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總結:我的2019年十佳閱讀

2019年共讀書82本,涉及小說、法律、歷史、詩歌、哲學等領域,倒不算多。或許,如果我每年讀的書都和我的身高一樣高,那麼我終將會成為一個“巨人”。

時下養生書籍大行其道,但我覺得,一本好書,才是最好的養生書籍。看一本好書,就像洗了一次澡,也許你不會發現有什麼明顯的變化,但身上的汙垢已經減少了很多。

我的人生是一個缺少了無數圖案的空白拼圖。每讀一本書,就是補上了其中一塊。隨著讀書越來越多,空白越來越少,我的人生也漸趨完整。從另一面來說,讀的越多,發現自身空白也越來越多。但好在還有還有空白,這就是萊昂納德·科恩《頌歌》中所說的“縫隙”,“萬物皆有縫隙,那才是陽光照進來的地方”。

希望以後還有更多的機會去讀更多的書。每當我拆開一本好書的塑封,都像在舉行一種神聖的儀式。我知道,我對這本書是負有責任的,我不能冷落它的表達,更不能辜負它的哲學。

如果我一無所有,那就給我一箱書吧。因為給我一箱書,我就能建設一個新世界。

以下是2019年的十佳書籍,同樣,排名不分先後:

1.《沉默的大多數》:你好哇王小波(豆瓣評分:8.8)

記得前年冬天,一個朋友問我最喜歡的當代作家(僅限於改革開放之後)是誰。我脫口而出,說是“王小波”。她說,在世的呢?我不假思索,說沒有。她說我太不認真了,讓我再想想。我思索再三,還是回了句“沒有”。

今人多好厚古薄今,凡事以古為美。且不論對某些古人品行的選擇性失憶,看重錦繡文章,無視拜路塵之流,時近對所謂“民國大師”的吹捧顯然是過猶不及了。將特定時空抽離,把“民國大師們”放在一個真空無菌環境之中,於是一切純淨透明,只是歷史遠遠不是打扮靚麗的小姑娘。當然,我對民國的知識分子絕無惡意,而且對魯迅、郭沫若、錢鍾書等作家喜歡得不得了,只是主張不要走向極端,把一切都炒作出朦朧美感罷了。

但這種弊病又豈止現在才有,清人李漁在《閒情偶寄》中曰:“貴遠賤近,慕古薄今,天下之通情也”。吳晗在《燈下集·厚古薄今和古為今用》中也說:“幾十年來的舊中國的學術界,籠罩著一股厚古薄今的氣氛。”我喜歡李漁的說法,這是“通情”,不宜用“通病”。因為我對朋友說我喜歡王小波,不知道是不是也是這樣。但現在我很喜歡莫言、陳忠實、賈平凹等作家,所以我那時的話也頗值得懷疑。

總之是扯遠了,本來是說說《沉默的大多數》這本書的。這是王小波的雜文集,是為紀念王小波先生逝世十五週年而重新出版。

以前零零散散讀過王小波的文章(好像),也讀過《紅拂夜奔》這種小說,十分喜歡他的文風。書早就買了,終於決定有必要好好讀讀王小波了。

作為雜文,這些文字言辭幽默,觀點犀利。反叛精神是這些文字的生命,毋寧說,用反思精神更為合適。如果說評選我心中的“當代魯迅”,我絕對會投王小波一票。但又覺得沒必要,以王小波先生的個性,才不會稀罕這一票,也許更不會稀罕這個稱呼。“王小波”三個字就夠了,何必非要來個“當代魯迅”呢?而且,王小波崇敬的文人是查良錚和王道乾兩位先生。

王小波反覆強調人要有獨立思考和獨立人格,不能盲從,要做“一隻特立獨行的豬”。當然,這是我讀出來的。獨立思考和反思精神我想我還是有些的,所以他的觀點很多我是無法贊同的。用近年時髦的話語來說,王小波先生是個十足的“憤青”,對於自己覺得不對的事情,“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當然,和而不同還是十分重要的,不然我就沒有自己的喜好和態度了。儘管許多觀點不同意,但我還是喜歡王小波先生,並會繼續讀他的書。

年度總結:我的2019年十佳閱讀


2.《夢中的歡快葬禮和十二個異鄉故事》:無處不在的幽靈(豆瓣評分:8.7)

馬爾克斯的作品無疑是本土導向的,他關注的是拉美大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故土情結的背後是“鄉關何處”:那些光怪陸奇的故事,那些荒腔走板的人物,充滿了對現實的暗諷,對政治的隱喻,以及對整塊大陸恣意瀟灑的文學塗鴉。

從故事內容來講,《夢中的歡快葬禮和十二個異鄉故事》是老馬作品中的一個異類。這部作品無關拉丁美洲,而是發生在西班牙、意大利、法國等老歐洲國家的“異鄉”故事。箇中情由,老馬在序言中已有詳述。

儘管如此,這部作品卻還是打上了濃厚的馬爾克斯印記。寫再多的故事,用的畢竟還是那個“筆桿子”,這是作家的trademark,別人無法山寨,自己也無法更改。

十二個異鄉故事分別是總統先生,一路走好、聖女、睡美人航班、占夢人、我只是來打個電話、八月驚魂、瑪利亞·多斯普拉澤雷斯、十七個中毒的英國人、山魔、福爾貝斯太太的快樂夏日、光陰恰水、雪地上你的血跡。

最為喜歡的是“我只是來打個電話”這篇,故事太魔幻現實主義了,無非是把場景地由哥倫比亞的某個小城置換為西班牙的一個精神病院。魔幻現實主義,不只是拉美大陸的標籤,它是無處不在的幽靈,在不同的國度上演。

十二個精彩紛呈的故事,是十二段命運各異的人生。楊德昌說電影延長了人的三倍生命,而書籍卻開啟了上帝視角,讓人青春不老,在書中你可以在時空中自由穿梭,在虛實間任意來往。

本質上或許在於,作家用他的一生寫成了一本書,而我只用兩個小時就讀完了作家的一生。

年度總結:我的2019年十佳閱讀


3.《與絕跡之鳥的短暫邂逅》:戰爭關於一切(豆瓣評分:8.6)

在介紹這本佳作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作者的生涯。作者本·方登原本是一名功成名就的律師,可卻中年轉行,想成為一名作家。於是,苦心孤詣十八年,憑藉這本小說裡一舉成名,獲譽無數。所謂“成名要趁早”,可見也不盡然,馬爾克斯、村上春樹也不是很年輕的時候就幹作家這行了。

雖不夠傳奇性,卻足夠戲劇性,這就是本·方登。《與絕跡之鳥的短暫邂逅》是短篇小說集,雖不夠震撼,卻足夠精彩。

這本書共包括八篇作品,分別是《良人難尋》《中部山脈近乎絕跡之鳥》《海地之夢》《亞洲虎》《博奇與可卡因》《獅口》《十一指狂想曲》《與切·格瓦拉的不期而遇》,除了第七篇,其他皆與戰爭有關,涉及地點有海地、哥倫比亞、緬甸、塞拉內昂,其中主要是海地,有三篇的故事情節直接以這個美洲小國為背景而展開。

於我而言,最喜歡的是《中部山脈近乎絕跡之鳥》。作者通過一個生物學博士的遭遇,一個將要絕跡的鸚鵡的命運,反思戰爭,反思主義。

書名雖文藝之極,內容卻異常殘酷。當然,這種殘酷是戰爭指向的,作者並未在戰爭所造成的苦難上著墨過多,但通過接觸戰爭或者在戰爭環境下生活的人,那種對於人的精神狀態與心理平衡的扭曲,對於腐敗和貪婪角色的刻畫,甚至於偌大的森林,連瀕臨滅絕的鸚鵡都因為戰爭而失去家園。作者無一語言及反戰,卻處處透出對戰爭的批判和反思。

也許,戰爭摧毀的不僅僅是人,但絕對是由人來摧毀的。

年度總結:我的2019年十佳閱讀


4.《一樁事先張揚的謀殺案》:瞧,這就是魔幻現實主義(豆瓣評分:8.7)

對拉美文學爆炸頗感興趣,其中的主將都是我十分喜歡的作家,諸如馬爾克斯、富恩特斯、略薩、博爾赫斯、科塔薩爾這幾位作家,他們的作品我也幾乎都收藏了(不得不說,南海出版社出版的這幾位作家的作品,質量實在不錯)。

當人們看不懂一本書的時候,會說,“瞧,這就是魔幻現實主義。”好像魔幻現實主義與晦澀難懂之間存在置換關係,雖不能完全否認,但卻對魔幻現實主義存在一種敵意情緒。看不懂不能成為汙名化的恰當理由。

《一樁事先張揚的謀殺案》首先是加西亞·馬爾克斯作品,其次是一部風格濃郁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最後卻最不重要的——是一部淺顯易懂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

小說講述了一樁實現張揚的謀殺案(這是廢話),一個簡單的退婚故事引發的連鎖反應。故事最諷刺的是,除了被害人自己,所有人都知道維卡尼奧兄弟要殺他。更諷刺的是,所有人都不希望這樁謀殺案發生,甚至於維卡尼奧兄弟也不希望,卻沒有人做出實質性行動。悲劇的雪球越滾越大,事態發展是弦上之箭,即使事先張揚,卻也無可挽回了。

淺顯易懂是這部小說的優點,也是最不顯眼的優點。馬爾克斯也許是偉大作家中最懂得電影語言的那類,這從其處女作《枯枝敗葉》中便可窺見一斑。

一個簡單的故事,在馬爾克斯的魔幻之筆下,煥發出了精彩絕倫的風采,也隱藏著深厚綿長的意蘊。一切是那麼的魔幻,卻又是那麼的現實,這個故事連接著魔幻和現實的兩端。隨著情節的發展,故事脫韁而出,奔向失控的方向。

除了兇手之外,沒有一個人有罪,卻也沒有一個人是無辜的。每個人既是這場謀殺案的旁觀,又是親歷者,或者說,也是“共犯”,這是文學意義上的,而非法學意義。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這句極具諷刺意味的話不也是魔幻現實主義的完美詮釋嗎?

年度總結:我的2019年十佳閱讀


5.《送法下鄉:中國基層司法制度研究》:一個真學者的關切與情懷(豆瓣評分:9.0)

讀過蘇力老師的四五本書了,作為一名法學家,蘇力老師無疑是高產的,更難得的是,又十分高質。記得每學期開始北大法學院都要舉行法律高階講座,在其他老師的講座宣傳頁上,在核心期刊要麼是發表論文幾十篇,要麼是上百篇。但蘇力老師的宣傳頁上卻是寫著“兩百餘篇”。想想蘇力老師可以大年初一早上依然早早來到辦公室寫作,真的想說,不管有多麼大的爭議,蘇力老師當之無愧是北大法學院的“脊樑”之一。即使已經64歲了,蘇力老師依然是北大法學院的中流砥柱。

七月份讀完蘇力老師的2017年的新作《大國憲制》,欽佩之情愈發厚積。及至現今讀了蘇力老師大概20年前的這本《送法下鄉》,對其更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了。

許多人批評蘇力老師不懂實體法,其實是一個誤解。儘管蘇力老師近年來的研究重點從務“實”漸趨轉向務“虛”,但從他以前的書中,還是看到蘇力老師對各個部門法還是頗為精通。至於非要苛求其精通如專攻部門法的教授,則是吹毛求疵,實在是“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蘇力老師備受爭議,不得不說,很大程度上是“高處不勝寒”。

《送法下鄉》這本書的研究重點,正如其副標題所言——中國基層司法制度。具言之,主要是基層法院的司法運作。對許多問題,包括基層法院運作不規範、不注重程序正義、基層法院法官業務水平低、復轉軍人進法院的利弊等,蘇力老師都提出了標新立異(此處為褒義)的觀點,讓人耳目一新。也即,蘇力老師的論述幫我打開了另一個視角,讓我看到“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同時又是如何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適應基層司法現實的。

讀了這本書,可以真切感受到蘇力老師的真摯與情懷,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對法治中國的反思,這本書將研究視角觸到了最底層,去體察基層司法人員的現狀,去感受基層群眾的司法需求,這是一個真學者所做的真學問。

一個民族的生活創造它的法制,而法學家創造的僅僅是關於法制的理論。蘇力老師無疑是創造法學理論的法學家,他把法治看做是一種實踐的事業,而不是一種玄思的事業。他既站在法律的殿堂看法學,又能“神遊”於殿堂之外,以一個“外行人”的眼光看法學。

“儘管我常被視為旁門左道,為一些法學人不習慣甚至討厭(因此被貼上了保守主義,或後現代主義,或危險的思潮之類的標籤等)。”讀到這段話,不由得感到一陣心酸。只有讀了很多蘇力老師的書和論文,才能知道他遭受了多少誤解,承受了多少委屈。

不過也許是我想多了,因為每次在未名湖邊看見蘇力老師氣定神閒的用手機拍下湖邊美景,這個老頭才不管那麼多,興許快樂得很吶。

年度總結:我的2019年十佳閱讀


6.《批評官員的尺度》:若吐槽不自由,則點贊無意義(豆瓣評分:8.9)

瞭解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看安東尼·劉易斯的兩本書就夠了,一本是《言論的邊界》,另一本是《批評官員的尺度》。《言論的邊界》前年讀過,對其中言論自由的探討印象深刻。相比而言,《批評官員的尺度》更為通俗易懂,但同樣具有啟發性甚至振聾發聵。

這本書以“《紐約時報》訴警察局長沙利文案”為核心,集中於對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探討。但該案只是個引線,作者以本案串聯起整個第一修正案的歷史,以及不同階段的著名判例,其中的巨大進步和所遭受的挫折。整本書讀起來一氣呵成,第一修正案的歷史或者說美國最高法院關於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保護不斷增強、限制不斷減少的歷史,是一段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編年史。那些用心良苦、飽含深情的判詞,讓人由衷的潸然淚下;那些鞭辟入裡、富有勇氣的說理,讓人不自覺地鼓掌叫好。

雖對普通公眾有所涉及,本書重點討論的還是媒體的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在三權分立的體制下,媒體在美國被稱為“第四權”,便是在於媒體對政府運行的監管、對官員權力的牽制,讓社會更加健康運轉,人民的自由也愈加夯實。歷史上的案例比比皆是,尤其是民權運動時期,在廢除種族隔離、平權運動、反越戰等方面媒體更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著名案例如布朗訴託皮卡教育委員會案、《紐約時報》訴警察局長沙利文案、五角大樓文件案等。

“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政府和官員應當接受媒體的監督和民眾的批評,這是社會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之一。誠然,在批評的聲音中難免會出現雜音和噪音,尤其是虛編亂造進行誹謗和謾罵,這當然不可放任,但也要進行法律(良法)規制,制定有序且較為寬鬆的法律規則,使言論自由在法治的軌道上行使和彰顯。須牢記霍姆斯的名言:“如果我們想確定一種思想是否是真理,將讓它在思想市場的競爭中接受檢驗。”一味“堵”未必有效,不如“疏”更為治本。

譯者何帆老師在序言中寫道:“批評的限度就是民主的尺度”。儘管我並不贊同所謂西方的民主自由能夠普適於我國,我國應有自己的一套發展模式。但政府總要接受批評甚至一定程度的“謾罵”和“侮辱”,這是讓我們不斷反思、繼續前行的“忠言”,儘管時常“逆耳”。畢竟,“那些為我們痛恨的思想,同樣自由”。

最後,我想我們也應懷有樂觀主義,對我們道路的自信、理論的自信、制度的自信、文化的自信。西方的價值觀和制度模式不應先驗性的是我們國家制度的“模具”,我也深懷樂觀主義,堅信我們會發展出自己的道路。

年度總結:我的2019年十佳閱讀


7.《大國憲制:歷史中國的制度構成》:劍走偏鋒,獨闢蹊徑(豆瓣評分:7.5)

法學界的成果多以論文形式展現出來,尤其是三大刊的文章質量最為優良,真正成書的優質學術作品卻是鳳毛麟角(論文彙編的著作和法學隨筆性質的書籍自然難以歸入此列)。因此,在我看來,蘇力老師的《大國憲制》毫無疑問是一部法學界的鴻章鉅字。洋洋灑灑,落筆千言,大國憲制,何其壯哉。

整部書探討的核心問題正如其副標題所揭示的——歷史中國的制度構成問題。欲從學術的角度解釋這個問題,無疑是一項艱鉅複雜的大型學術工程。然而蘇力老師以一人之力,汲汲駸駸十來年,對這個難題進行了法學視角和歷史學視角的努力嘗試。儘管答案未必圓滿,解釋未必能夠令人盡皆信服。但“莫將成敗論英雄”,蘇力老師的耕耘和奉獻還是十足令人欽佩和敬服,何況,誰能定義蘇力老師失敗了呢?

《大國憲制》對中國的宗法制度、軍事制度、疆域劃分、度量衡改革、精英政治、皇帝制度等諸多問題進行了“憲制”視角的解讀,運用法學理論,結合淵博的歷史學知識,進行了獨闢蹊徑的分析和討論。

總之,蘇力真是法學界的“西毒歐陽鋒”,劍走偏鋒,獨闢蹊徑。大膽做個預測,百年之後,偉大的法學家之列,蘇力應有姓名;偉大的法學經典之列,《大國憲制》應有姓名。

年度總結:我的2019年十佳閱讀


8.《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法律史的鉅著(豆瓣評分:9.2)

所謂“驚為天書”,大概指的就是這種書了吧,這也是看過所有的有關法學類的學術書籍中,迄今為止最震撼我的書籍之一。洋洋灑灑400來頁,多有古文,卻是沒有感到枯燥無聊,文章也絕不佶屈聱牙,使得學術書籍也飽含趣味性和可讀性。

首先,這本書語言樸實無華,卻生動活潑。作者對古代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的闡述,儘量使用簡潔純樸的文字,將與近現代社會截然不同的法律現象呈現出來。

其次,案例是一大特點。這本書引用了大量的案例來佐證作者的觀點,準確來說,是將案例與古代法律條文規定互為印證,兩者相輔相成,作者只是從浩如煙海的古籍文獻中篩選出來。但僅僅是這項工作,怕也是皓首窮經,非常人所能為之。

第三,作者的治學嚴謹從這本書中可見一斑。文中幾乎每頁都有註釋,且這些註釋至少對許多法律人來說,都是鮮有耳聞的古籍文獻。當然,也許對作者這樣的大家並不算得什麼,可在當時的法學學術時代,已經有如此嚴謹規範的註釋體例和自覺意識,殊為可貴。須知,即使是改革開放後,我國法學事業重新迅速建設和發展,如此規範的註釋體例,也是90年代中後期的事情了。

瞿同祖先生的著作不多,卻都堪稱精品,尤以這本《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稱道,可謂我國法律史中的經典名著了。對瞿同祖先生的身世,難免也有唏噓之感,倘若沒有那失去的十年,怕還會有更為精彩的著作出世吧。

歷史可以假設,卻無法實驗,謹向瞿同祖先生致以誠摯的敬意。

年度總結:我的2019年十佳閱讀


9.《君主論》:獅子與狐狸(豆瓣評分:8.7)

在社會科學領域,恐怕三個動物最為有名,霍布斯在《利維坦》中提到的狼,以及馬基雅維利在《君主論》中提到的獅子與狐狸。

《君主論》作為經典作品,卻“享受”了經典作品所少有的“待遇”,有人奉之如圭臬,有人棄之如敝履;有人贊其看破說破,揭開權力與人性的面紗,有人惡其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道德敗壞卑劣不堪。

也難怪如此,書中許多言論相當“危險”,若君主如此踐行,很容易陷入“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爭”,政治不再是藝術,軍事不再是戰術,為了權力,為了地位,可以無所不用其極,可以使用一切霹靂手段。

馬基雅維利主張,作為君主,要吝嗇勝於慷慨,殘酷勝於仁慈。同時,運用人性和獸性,效法狐狸和獅子,兼備狐狸的精明與獅子的殘忍。君主要學會偽裝,學會如何顯得慈悲為懷、篤守信義、合乎人道、清廉正直、虔敬信神。

當然,馬基雅維利的主張只是一種“言論產品”,由其製造而非由其創造。其所陳述君主所應具備的素質,隨意翻開歷史的一頁,莫不能發現其蹤跡。

所以過分苛責馬基雅維利,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其說了難聽的“實話”吧。畢竟,對於一個說出“人們忘記父親之死比忘記遺產的喪失還要快”的人,我也會向其開罵的。

年度總結:我的2019年十佳閱讀

10.《戰天京:晚清軍政傳信錄》:湘軍與晚清軍政圖景(豆瓣評分:8.3)

感覺很久沒有看歷史類的書籍了,抓起這本《戰天京》,完全是隨手而已,並無特定目的。但隨性之舉,往往有意外之喜,對於讀書而言也是如此。彷彿在潘家園地攤上淘到了一件寶貝,箇中滋味,非愛書之人不能體會也。

書的名字雖是《戰天京》,但其副標題“晚清軍政傳信錄”更為恰當確切。猜其緣由,可能是“戰天京”三字更為“引人注目”、吸人眼球,但難逃“標題黨”之嫌。

本書以書信為針線,旁徵博引,穿引起咸豐同治二十餘年軍政大事,曾國藩、左宗棠、曾國荃、李鴻章等,俱已鮮活於紙上矣。所謂書信,主要是曾、李、左等人的筆記以及往來傳信。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頗為獨特的視角,歷史類書籍之中,還未讀到過此類研究視角者。

關於湘軍與太平天國的故事,教科書上已然瞭解不少,但對於這個跨度將近二十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只是滿足於教科書上的學習顯然是十分不足的,《戰天京》也是則很大程度上可以彌補這份不足。

讀完此書,可以更加深入的認識曾國藩的人生軌跡、太平天國的覆亡過程、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荃等人在平定太平天國中各自的作用等等。作者用詳細的筆墨,填補了我對於這段歷史的諸多空白之處。

看來,以後要更多的讀讀歷史類的書籍了。

年度總結:我的2019年十佳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