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文壇詩人的創作態度如何,文學風氣有怎樣的轉變?

北宋末年,以宋徽宗為首的統治集團沉迷於“太平盛世”的幻象,生活極盡奢靡。為了滿足統治集團不斷膨脹的享樂慾望,他們強奪豪取、巧立名目,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封建秩序遭到嚴重破壞。廣大農民不堪忍受日益沉重的剝削,紛紛起來反抗。在宋王朝的軍事鎮壓與政治誘降之下,幾次大的農民起義均以失敗告終。但一直到北宋覆亡,各地的農民鬥爭仍是此起彼伏。面對日益嚴重的政治危機,統治集團妄圖通過收復燕、雲之地來穩固他們的統治。宋與由女真貴族建立起來的金朝訂立聯合攻遼的“海上盟約”。在聯合攻遼的過程中,金朝看到宋王朝腐敗無能,遂在滅遼之後發動了侵略戰爭。


北宋末年,文壇詩人的創作態度如何,文學風氣有怎樣的轉變?

金兵大舉南下,宋徽宗驚慌失措,趕緊把帝位傳給太子趙桓,這就是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渡過黃河,圍攻開封。宋欽宗本無心抵抗,但在抗戰軍民的強烈要求下,只得任命李綱為“親征行營使”,組織開封軍民抗擊金兵。開封之圍既解,朝廷內部投降派佔了上風,主張抗戰的大臣如李綱等人紛紛遭到貶斥。稍後,金兵又再次南侵,圍攻開封。靖康二年(1127)春,金人將徽宗父子、趙氏宗室以及百工技藝、金銀珠寶等一齊擄掠北上,北宋遂亡。歷史上稱之為“靖康之難”。同年五月,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這就是宋高宗。

北宋末年,文壇詩人的創作態度如何,文學風氣有怎樣的轉變?

宋高宗南渡之後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開始了南宋苟安於江南半壁的歷史。“靖康之難”給作家們極大的震撼。他們一改南渡前的創作態度,開始關注現實人生。面對山河破碎、神州陸沉的社會現實,他們忠憤激發,慷慨激昂,形成了南宋前期佔主流地位的愛國主義文學思潮,文壇風氣為之一變。自高宗建炎元年(1127)至寧宗開禧北伐(1206),愛國詞人一改南渡之前的淺斟低唱,以詞來抒寫他們的激烈壯懷和憤世之情。以岳飛為代表的抗戰將領和李綱、趙鼎、胡銓等中興名臣為詞注入了英雄豪傑之氣和時代憂患色彩。張元幹、張孝祥以慷慨悲涼之作,下開辛棄疾一派。

北宋末年,文壇詩人的創作態度如何,文學風氣有怎樣的轉變?

辛棄疾走上詞壇,以他“喑嗚鷙悍”的英雄氣,將南渡以來的豪壯詞風進一步發揚光大,建立起以他為盟主的稼軒詞派;陳亮、劉過等人為之羽翼,共同將宋詞推向詞史的高峰。這一時期的詩歌創作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愛國詩人從南渡前內斂自省的生活中走了出來,以詩來反映慘痛的社會現實。詩歌題材進一步擴大。國破家亡之痛,顛沛流離之苦,志士失意之悲,一見諸詩歌。內容的變化使得詩歌創作開始突破江西詩派的束縛。南渡之初陳與義、曾幾等人的創作風格已不同於江西詩派的生硬晦澀,稍後的陸游、范成大、楊萬里等人出自江西,但能逐漸擺脫江西詩風,自成一家。他們的創作成就使宋代詩歌進入一個新的繁榮期。

北宋末年,文壇詩人的創作態度如何,文學風氣有怎樣的轉變?

散文在這一時期繼續發展。南渡之初形成一個以宗澤、李綱、胡銓等人為代表的散文流派一抗戰派。抗戰派散文堅決主張抗戰,反對議和投降,辭氣慷慨,正氣凜然,在當時有很大的影響。陸游、陳亮、辛棄疾等人繼承了抗戰派散文的愛國精神,主張抗戰,反對苟安,並積極上書陳述中興大計;文章氣勢恢弘,辭采斐然。以朱熹、呂祖謙為代表的理學家散文也體現出鮮明的務實精神,具有較強的藝術個性。這一時期除政論文外,筆記散文、遊記散文也都各有發展。各體散文的創作成就使這一時期的散文創作成為宋代散文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

我是“胖黑妹子”,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