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來幾千秋:蘇聯陸軍戰略下,鑄造炮塔帶來的優勢

冷戰時期的鋼鐵洪流

冷戰時期,蘇聯的裝甲部隊發展到巔峰,作為蘇聯整體戰略中重要的一環,坦克裝甲車輛的發展一直受到蘇軍高度的重視。冷戰時期蘇聯的裝甲部隊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保有數量最大,質量最好的裝甲部隊。最巔峰時期,整個歐洲都在蘇聯鋼鐵洪流的鐵蹄下瑟瑟發抖。尤其是T-72主戰坦克誕生後,這種簡單廉價,擁有125mm口徑主炮的坦克數量龐大,當時的西方人認為,只有戰術核武器才能抵擋像蝗蟲一樣密密麻麻的蘇軍坦克。

鑄來幾千秋:蘇聯陸軍戰略下,鑄造炮塔帶來的優勢

鼎盛時期,蘇聯擁有規模龐大的裝甲部隊,展現了其強大的生產能力

蘇聯人在坦克裝甲車輛設計理念上是極為領先的,蘇聯坦克較為注重可靠性和易生產性能,嚴格控制車輛的體積和重量,在裝甲,機動性和火力平衡的基礎下強調高火力。另一方面,蘇聯似乎特別偏愛鑄造炮塔,自從二戰中後期開始大量使用鑄造炮塔後,蘇聯陸軍大量坦克都採用了鑄造炮塔的設計,而且蘇聯三款產量最大的坦克,T-34/85、T-54/55系列和T-72系列,都採用了鑄造炮塔,T-62、T-64、T-80系列也都採用了鑄造炮塔。為何蘇聯人對鑄造炮塔這麼偏愛呢?

鑄造炮塔帶來的巨大優勢

優秀的易生產性能

首先來說,鑄造炮塔最大的優勢就是加速生產,舉個例子,如果要生產一個焊接炮塔,需要進行裝甲鋼軋製、切割、熱處理、焊接等等一系列工藝。而鑄造件就簡單的多了。直接將鋼水往模具中一倒就可以了。在蘇聯的大戰略環境下,鑄造炮塔的優勢就能夠體現出來了,蘇聯產量最大,對世界影響最深遠的三種坦克T-34/85、T-54/55系列和T-72系列都採用了鑄造炮塔,正是因為鑄造炮塔非常便於大批量生產。

鑄來幾千秋:蘇聯陸軍戰略下,鑄造炮塔帶來的優勢

總產量高達86000-100000輛的T-54/55系列坦克,展現了精簡設計帶來的巨大優勢

以T-54/55坦克為例,作為世界上產量最大的坦克,T-54/55系列坦克的總產量達到86000-100000輛,足以證明其易生產能力和成本控制是極為優秀的。以二戰時期的T-34坦克舉例,一款裝備的研製不僅要考慮到性能,同時也要考慮到國家的經濟、生產力、資源總量和地緣情況等等,雖然T-34坦克的整體性能無法與德國的虎豹相抗衡,但是巨大的產量和良好的維護能力使得T-34坦克擁有極高的出勤率,依靠數量也能佔據優勢。

鑄來幾千秋:蘇聯陸軍戰略下,鑄造炮塔帶來的優勢

由於數量巨大,T-54/55的在鑄造炮塔甚至常常被用在巡邏艇上

對人員和設備的要求極低

除了易於生產之外,鑄造炮塔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對於設備和人員的需求低,焊接炮塔的加工工藝複雜,需要大型銑床,軋機等等。而鑄造炮塔的工藝就簡答多了,甚至能夠利用各種工業廢料生產,蘇聯就曾利用愛沙尼亞頁岩殘油作為炮塔型芯粘接劑,以殘餘的鉻礦砂作炮塔面砂等等。鑄造件的加工公差可以做到很大仍然不影響鑄件的性能,但是焊接炮塔的切割卻必須非常精準。

鑄來幾千秋:蘇聯陸軍戰略下,鑄造炮塔帶來的優勢

蘇聯的鑄造炮塔曾一度非常粗糙,其工藝讓人難以接受,注意JS-2坦克炮塔上鑄造部件與軋製鋼板表面的巨大差異

衛國戰爭期間,蘇聯徵召了大量婦女和毫無經驗的兒童等等參與坦克生產,不需要熟練工人。這裡需要說明的是,T-34坦克的工時並不比豹式短,甚至更長,這是因為蘇聯當時使用了大量毫無經驗的工人,但是正是極低的加工難度,使得T-34坦克的生產得以開足馬力,舉個例子,1944年德國生產三號突擊炮的工廠就因為盟軍的轟炸而停產了。

鑄來幾千秋:蘇聯陸軍戰略下,鑄造炮塔帶來的優勢

大規模生產的土坯鑄造炮塔,注意炮塔上粗大的合模線

而衛國戰爭初期,由於德軍的兇猛攻勢,蘇聯的183廠,112廠等都不得不進行搬遷,期間這些工廠丟失了大量重要的機械設備,但不久後這幾家工廠的生產力就恢復到了戰前甚至超過了戰前。T-34的鑄造炮塔生產要求就很低,最好的工藝是以低碳鋼製造的金屬型鑄件鑄造,每維護一次金屬鑄件可以生產150個到200個炮塔。如果條件受限T-34甚至還能用土坯生產炮塔,對於生產物料的要求極低。

利於形成良好的防彈外形

鑄來幾千秋:蘇聯陸軍戰略下,鑄造炮塔帶來的優勢

鑄造炮塔的避彈外觀良好,圖為277工程的鑄造炮塔,經受猛烈炮火後均未擊穿

另一方面,鑄造炮塔還有利於形成良好的防彈外形,從T-54開始,擁有良好防彈外形的半卵型炮塔就成為了蘇聯坦克的標配,這種炮塔不容易造成窩彈區,同時其裝甲等效厚度也大大增強。鑄造炮塔是一個整體,不容易崩裂,而早期的焊接技術導致焊接炮塔面對高爆彈和碎甲彈等很容易發生崩裂。還有一個原因是鑄造炮塔的結構小巧,也符合蘇聯坦克嚴格限制重量和體積的設計理念。採用鑄造炮塔的蘇聯坦克外觀低矮,被彈面積小,而且大大節省了炮塔的結構重量。

鑄來幾千秋:蘇聯陸軍戰略下,鑄造炮塔帶來的優勢

半卵形鑄造炮塔的防彈性能極為優良,在多個方向都容易形成跳彈

節省工時與物料

此外,相較於軋製裝甲焊接炮塔來說,鑄造裝甲也利於節省鋼材。鑄造炮塔需要先生產好軋製鋼板,然後將軋製鋼板切割成型再進行焊接。切割產生的廢料還需回爐。但是鑄造炮塔就不一樣了,將鋼水融化後直接倒入炮塔模具內,一次成型後只需要切割掉注料口就可以了,既節省了材料又大大節省了工時。而蘇聯也正是憑藉這一點才能在短時間內製造大量的鑄造炮塔的。

鑄來幾千秋:蘇聯陸軍戰略下,鑄造炮塔帶來的優勢

鑄造炮塔能夠大量壓縮工時,使得蘇聯在短時間內擁有規模極為龐大的裝甲部隊,足以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北約

鑄造炮塔的缺點

當然了,鑄造炮塔的缺點也是非常明顯的,由於蘇聯鑄造件加工工藝良莠不齊,再加上鑄造件本身的密度就不高,鑄造炮塔上密佈氣泡沙眼,導致鑄造炮塔與等厚的軋製鋼裝甲相比,其防彈效果要差10%以上。採用金屬鑄件製造的炮塔質量尚且可以接受,但採用傳統鑄造工藝生產的炮塔質量就要差不少了。


鑄來幾千秋:蘇聯陸軍戰略下,鑄造炮塔帶來的優勢

鑄來幾千秋:蘇聯陸軍戰略下,鑄造炮塔帶來的優勢

鑄來幾千秋:蘇聯陸軍戰略下,鑄造炮塔帶來的優勢

一輛蘇聯極差製造工藝的代表產物,戰時的T-34/85坦克,鑄造工藝猶如小作坊一般

另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是鑄造炮塔的內部容積十分狹小,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蘇聯坦克的升級改進,例如T-54/55系列和T-62系列坦克的升級潛力就非常小,因為狹窄的炮塔導致其無法搭載大型彈道計算機和改進的火控設備,不過這一點與蘇聯坦克的整體設計有關。後期的T-64、T-72、T-80等搭載自動裝彈機的坦克,由於少了一名車組成員(不再需要裝填手),使得這一情況有所好轉,能夠搭載彈道計算機和炮射導彈等。


鑄來幾千秋:蘇聯陸軍戰略下,鑄造炮塔帶來的優勢

鑄來幾千秋:蘇聯陸軍戰略下,鑄造炮塔帶來的優勢

T-72的炮塔內部容積十分狹窄,這也是鑄造炮塔的通病

另一方面,鑄造炮塔的重複利用率低,也不容易佈置複合裝甲。早期的T-64和T-72A的炮塔正面複合裝甲都是直接鑄造在炮塔內的,一旦被擊中只能直接廢棄,直到T-72B和T-80才開始佈置可以替換的正面複合裝甲。而西方主戰坦克採用的焊接炮塔裝甲是可以替換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小型複合裝甲顯然已經不能順應時代了,所以現在俄羅斯又用回了焊接炮塔。

鑄來幾千秋:蘇聯陸軍戰略下,鑄造炮塔帶來的優勢

早期鑄造炮塔的複合裝甲一般直接鑄造在炮塔內,無法替換

早期蘇聯不採用焊接炮塔還有一個原因,因為冷戰時期的軋製鋼板相較於普通的低碳軟鋼有很大區別,一般的焊接技術是行不通的,必須採用氣體保護焊接等十分複雜的加工工藝,加工成本相比製造炮塔也要高出一大截,這對於要大規模生產坦克的蘇聯顯然是無法接受的。而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加工設備的引進使得焊接炮塔的成本大大降低,大量機械精加工取代了人力,這時焊接炮塔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鑄來幾千秋:蘇聯陸軍戰略下,鑄造炮塔帶來的優勢

T-72坦克的鑄造炮塔預留了複合裝甲安裝槽,能夠安裝可替換的複合裝甲

被時代所拋棄的鑄造炮塔

總的來說,蘇聯當時偏愛鑄造炮塔首先是受到時代的限制,因為當時想要大量製造和裝備坦克,鑄造炮塔是最好的選擇。另一方面,蘇聯冷戰時期的戰略是防止與西方打全面戰爭,在這種情況下,蘇聯研製坦克最先要考慮的是易生產性,成本和工時。這些因素甚至要排在性能的前面,鑄造炮塔對於設備和工藝的需求少,更容易節約材料,不熟練的工人也能迅速進入生產。

鑄來幾千秋:蘇聯陸軍戰略下,鑄造炮塔帶來的優勢

隨著時代的發展,俄羅斯也放棄了鑄造炮塔,T-90後期生產型採用的就是焊接炮塔

冷戰時期,西方對蘇聯一直採取孤立和合圍等多種對立手段,而蘇聯的國土面積廣袤,在電子技術等領域發展遲緩,這導致蘇聯不得不維持規模龐大的軍隊,才能與西方相抗衡。鼎盛時期,蘇聯陸軍擁有500萬兵力,五萬輛坦克,蘇聯在裁軍協議後裁減的坦克數量甚至都比美國擁有的坦克總數還要多,最終高額的軍費也成為了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