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的基本邏輯(上)

中央銀行的基本邏輯(上)

威爾羅傑斯曾經把火、車輪還有中央銀行看成人類最重要的三項發明。

在美國,中央銀行是美聯儲;在日本,中央銀行是日本銀行,在中國,中央銀行是中國人民銀行。它們的名稱不同,但是運作機制有共同點。

在標準的模型中,央行通過貨幣政策影響利率,利率的調整則影響經濟。

中央銀行的基本邏輯(上)

歐美央行的目標通常比較單一和明確,我國央行的目標看起來比較含混。比如英格蘭銀行的目標就是保持穩定的低通貨膨脹,我國央行的目標不僅是低的通貨膨脹率,還有低的失業率、快速的增長、穩定的金融市場、穩定的匯率等等。直覺上,這既和傳統文化有關,也和經濟體制有關

和《銀行的基本邏輯》一樣,我們也用資產負債表來模擬央行到底是怎樣影響利率的?

首先,一個最簡單的央行資產負債表長這樣:

中央銀行的基本邏輯(上)

所有居民、企業和銀行手中持有的現金,都記作央行的負債;這些現金從哪裡來呢?印鈔機印出來的。印鈔機在哪兒呢?央行。所以我們手中的現金全部來自央行。如果有意外情況,那是因為是假鈔。

有人會說,我當然知道鈔票是印鈔機印出來的,我還知道老百姓和企業手中的錢都來自銀行,問題是銀行的錢怎麼來的?

中央銀行的基本邏輯(上)

銀行的錢來自兩個途徑:一是央行提供的流動性貸款,也是貼現貸款;二是銀行出售債券給央行獲得的現金。

總結一下,基本過程是這樣的:

中央銀行的基本邏輯(上)

這基本也順帶解釋了央行資產負債表左右兩邊的各個項目:央行買銀行價值100萬的政府債券,央行資產端的政府債券項目增加100萬,同時因為這100萬進入了銀行準備金賬戶,所以央行負債端也增加100萬。資產負債表永遠是平的。

就我們今天討論的話題而言,故事就是這樣了。

下面是一些例子,能讓我們更具體地瞭解央行的運作機制。

上圖中,央行購買銀行手中的政府債券,稱為公開市場購買;央行出售債券稱為公開市場出售

大家以後看新聞的時候如果聽到“公開市場”這幾個詞,說的就是這個。

央行買進債券,作為交易就得往外發鈔票,他們叫做“釋放流動性”;反過來央行出售債券,就會回收鈔票,他們叫做“收縮流動性”。

今天講的其實只有一句話:央行通過與銀行之間買賣債券或者向銀行提供貼現貸款,來改變整個經濟中的現金存量和利率水平,然後利率的改變又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投資、基建、買房買車等等。

下次講錢到了銀行系統後,銀行怎樣憑空創造更多“貨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