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交易“寬鬆”到交易“寬鬆效果”

從交易“寬鬆”到交易“寬鬆效果”

摘要

#交易覆盤:外資歸來,買盤強勁。①稅期擾動兌現,資金利率料將繼續低位徘徊。月內無公開市場操作資金到期,儘管繳稅對資金面的擾動或將延續至下週,但月末財政投放力度加大同樣會形成一定對沖。資金面並無實質負面擾動壓力,利率料將維持低位震盪。外資買盤強勁,“掃蕩”3-7Y國債品種。分期限品種來看,1)對於10Y國債,外資買盤“先動”,交易盤“跟風”,共同推動收益率下行。4月20日(週一)美國原油期貨歷史上首次跌至負值,驅動交易情緒升溫,外資連續買入190015(周內共買入67萬億元,是第一大買盤),並帶動券商買盤在4月23日(週四)跟進(當日買入31萬億元,周內共買入37萬億元,是第二大買盤),二者共同推動長債收益率下行,曲線趨於平坦化。2)對於3-7Y國債品種,外資買盤“一枝獨秀”。3-7Y品種相對而言是收益率曲線上的“凸點”,外資周內買入遠高於其他交易主體,幾乎憑藉“一己之力”推動該期限區間收益率下行。 #策略思考:從交易“寬鬆”到交易“寬鬆效果”。

事件性衝擊後,交易一般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交易“寬鬆”本身,第二階段是交易“寬鬆效果”,我們認為,目前市場正在由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過渡。

第一階段的邊界在哪裡?考慮這樣一些信號特徵:①4月中旬以來,資金價格開始呈現底部平臺特徵;②將期限利差與商品價格升水幅度相比較,靜態看債券定價已有些過度;③考慮到期限利差中樞水平下移後,現階段利差超過中樞90bp左右,已經大致和2008年金融危機的情況相當。我們傾向於認為,交易的第一階段正在過去。

第二階段看數據環比。短期看,內、外需方向階段性背離,這一點從商品定價的差異中可以窺見;從一些“綜合性”的指標觀察看,如發電耗煤:在進入4月後基本呈現“橫向運行”特徵,沒有非常清晰的方向指引;從主要商品價格的疊加看,短期方向則依然向下。下週將公佈的4月PMI指標對市場預期將具有比較重要的“定調”作用。

我們的主觀判斷是:數據在環比層面的改善程度很難超過3月,交易邏輯切換後,短期出現階段性“牛平”的概率比“熊平”概率大,但“平坦化”行情在速度上會快於此前的“陡峭化”,操作宜保持靈活。

風險提示:海外疫情超預期

正文交易覆盤:外資歸來,買盤強勁稅期擾動如期兌現,資金利率料將繼續低位徘徊。本週央行暫停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週五有TMLF到期2,674億元,央行縮量續做561億元;當週整體合計淨回籠資金2,113億元。價格方面,TMLF操作利率如期跟隨下調20BP。4月為傳統繳稅大月,本週五(4月24日)為當月繳稅截止日,繳稅擾動逐步體現。周內資金利率因而小幅回調,然而總體仍維持低位水平。截至週五,DR001與DR007品種分別加權於0.91%與1.55%位置,較前期分別上行19和8個BP。

從交易“寬鬆”到交易“寬鬆效果”
從交易“寬鬆”到交易“寬鬆效果”

從擾動因素來看,月內無公開市場操作資金到期。此外,儘管繳稅對資金面的擾動或將延續至下週期間,然而月末財政投放力度加大同樣會形成一定對沖。資金面並無實質負面擾動壓力,資金利率料將維持低位徘徊。

從交易“寬鬆”到交易“寬鬆效果”
從交易“寬鬆”到交易“寬鬆效果”

外資買盤強勁,“掃蕩”3Y-7Y國債品種。本週銀行間現券成交日均13.4萬億元,環比減少1%(主要是週五成交量大幅收縮,其他交易日依舊平穩);其中,國債成交日均3242億元,環比增長3%,政金債成交日均5081億元,環比減少1%。結合現券收益率來看,國債收益率曲線上3Y-7Y三個“凸點”下行幅度較大,分別下行22BP、19BP、13BP,其餘關鍵期限點下行均在10BP以內。

槓桿方面,本週隔夜回購利率(R001)小幅反彈,但仍在1%以下,資金面依然寬鬆,故隔夜回購成交量仍處高位。不過考慮到現券成交沒有放量,目前隔夜回購仍以“滾動”需求為主,而不是“新增”需求,未見明顯加槓桿行為;久期方面,參考我們測算的公募基金持倉債券高頻數據,截至4月16日,全市場加權平均久期達到3.16年,較節前(2.64年)有所抬升。值得注意的是,4月以來久期抬升有加速跡象。

從交易“寬鬆”到交易“寬鬆效果”從交易“寬鬆”到交易“寬鬆效果”
從交易“寬鬆”到交易“寬鬆效果”從交易“寬鬆”到交易“寬鬆效果”

機構參與方面,本週觀察到外資集中買入行為。分期限品種來看,①對於10Y國債品種,外資買盤“先動”,交易盤“跟風”,共同推動長債收益率下行。4月20日(週一)開盤的5月交貨的紐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暴跌約300%,收於每桶-37.63美元,歷史上首次跌至負值。受此影響,全球避險情緒升溫,外資連續買入190015(周內共買入67萬億元,是第一大買盤),並帶動券商買盤在4月23日(週四)大筆跟進(當日買入31萬億元,周內共買入37萬億元,是第二大買盤),二者共同推動長債收益率下行,收益率曲線趨於平坦化。②對於3-7Y國債品種,外資買盤“一枝獨秀”。由於3-7Y品種相對而言是收益率曲線上的“凸點”,外資周內共買入200003、190013、190016分別在27萬億元、43萬億元、56萬億元,遠高於其他交易主體,幾乎是憑藉“一己之力”推動3-7Y品種收益率下行。尤其是對於3Y個券,外資成交佔比已經達到9.93%。

從交易“寬鬆”到交易“寬鬆效果”
從交易“寬鬆”到交易“寬鬆效果”從交易“寬鬆”到交易“寬鬆效果”

策略思考:從交易“寬鬆”到交易“寬鬆效果”】外資迴流驅動“意外”大漲。上週四,國債期貨午盤在沒有觀察到明確增量信息的情況下出現“意外”大漲,引發市場諸多猜測。事後看,“降息論”、“風險事件論”均不太靠譜,除技術層面“突破”動能使然外,外資集中買入行為是“相對合理”的解釋。事實上,隨著海外流動性環境趨於緩和,近期外資的確出現了“系統性”迴流(不僅僅是在國內債券市場買入)跡象:①全球資本流動“風向標”港幣匯率走強,觸及強方兌換保證水平;②“招商亞洲新興市場資金流動指標”連續5週迴升(該指標對資本流動有兩週的領先性);③陸股通連續四周實現淨流入。

從交易“寬鬆”到交易“寬鬆效果”
從交易“寬鬆”到交易“寬鬆效果”

外資從來只是“催化劑”,關注交易邏輯切換。我們認為,外資行為並不具備持續定價的能力,但常常作為存量邏輯的“催化力量”出現。比如,3月中旬債市出現調整,背後根本原因是基本面環比改善以及貨幣政策寬鬆節奏低於預期,但外資拋盤加劇了這一“固有壓力”。眼下亦然,外資買入及其帶動的“平坦化”傾向只是“現象”,現象背後折射的邏輯更迭值得關注。

在此前的報告中,我們對曲線形態演繹進行過系統性回顧,一個經驗是:事件性衝擊後,交易一般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交易“寬鬆”本身,第二階段是交易“寬鬆效果”,我們認為,目前市場正在由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過渡。

階段一:交易“貨幣寬鬆”。當經濟體遭遇劇烈的外生衝擊之後,最確定的短期結果是政策立即轉向寬鬆,以抵補“外生衝擊”的負面影響。這一階段“預期差”的來源集中在政策端,短端利率跟隨政策現實(而非預期)不斷下行,曲線一般會首先呈現“陡峭化”特徵。4月上旬以前,這一邏輯佔據主導,我們觀察到資金利率不斷下探,收益率曲線呈現“牛陡”特徵。

從交易“寬鬆”到交易“寬鬆效果”從交易“寬鬆”到交易“寬鬆效果”

不過,任何邏輯都有“幅度邊界”,陡峭到什麼程度是個頭?我們考慮這樣一些信號特徵:①4月中旬以來,資金價格開始呈現底部平臺特徵,進一步下探的動能在衰減;②將期限利差與商品價格升水幅度相比較,靜態看債券定價已有些過度;③考慮到期限利差中樞水平的下移後,現階段利差超過中樞90bp左右,已經大致和2008年金融危機(彼時中樞比現在高)的情況相當。我們傾向於認為,交易的第一階段正在過去。

從交易“寬鬆”到交易“寬鬆效果”從交易“寬鬆”到交易“寬鬆效果”

階段二:交易“寬鬆效果”。第二階段“預期差”的來源將從政策端迴歸基本面,即從交易“寬鬆”切換到交易“寬鬆效果”:若寬鬆有效,則“熊平”;若寬鬆無效,則“牛平”。

以往週期中,“熊平”場景出現得更多一些,即經濟常常能較快地從衝擊中恢復。但這一次不能簡單套用歷史經驗:①COVID-19疫情衝擊是“遞進式”,先後對內需、外需造成影響,這種模式在以前尚未見過;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觀察到完整的信用擴張過程(僅在2019年上半年“曇花一現”)出現,這與以往週期截然不同。

“寬鬆效果”主要看環比證據。基於目前環境的“複雜性”,跟蹤觀察重於經驗外推。由於疫情衝擊後,單月數據對同比擾動過大,因此跟蹤的對象主要是環比變化。短期看,內、外需方向階段性背離,這一點從商品定價的差異中可以窺見:國內定價的螺紋、鐵礦等顯著強於全球定價的石油、銅等。

就外部而言,4月全球經濟進入類似國內2月的“凍結期”:本週公佈的歐洲4月PMI數據基本全部掉入“30區間”。由於外需下滑在此前國內數據中的釋放不充分(詳見“出口怎麼有點強?”),這一壓力對數據環比方向的拖累才剛剛開始。

就內部而言,由於2月的“坑”過深,環比恢復動能在供給端已經釋放得差不多,但在需求端或許還沒有結束(3-4月份原本就是“旺季”),比如螺紋庫存雖然絕對水平較高,但邊際上還在向下回落。

從交易“寬鬆”到交易“寬鬆效果”從交易“寬鬆”到交易“寬鬆效果”

從一些“綜合性”的指標觀察看,如發電耗煤:在進入4月後基本呈現“橫向運行”特徵,沒有非常清晰的方向指引;從主要商品價格的疊加看,短期方向則依然向下。下週將公佈的4月PMI指標對市場預期將具有比較重要的“定調”作用。

我們的主觀判斷是:數據在環比層面的改善程度很難超過3月,交易邏輯切換後,短期出現階段性“牛平”的概率比“熊平”概率大,但“平坦化”行情在速度上會快於此前的“陡峭化”,操作宜保持靈活。

周度策略:

【20190419】“4.17會議”後,再看債市

【20190412】信用週期“再起步”?

【20190406】環比“最好”的階段正在過去

【20190323】久違的“超額貨幣”

【20190315】外資賣債了?

【20190308】升值的“煩惱”

【20190302】美債創新低,中債跟不跟?

【20190223】利率博弈第二階段

【20190216】等不來的“牛平”:曲線在反映什麼預期?

【20200207】疫情衝擊後,再看地產數據的“驚險一躍”

【20200202】非常時期的債市:利率會下到多少?

【20200119】一文全梳理:地方“兩會”中的經濟線索

【20200112】如何把握“春節效應”下的高頻數據信號?

【20200105】降準之後,又見“利好出盡”?

免責聲明:

本微信號推送內容僅供招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招商證券”)客戶參考,其他的任何讀者在訂閱本微信號前,請自行評估接收相關推送內容的適當性,招商證券不會因訂閱本微信號的行為或者收到、閱讀本微信號推送內容而視相關人員為客戶。

完整的投資觀點應以招商證券研究所發佈的完整報告為準。完整報告所載資料的來源及觀點的出處皆被招商證券認為可靠,但招商證券不對其準確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證,報告內容亦僅供參考。

在任何情況下,本微信號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並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除非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在任何情況下招商證券不對因使用本微信號的內容而引致的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讀者不應以本微信號推送內容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本微信號推送內容做出決策。

本微信號推送內容僅反映招商證券研究人員於發出完整報告當日的判斷,可隨時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號及其推送內容的版權歸招商證券所有,招商證券對本微信號及其推送內容保留一切法律權利。未經招商證券事先書面許可,任何機構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複製、刊登、轉載和引用,否則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後果及法律責任由私自翻版、複製、刊登、轉載和引用者承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