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認三次戰勝中國,1962年失敗是意外,印度迷之自信的來源

大家都知道,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印度一直在我國西南地區和我們對峙,網上也有很多的分析和報道。當然了,我們對於印度的各種小動作完全不在意,因為我們知道,面對印度,我們是處於實力完全碾壓的地位。

從地緣來看,我們是居高臨下,山上打山下有天然優勢;從經濟實力對比來看,我們的gdp是印度的5倍,現在處於工業化的巔峰期,幾乎什麼都能造,軍事裝備完全國產,而印度幾乎所有的裝備都是靠進口,並且來源複雜,後勤壓力極大,據說子彈只夠用10天,用完了就要去國外採購,真到時候打起來,打到一半印度人就可能喊能不能先停戰,我去買點子彈;從國際關係看,美國對印度也就是口頭支持,但是巴基斯坦和尼泊爾看到機會可能毫不猶豫向印度開槍,到時候就可能會形成多面打印的局面。

自認三次戰勝中國,1962年失敗是意外,印度迷之自信的來源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我們都覺得印度處於完全劣勢,況且1962年已經證明,即使印度和我們裝備差不多,它也打不過我們,更何況現在實力差距這麼大,印度更沒有勝算。

可是印度人不這麼看,因為印度國內記載的歷史和咱們的不一樣,一直以來印度人都認為他們的軍事實力比我們強,歷史上最起碼有三次戰勝中國,所以打贏中國對他們來說是常態,1962年那次戰敗是一次意外,是由於尼赫魯的無能造成的,所以1962年中印戰爭印度的失敗才讓印度人耿耿於懷。

自認三次戰勝中國,1962年失敗是意外,印度迷之自信的來源

印度國內的學者就有這方面的著作來描述印度人對中國的輝煌戰績,在每天宣揚自己勝利的環境下,當前的印度人面對中國,才能無視差距,產生迷之自信。最典型宣揚印度勝利是一本叫《19世紀和20世紀的印度士兵、警察和保安在中國》的書,它的作者叫馬達維·塔姆毗,這本書詳細記載了清末到民國,印度士兵在中國的各種勝利,尤其是三次大勝。

第一次大勝,三元里大勝給了印度人信心

在中國的近代史上,三元里是一個繞不開的地名,我們的中學歷史課本記載三元里人民英勇抗英,代表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者的堅定決心。

可是在印度人的歷史書上卻記載了不同的內容,1841年入侵三元里的不是英國人,是印度人,也就是說三元里人民抗擊的其實是印度人,具體來說就是第37馬德拉土著兵團的一個連隊。當時的英軍軍醫鄧肯寫的回憶錄《在華兩年:中國遠征記》也證實了,侵略三元里的是印度人,是為英軍攻打廣州開路的先遣隊。

自認三次戰勝中國,1962年失敗是意外,印度迷之自信的來源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印度人就是英國侵華的主力,印度人之所以在三元里激起當地百姓的反抗,也是因為印度人在三元里強闖民宅、騷擾婦女,不過這種行為倒是很符合印度人一貫的做法。印度人在三元里作惡,卻讓英國人背了一百多年的背鍋。

英軍攻陷虎門炮臺,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和500名中國士兵英勇殉國,根據印度人的記載的《印度出發的邊界和海外遠征》,這些殉國的中國將士大多數也是死在印度人槍下。

當年毒害中國人的鴉片也是在印度種植,不少印度人主動參與到對華的鴉片貿易中,印度詩人泰戈爾的爺爺就是其中最積極的一個。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中國人的恥辱,但是在印度的歷史書上,卻被當成了印度人對華戰爭的巨大勝利。

第二次大勝,火燒圓明園是印度人的輝煌戰績

圓明園被燒,一直是中國人心中最屈辱的一幕,百年中國園林藝術精華就這樣被英法聯軍毀之一炬,在我們的史書上,圓明園是被英法聯軍放火燒燬的,但是在印度的歷史書上,燒燬圓明園又成了他們的偉大勝利。

英國人羅伯特作為當時英軍隨軍翻譯寫過一本叫《1860年的華北征伐》的書,裡面詳細記載了英國人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表現。一開始英國人邀請法國人一起燒燬圓明園,但是法國人認為太野蠻拒絕參與,所以這種髒事只好英軍自己來。

自認三次戰勝中國,1962年失敗是意外,印度迷之自信的來源

參與燒園的英國軍隊分兩部分,四個英國本土團和一個印度旁遮普步兵兵團,共計4500人。在燒園的過程中,印度人身先士卒,積極放火,而且還意外發現了大量的黃金並帶回了印度。

其後的歲月,英國人和法國人一直互相推諉搶劫圓明園首犯的名頭,畢竟搶劫犯實在不光彩,而只有印度人認為這是他們又一次偉大的勝利。《印度出發的邊界和海外遠征》書中就寫道,這是印度士兵在海外的又一次偉大勝利,東方那個古老的國家又一次被我們征服。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人派遣了印度第47、65、70孟加拉土著兵團和第38馬德拉斯兵團遠征中國,這支印度人組成的軍隊參與攻打了廣州。最後英國人逼迫中國簽署了《天津條約》,印度人認為自己功不可沒。

第三次大勝,八國聯軍侵華是印度又一次大勝中國

1900年,正好也是一個庚子年,在我們的中學歷史課本上記載了八國聯軍這一年侵佔北京,英、美、法、德、俄、日、意、奧在中華大地上燒殺搶掠,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苦難。

可是在印度人的歷史書上,參與侵華的不光是上面八個國家,印度認為自己屬於侵華列強中的一員。《印度出發的邊界和海外遠征》中記載,侵華英軍的主力完全由印度人組成,英國遠征軍由18個印度步兵營,16個印度騎兵營,4個工兵營,半個英國步兵營和半個澳大利亞海軍陸戰隊組成。

自認三次戰勝中國,1962年失敗是意外,印度迷之自信的來源

由印度人為主力組成的英國遠征軍不但攻佔天津和北京,全程參與了八國聯軍侵華,其中一小部分印度士兵還攻佔了山海關,也就是說我們的天下第一關也被印度人佔領過,然後印度人洋洋得意把這些記在了他們的歷史書上。

印度人古普塔寫的《喜馬拉雅的對峙》中就詳細記載了印度士兵在北京的所作所為,他寫道,我軍士兵只要見到中國人,就像見到了獵物,忍不住想開槍。這些印度士兵在佔領北京期間,不但隨意殺人,還劫掠了不少北京的富戶,種種沒有人性的行為,都被印度人視為自己的偉大勝利。

自認三次戰勝中國,1962年失敗是意外,印度迷之自信的來源

正是因為這些印度人心目中的偉大勝利,所以印度軍方高層在1959年繼續認定,中國軍隊還是熊包。1959年,印度人和中國在邊界搞摩擦,印度軍方高層認為一個印度士兵的戰鬥力相當於六個中國士兵,這還是看中國抗美援朝剛結束,覺得中國比較能打,原來印度軍方一直認為一個印度士兵可以戰勝十個中國士兵。

幾十年了,印度人還一直活在他們戰勝滿清的幻覺中無法自拔,畢竟印度從誕生以來,從來沒有戰勝過任何東西,任何一個民族都可以蹂躪他們,所以當印度人在英國人的加持下,終於嚐到了打勝仗的滋味,這讓印度人產生了迷之自信,覺得英國人行,就是他也行的感覺。

豈不知,1949年以後的中國已經改天換地,連美國人都討不到便宜,更不用說英國人,但是印度人不管這些,他們自己認為曾經打敗過中國,現在依然能繼續打敗中國,1962年失敗是失誤。

印度人覺得,歷史上我們三次戰勝你,62年就失敗一次,三比一,我還是贏得多,這就是印度和中國對峙,覺得他們能贏的底氣。

刻舟求劍這個成語感覺就像專門為印度人量身定做的,印度人永遠都看不清變化,活在自己的幻境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