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現這幾種“行為”很正常,家長無須擔心,千萬不要當病醫


寶寶出現這幾種“行為”很正常,家長無須擔心,千萬不要當病醫

文丨木蓮媽媽,原創內容

人生頭一遭做父母,在面對眼前這個麻煩的小傢伙時,家長們往往都會非常迷惑寶寶的一些行為,看到寶寶莫名其妙的舉動,父母往往會擔心孩子是不是有問題。

其實很多小寶寶的奇怪舉措,往往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而在不少大人眼裡卻是異樣,一起來看看寶寶的幾大行為吧。

寶寶出現這幾種“行為”很正常,家長無須擔心

寶寶出現這幾種“行為”很正常,家長無須擔心,千萬不要當病醫

場景一:翻垃圾吃

律律9個月大,小傢伙在地上爬來爬去的總是接近垃圾桶,每次大人不注意律律都會把垃圾桶打翻,然後把垃圾放到自己嘴巴里。

寶寶出現這幾種“行為”很正常,家長無須擔心,千萬不要當病醫

律律媽也是非常無奈,自己在廚房忙活一下,律律就開始翻垃圾把袋子往嘴裡塞,沒辦法只能把客廳裡的垃圾桶撤掉。

✦行為解釋

千萬不要以為孩子行為奇怪,1歲以內的寶寶剛學會爬步,並且還處在口手敏感期,在寶寶探索這個世界的過程中,就會把各種東西放進嘴裡。

好奇寶寶撿東西的習慣也很普遍,這都是孩子對這個世界認知探索的過程,家長們不要認為寶寶就是喜好“撿破爛”。

寶寶出現這幾種“行為”很正常,家長無須擔心,千萬不要當病醫

☞給家長的建議

孩子進入到口手敏感期,可以給他準備一些安全的乾淨無毒的玩具,孩子即使咬玩也沒有問題,家裡一些危險的東西要遠離寶寶,對孩子有風險的東西都要放到寶寶觸碰不到的地方。

寶寶出現這幾種“行為”很正常,家長無須擔心,千萬不要當病醫

場景二:選擇性見人哭泣

沖沖媽對於自己家的寶寶特別不解,帶著沖沖去姥姥家無論見到誰,沖沖都能嘻嘻哈哈的玩的很好,別人來逗寶寶都沒事。

而一帶寶寶到了奶奶家,人還沒等接近到寶寶,沖沖就開始嚎啕大哭,讓沖沖媽都十分尷尬,沒有刻意讓沖沖認生啊,不明白為什麼孩子選擇性的認生哭泣。

寶寶出現這幾種“行為”很正常,家長無須擔心,千萬不要當病醫

✦行為解釋

寶寶認生是正常現象,不過小baby也有認生範圍,嬰兒的記憶比較碎片化,初期也是靠媽媽身上的味道熟悉記憶,等到8、9個月大時才能區分輪廓

所以和媽媽臉特質差別不同的人,孩子就會判定為是陌生人,感到焦慮與恐懼,再有也有可能是寶寶的潛意識出現過沒有安全感的事情,當又觸發某個情境就會哭鬧起來。

☞給家長的建議

孩子在半歲之後都會經歷怯生的階段,對陌生人比較排斥,家長們不要強制孩子認生,讓寶寶慢慢熟悉,可以多去互動或是給玩具拉近距離,慢慢培養感情。

寶寶出現這幾種“行為”很正常,家長無須擔心,千萬不要當病醫

場景三:滿身飯渣

欣欣還有4個月就要2歲了,開始喜歡自己動手拿東西,吃飯的時候也喜歡自己拿著勺子吃,雖然欣欣媽很高興孩子主動,可是飯後的結果往往讓欣欣媽頭疼。

滿身飯渣不說,使用不好勺子的欣欣也是常常把飯灑的到處都是,欣欣媽也是擔心寶寶一點沒有淑女樣子,想要先給寶寶餵飯,還遭到寶寶拒絕。

寶寶出現這幾種“行為”很正常,家長無須擔心,千萬不要當病醫

✦行為解釋

寶寶開始喜歡自己吃飯,表示開始出現自我意識的雛形,媽媽應該感到高興,孩子的手部精細動作也在完善,孩子的進食也在鍛鍊咀嚼和吞嚥

這個時候雖然孩子容易把周圍的用餐環境搞得一團糟,不過請允許孩子自由探索食物,不要去繼續給孩子餵飯,這樣會造成寶寶對食物的牴觸,導致出現挑食厭食行為。

並且如果大人一直堅持餵飯,也不能培養好孩子的用餐習慣,不利於之後的成長。

寶寶出現這幾種“行為”很正常,家長無須擔心,千萬不要當病醫

☞給家長的建議

不要責備把餐桌弄髒的寶寶,更不要催促孩子進食,吃飯的時候家長也要注意,不要讓孩子出現嗆咳或是噎到的現象。

尊重寶寶的自主行為,可以給孩子放一個餐墊,這樣有助於清理方便。

寶寶出現這幾種“行為”很正常,家長無須擔心,千萬不要當病醫

場景四:這是我的!誰也不給!

朵兒媽媽發現朵朵最近說的最多的話就是“這是我的”,早上媽媽拿了朵朵的水杯,朵朵大喊“這是我的”,阿姨逗朵朵說喜歡她的玩具,朵朵一把摟住娃娃說“這是我的”。

“我的”都要成了朵朵的口頭禪,朵朵媽也不知道孩子為什麼突然變得這麼自私,不願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東西就獨佔著,誰也不借,就連媽媽都不可以。

✦行為解釋

孩子在2~3歲的時候進入到自我意識的敏感期,這個時候寶寶會出現一些自私行為,自我意識發展強烈

寶寶出現這幾種“行為”很正常,家長無須擔心,千萬不要當病醫

這是大多數孩子都會經歷的心理歷程,隨著長大就會慢慢消失,家長們不要給小寶寶直接貼上負面評價的標籤。

☞給家長的建議

不要強行讓孩子去和他人分享,破壞寶寶的自我意識,家長們要尊重孩子的意見,不要擅作主張把孩子的東西隨意送人,要捍衛寶寶的主權意識。

【木蓮媽媽寄語】

寶寶在成長髮育的過程裡,家長們會遇到很多棘手的難題,雖然小朋友的有些舉動家長很難理解,不過做父母也要多站在孩子角度思考,不要總覺得是孩子有問題,是孩子做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