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人小時侯的婚禮和宴席,你還記得嗎?

小時候的婚禮和宴席

田歌

現在的年輕人,都沒經歷過,也很少聽說過,過去年代老年人是怎麼結婚的,我講給你聽吧!

記得我小時候,也就七、八歲,但那時的事已記得很清楚。

我的小村,在大山裡,人家三十八戶,一百八十三口人,這個數我一直記了多少年,還是這個數。

小村叫楊樹溝,卻沒有楊樹。小村誰家娶媳婦辦喜事,那可是全村人的熱鬧事,都跟著高興!因為小村又添一個新媳婦。

記得趙家娶媳婦,頭三天就把支起的(總理)找好,一般都找本家二大爺,說話嗓門高、能吵吵,又懂得事理全過程,是內行人,再找十幾個幫忙的,他們事先就把各家的盆、碗、筷子和吃飯的地桌借過來,放院裡準備著。有的人家怕把傢俱弄錯了,就使黑紅各顏色抹上個記號,待辦完喜事好把自已家的認回去。

那時是馬車接媳婦,把車上鋪上乾淨的被褥,三匹馬的頭上都要拴上紅布條,顯得喜慶,馬脖子上掛上鈴鐺,顯得氣派。大馬車結婚頭天下午就要把新媳婦和送親的接過來,車一進村頭,有小孩先看見,就吵嚷歡呼起來,待馬車到了村口,就有人放二踢腳上天了,證明媳婦進村接來了。村人們呼擁著上前,把馬車圍起來,總理二大爺大嗓門喊起來,喊幫忙的快搬櫈子,喊幫忙的快往屋搬新被子。有規距,不拿櫈子新媳婦是不下車的,由壓車的小孩先下車,然後才是新媳婦踩著小木櫈子下馬車,緊跟著是送親的,一個馬車只能拉五個人。人們吵吵叭火的把新媳婦和送親人護送進屋裡,這屋不是新郎家,是臨時借宿的人家,明天起早才到新郎家拜堂成親呢。

這臨時人家,早就把兩間房子的大長炕上鋪上氈子,新人們一溜的坐在氈子上,幫忙的趕緊放茶倒水,這些人是要在這臨時人家吃住一宿的。

第二天天剛亮,小村人在睡夢中就聽到了二踢腳響(雙響),就知道是新媳婦拜堂成親了。二大爺忙得歡,大嗓門派上了用場,只聽二大爺高喊著,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對拜。婚禮是在屋門口,最早時是拜天地爺像,後來是毛主席像。

拜完堂後,由新郎領著新媳婦進入新房,新媳婦坐在了炕中間,這算把新媳婦娶到家了。此時,窗戶上有一塊大紅紙處,鬧騰起來,有人把那塊大紅紙撕碎,多數是年輕人和孩子們,這是老輩人留下的習俗,不撕破還不行呢。

新媳婦在炕上坐一小會兒就得下地了,炕上放一小桌,桌上擺幾個小菜,開始認親。新郎新媳婦站在地上,此時七大姑、八大姨的親戚們,輪番的坐桌前賞錢,把錢掏出來放桌上。這時二大爺高喊,他大姑賞錢二十元,實際是十元,都是加倍的喊,為了好聽,壯賞錢人的臉面。二大爺喊聲落地後,新郎新娘是得跪下嗑頭的,表示謝意,也算是認親了。有的親戚推託著不願往桌上坐,因兜裡沒那麼多錢,面子不好看,二大爺也高喊某某賞錢多少,不上桌免禮了。

緊接著開始放宴席了,屋裡屋外的放了一溜又一溜的地桌,哪來的那麼多櫈子,幫忙的早找好了長條木板之類的,六人一桌,沒有酒,吃的高梁米飯,菜是六盤六碗,沒有大碗肉,記得有白菜絲粉條,一碗丸子,每人兩個,多數人捨不得吃,早備好的菜葉包回家,叫家人嚐嚐,有的吃一個,那時高梁米飯泡菜湯,吃的真香。

屋門口右側有寫賬的桌子,多數人是二元,也有一元的,最少的光棍小個子二江,無論去誰家,都是五毛錢,兩頓飯一點不少吃,這地方無論隨多少禮錢,都是頭天晚上一頓,第二天早上一頓,幫忙的前三天,後三天,人家受累呢。

接親的馬車,把新媳婦留下了,把送親的送回去,他(她)們顯然沒了來時的高興勁,無精打彩,因為留在了小村一個人。

新媳婦三天回門,回孃家住三天,那是後話。

光陰似箭快如飛,日月如梭喚人老。鄉村結婚民俗也在發生著變化。近年回小村,誰家結婚都大變樣了,是汽車幾輛接送,不會頭天來住一宿,吃飯都上大飯店了,一切都有飯店服務員呢,大省事了,即使不上飯店在家也實行承包了,一切都由承包人管了。

一切都在變,可我還想著小時候,小村人家結婚和宴席那些事。

作者:田歌,本名劉玉良,承德人。作家,攝影人,原《梨花》雜誌主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