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薦書 | 大數據時代,閱讀《百科全書》序言有何意義

在當今的大數據時代,閱讀啟蒙時代的《百科全書》序言有何意義?

誕生於 18 世紀法國的《百科全書》是啟蒙運動的紀念碑,也是人類精神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撰寫《百科全書》的啟蒙哲人認為,人類的知識是一個互相聯繫、影響的總體,知識的擴充與深入,會帶來社會進步。《百科全書》不只是哲學思想和各種理論的綜合詞典,還收集有人類發展過程中創造的各種科學成果、美術作品、工藝產品和製作方式等,兼具理論與實用。

法國啟蒙哲人達朗貝爾受狄德羅之託撰寫的《百科全書》序言集中反映了這樣的思想理念,不僅展示了一幅世界知識圖景,更體現了一種重新繪製人類精神疆域的努力。在當今的大數據時代,這份作為 " 啟蒙運動綱領 " 的序言也提供了值得借鑑的宏觀敘事方式,避免信息碎片化,重視思想與實踐的關係,構建人類知識的整體性。

譯者徐前進在譯者序中說,20 世紀後期,歷史研究在西方學術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評,主要針對事件、檔案與現代歷史解釋之間的斷裂。歷史學家做出了一系列回應,並在歷史研究的方法和視野上有很多改變,包括微觀史、新文化史、歷史人類學、全球史等,改變宏觀敘事的不足,以更直接的因果關係解釋事件的內在聯繫。但 20 世紀末,西方學術界在反思這場爭論的進程時認識到上述改變並不能從根本上應對 " 歷史研究的危機 "。近十年,西方學術界又提出了很多方案,包括檔案轉向、日常生活理論、宏大敘事和長時段迴歸等。其中,宏大敘事和長時段迴歸儘管受到了很多批評,但在全球化和大數據時代,中國學術界和西方學術界都對此有所期待。

什麼是大數據時代的宏觀敘事?如果再像之前一樣擴大歷史分析的時間範疇或空間範疇,這種迴歸的意義並不大,甚至不能超越 20 世紀後期兼具宏觀視野和微觀視野的全球史方法。達朗貝爾的《< 百科全書 > 序言》以及在相關理念的引導下編寫的《百科全書》提供了一種從人類知識生產的角度構建宏觀敘事的方法,其主要特點是避免現代分科制度引起的知識類別之間的分裂。它是跨學科、跨地域、跨語言的,其中隱藏著學術研究的新視野,包括語言社會學、物質史、閱讀與出版、自然倫理、日常生活與實踐、醫學與疾病、身體與心理、微觀與全球分析等。所以,在大數據時代,《百科全書》和《< 百科全書 > 序言》有重新解讀的重要性,這是法國啟蒙運動中迄今尚未被全面解讀的思想遺產。

達朗貝爾(1717 — 1783),法國啟蒙哲人,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一生研究了大量課題,完成了涉及多個科學領域的論文和專著,其中最著名的有 8 卷鉅著《數學手冊》、力學專著《動力學》、23 卷的《文集》、《百科全書》序言等。

《啟蒙運動的綱領 < 百科全書 > 序言》

[ 法 ] 達朗貝爾 著

徐前進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年 4 月

(深圳晚報供稿)

編輯 張澤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