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胎息之修證

古代修練家認為一般的呼吸法能維持生命卻不利於修煉的深入,又觀察到胎兒僅用不足十月之光陰就轉化成了萬物之靈,於是借籤胎兒在母腹中呼吸之法,應用於丹道的實際修煉中,以盜取天地之氣數,

那麼,怎樣達到胎息的境界呢?不言而喻,我們只要體會到胎兒在母腹中是怎樣的一種狀態,也就明白了胎息之真諦。正如《陰符經》雲:“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胎兒在母腹之中混混沌沌,無思無慮。其神不外馳,恍然無覺,猶如道之存於天地宇宙、萬事萬物之中、其氣綿綿不絕、順乎自然,絲毫不假他力,又如天地間氣的運動變化,圓通活潑而無間斷,綿綿不絕而又無聲無息。

故而修煉者僅需順其自然,盤坐(盤坐法為筆者在實際修煉中所常用,其實,臥、坐、立均可,不必構泥於外在形式,只要感到全身舒適自然即可)在某一寧靜清新之地,保持身體之中正放鬆,呼吸自然,無需另假外力。心神順自然之氣機而凝之,澄之,切不可注意鼻中之息,否則,意念一動則識神用事而落於下乘,墜入後天,越調息,越覺氣粗促而短少、胸須悶而不適:唯似有若無,守於身中之氣機便可。久之,身中之先天元陽祖氣自然發動,鼻中之息受此氣機之牽引自然尋著先天之機,猶如天地間氣機之氛氫往來,不調而自調,此時心神亦隨先天氣機

之安定,不清而自清。

為使初學諸君進一步明瞭胎息之理法,能在實際修煉中按步就班,有所憑籍,筆者不揣淺漏,將胎息之修證分為6個層次,分別為:氣血融和,初陽乍吐;起動橐龠,息息歸元;物我兩忘,開合俱止;大死方生,八脈震動;萬神復活,群魔甦醒;天人合一,剎那成丹。前3個層次,經刻苦修煉,一般都能實證。而後3個層次,必須有相當悟性又福澤深厚,能玄關大開,進入先天妙境者方可證得。在此,筆者結合自己的修煉,先將前3個層次作一分析。

一、氣血融和,初陽乍吐

某日修煉中,我漸覺氣息氤氳,佈滿身中之億萬細胞,遍身毛竅與之相應,氣血和暢,其暖融融,酥軟如醉,似覺周身霧氣瀰漫,如坐蒸籠之上但不覺其熱。兩腿之衝脈從會陰直至大趾間跳動不止。任督二脈隨之亦有反應,勞宮、下丹田、山根、百會、湧泉等諸敏感點均自發跳動,直至收功仍跳動不停,持續1個時辰之久。

出現以上現象是後天氣血交融、靜極生動、初陽乍現之反映,如《太乙金華宗旨·證驗章》所云:“靜中綿綿無間,神情悅豫,如醉如浴,此乃遍體陽和,全華乍吐也”。這種內景體驗一般可維持3至10個月左右。此時雖達初陽乍吐之境,但呼吸之息仍止於肺,不免有氣悶之患,初學諸君宜趁熱打鐵,加緊修煉:

二、起動橐龠,息息歸元

某日子夜,正逢筆者生日,在仰臥式修煉中,漸感全身毛孔遍開,億萬細胞歡騰雀躍,充滿生機。突覺心窩內“轟”地一聲巨震,過了一段時間後,下丹田內又“轟”地一聲巨震,頓時全身之真氣均彙集子丹田處,並可自然而然地隨丹田之開合而聚散。

此時為真息初步到達丹田,實現了息息歸元之功。《道德經》雲:“大地之間,其猶橐龠乎!”心窩與丹田之間有一通道,即人身之橐龠。修煉者只有起動此通道,方能逐步實現息息歸元之功。修煉之初,行有為之調息方法,則有氣悶不適、呼吸不暢之感,此即未起橐龠故也:由此可見橐龠在修煉中的重要性,初學諸君不可不知。出現以上景象代表著練功者當時達到了神氣相抱之境,但這種境界並不穩定,下次練功時並不一定能達到,要鞏固這種境界很難。故而在以後的

修煉中,練功者必須更加勤勉,以求鞏圈成果。就筆者而言,自從功中初次出現此景象後,雖然堅持每天 6小時的修煉,但達到能穩定地在每次修煉中起動橐龠的境界仍用了兩年之久。值得一提的是,在修煉中,如出現上述景象,切不可慌亂,應繼續氣定神閒,保持息息歸元之功態,待心神自然覺醒出定後方可收功。功後宜適當習練些動功:

三、物我兩忘,開合俱止

某日子夜,筆者盤坐在床榻上,漸進入虛靜其之境,已不覺有物、有我、有呼吸開合,不知過了多少時間,突覺心神一動,霎那間心中光明一片,無一絲塵垢和俗念。待徹底清醒,心神有所覺察時,則識神已用事,光明消失。當時,天空濃雲密佈,陰氣沉沉。

此內景僅代表著修煉者當時所達到的境界,並不能表明修煉者已經達到了此種層次。在以後的修煉中,未必每次都能入此境。值得注意的是,當練功者在物我兩忘而頓覺光明之時,心神不可動,不可察,不必急於出定,應順乎自然,儘量長時間地保待這一清明無念之境界。從而讓赤裸裸、圓陀陀、亮晶晶之真性自然顯現,直覺“萬里山河朗月照,心似水晶劇透明”。各種妄念塵緣、七請六慾自然從心中蕩除,進入大死方生、脫胎換骨之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