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幫助秦朝實現統一的大功臣,卻為何又被秦惠文車裂

首先我們還是要先了解下誰是商鞅?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

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商鞅——幫助秦朝實現統一的大功臣,卻為何又被秦惠文車裂

我們來分析下,商鞅既然已經戰死了,卻為什麼還要被秦孝公的兒子給車裂了?難道是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官方理由:兵敗被殺,還是被自己推行的制度給致死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

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邑商,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陝西省華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失敗戰亡。 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秦惠文君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家。商鞅雖然被害,但新法並未被廢除。

商鞅——幫助秦朝實現統一的大功臣,卻為何又被秦惠文車裂

我們還是要了解到商鞅變法的本質:國家要想強盛,必須讓百姓始終保持貧困

在中國的“偉大改革家”序列裡,商鞅及與他同時代的李悝、吳起等人,是祖師級的人物,是“推動歷史進步”的偉大人物。但實際上,其人不過是一個冷血的“國家主義”打手,是一箇中國曆史長河中從未消失過的恐怖幽靈。

商鞅的變法理念有三:

1、剷除“仁義和平善良孝悌”,國家才會強盛;

2、人人互相監視互相告密,國家才會強盛;

3、必須“弱民”、“愚民”,國家才能強盛。

這三條,無論是放在今天,還是放在2000年前,都是歷史的反動。

商鞅——幫助秦朝實現統一的大功臣,卻為何又被秦惠文車裂

據《史記·商君列傳》,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有三:

1、按軍功受爵;

2、強制百姓互相告密,有“奸”不告者腰斬;

3、百姓只許務農,從事其他職業者,以及懶惰而致貧困者,全家沒收為奴。

這三大內容,正對應著商鞅的上述三大變法理念。

具體說來,1、商鞅認為,“國貧而務戰,毒輸於敵,無六蝨,必強。國富而不戰,偷生於內,有六蝨,必弱”(《商君書·靳令》),無論國家有錢還是沒錢,都必須時刻處於戰爭狀態,如此才能強盛,才會不被“六蝨”侵害。“六蝨”是什麼呢?是“禮樂、詩書、修善、孝悌、誠信、貞廉、仁義、和平”。

2、為什麼必須人人告密國家才會強盛?《商君書·開塞》裡有解釋:讓老百姓只敢做國家讓他們做的事,國家才會大治。

3、《史記》裡說,商鞅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似乎效果很好,但實際情況是:老百姓所受的盤剝比重非常之大,始終在生存線上下掙扎,因為商鞅認為:“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按商鞅的邏輯:百姓貧窮,就會有求富的動力;富有之後,就會“淫”(商鞅所謂的“淫”,指的是求智欲);“淫”了之後,國家就會有“蝨”,就不能強盛。

所以,國家必須想辦法在百姓富裕後“合理”拿走他們的財富,讓他們再度陷入貧窮。如此,才會重新激發百姓的求富動力,他們為生存疲於奔命,沒有精力求智,國家也不再有“蝨”了。這種讓國家富有而讓老百姓保持貧窮的治國方法,可以使國家雙倍強盛。

想必看到這裡,大家心裡已經有了自己的結果了!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