及貨幣政策為土壤,同時國內產業政策扶持,以及全球範圍內科技股的系統性,同步估值提升。在以上因素未有逆轉或者趨勢走弱之前,成長策略,科技股的行情將延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