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通寶之——會昌開元背鄂

會昌開元背署鄂字者,屬地在鄂州(武漢市武昌區),鄂嶽觀察使治所所在,會昌五年的長官是鄭朗。

鄭朗(?——856年),字有融,河南滎澤(今鄭州市)人,鄭珣瑜次子,鄭覃弟。穆宗長慶元年(821年)登進士甲科,入遷右拾遺。開成中,擢起居郎,累遷諫議大夫,為侍講學士。會昌初,任給事中,出為華州刺史,遷定州刺史,入拜御史中丞、戶部侍郎,出為鄂嶽浙西觀察使,進義武、宣武二節度使。後入朝歷工部尚書、御史大夫,復為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遷中書侍郎、集賢殿大學士兼修國史。大中十年(856年),因病辭職,官終太子少師,卒贈司空。

認真分析鑄造過會昌開元錢的各個地方,就會發現到當過宰相的各州長官特別的多。比如李紳、李德裕、王起、鄭朗、鄭肅、裴休、杜悰、周墀等。(周墀有些例外,他是周氏世家,卻又是進士出身,雖然是牛黨,卻能跟李黨和平共處,跟其為人正直有很大關係。)

他們有很多的共同點,都是世家、李黨,都反對藩鎮的割據,都反對佛教。在李黨控制的區域裡,毀佛鑄錢得到了嚴格的執行。中央能夠隨時任免、調度這些刺史,也說明的中央的控制力在會昌年間非常的強勁。而在中央控制力不夠的北方諸多藩鎮,往往沒有鑄造會昌開元錢。

此外,鑄造的會昌開元錢的各州,都是中央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地。唐代大興佛教,佛教對土地的大量佔有、稅務的免除、大量壯年勞動力的喪失等等對世家利益、國家利益來說有著嚴重的威脅。所以,會昌年間的毀佛鑄錢,有其偶然性,又有其必然性。

鄂嶽觀察使統管的區域內,有國家最重要的錢監之一的鳳山監存在,就沒有必要另起爐灶,再辦錢坊。現已知會昌年間鄂州的鳳山監設有鑄錢監官開展鼓鑄活動。

“(崔仲謨)以殿伺身份知鳳山監”(引自《洛陽新獲墓誌》)。

所以,會昌開元背署鄂字者應是在鳳山監鑄造,而不是錢坊鑄幣。

饒州永平監、揚州丹陽監、廣陵監、宣州梅根監、宛陵監、鄂州鳳山監、郴州桂陽監、商州洛源監等會昌八監自唐中後期開始活躍,直至北宋形成江、池、饒、建四大監的格局,池州永豐監就是梅根監改名,饒州永平監仍沿用舊名。唐代的鳳山監,到了北宋,變身鄂州寶泉監,早期鑄造了宋元通寶、太平通寶,中間停產很多年,直到熙寧七年才恢復鑄錢,產量一直在十萬貫。南宋初期寶泉監還有鑄造錢幣,後期則併入了鑄造鐵錢的漢陽監。經現場探訪,作者認為唐代的鳳山監遺址在現在的鄂州市汀祖鎮銅灶,前汀祖中學操場旁。

需要說明的是,現在的鄂州,並不是唐代的鄂州。現在的鄂州民國之前都稱武昌,現在的武昌區,唐代稱鄂州江夏。兩地都在長江邊,鄂州市在武漢市東邊。武漢市的武昌區跟鄂州市相隔約75公里。

開元通寶之——會昌開元背鄂

鳳山監遺址-銅灶

鳳山監的前身是隋的白紵山十爐,白紵山即現在的白稚山,本身不產銅礦,但周邊矮的丘陵有豐富的銅礦資源,鳳山監遺址銅灶就在白稚山的東邊。

開元通寶之——會昌開元背鄂
開元通寶之——會昌開元背鄂開元通寶之——會昌開元背鄂

白稚山

會昌開元背署鄂字的面文以平頭通為主,小字、小字右挑、直元、低頭通、低頭通矮元、遒勁、大字狹元、容弱、短頭元等面文都算常見,小通、小字雙挑、小通小寶等面文稍少見一些。

一般來說,遒勁面文的會昌都很少見,但遒勁鄂例外,存世量非常的多。一般遒勁多帶甲紋,所以鄂之外的遒勁會昌也多帶有甲紋,但遒勁鄂都不帶甲紋。很可能是獨立製版做的遒勁鄂。此外,還有一版面文跟低頭通矮元近似,但字體特別的大,也是獨立製版的緣故。

像低頭通矮元、小字、小通小寶等版式,本身帶有月,背鄂者也組合有相應的月,說明它們採用的是跟其它會昌一樣的製作方式,直接採用行用錢當母體,製作砂模後,在砂模上加蓋鄂字,再澆鑄而成。

開元通寶之——會昌開元背鄂
開元通寶之——會昌開元背鄂

鄂字按字型大小可分為巨、大、中、小四種,小鄂很少見。

開元通寶之——會昌開元背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