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公民培養的五維空間

摘 要:通過對新時代公民培養模式的一到五維空間的步步探索,突出強調公民培養的基礎性、整體性和完整性,尤其是公民教育中的生命維度不容忽視,否則公民培養的整體性和完整性就無所適從。現代公民培養的關鍵環節,在於對道德以及道德本質的追問。

關鍵詞:新時代;公民培養;五維空間

人的根本屬性莫過於公民性。今日中國,作為東方文明古國,她正以和平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將為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大同世界作出更大的中國貢獻。而美麗中國的建設,是智慧的洗露,也是文明的行走,更是厚德的載物,體現在一個國家、一個地方全體公民自覺的行動當中。

新時代公民培養問題,已成為了當代話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公民的品質培養,已成為了時代的考量。

新時代公民培養的一維空間

公民培養不可能簡化為一個點,一個人的公民性是有空間與時間縱橫穿梭的。點,意味著空間與時間通通不存在。簡單的點點間形成不了公民社會,因為點點間只是一個零維空間。

公民肩負著守望和治理公共生活的責任,社會交往中,點與點相連成線,在公共生活中、在公共教育中,才能成為公民,形成公民教育的一維空間。

例如:習俗和文明。習俗是條線,由於生活、勞動、教育是一體的,公民教育是在習俗中存在,並以習俗的傳承為主要內容。其中,最受重視的是虔敬和對父母的孝順。文明是一條亙古流淌、源源不斷的河。中共中央、國務院2019年頒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著重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1]

新時代公民培養的二維空間

當一條線穿過一條線,我們就擁有了二維空間。公民培養的二維空間是一個面,公民教育的目的,是發展民眾的認知結構和積極參與社會的良好動機,通過整體參與,使社會變成更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美好的社會。公民培養最須關注“關懷”“判斷”和“行動”這三個層面。

公民培養在生活中有兩種存在狀態:一是它表現為公民養成主體的品質(俗稱“德性”);二是表現為公民養成主體的行為(德性實踐)。公民培養中存在的問題也就是德性在人性、德性實踐在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另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方面,即學校公民教育及其效果的提升問題仍然是當今一個全球性的、急需智慧投入的領域。

新時代公民培養的三維空間

真正的公民教育無時無刻不存在於一個有長度、寬度與高度的立體三維空間中。公民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單體而能為的,不是家庭、學校、社會等單一一方所能構建的。公民教育只有立體化的構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如《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所講,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將國家、社會、個人層面的價值要求貫穿到道德建設各方面,以主流價值導向構建公民道德規範、強化公民道德認同、指引道德實踐,形成公民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以及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氛圍,廣泛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不斷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

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曾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2]立足於人的實踐—現實、主觀、能動的生命實踐,這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區別於其他近現代西方哲學的全新思維方式,也是我們重建新時代公民培養的現實生活基礎,更是使新時代公民培養體系有了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但是,公民教育也不可能僅停留在沒有時間的三維空間裡!

新時代公民培養的四維空間

四維比三維多一維,它是什麼呢?它是時間!公民培養既不是單一功能觀,即政治功利主義魔方;也不是功能觀的無度、無序,即為泛德育無立體;而是功能觀的適度(不是無限羅列,一個立體牽引著一個立體)、分層(不是無序排列,層層立方,環環相扣)與中介(必須認識功能實現的中介環節,鏈接成體),步步落實、落小、落地。

文化功能是學校公民教育功能中的中介。公民培養文化功能指的是學校德育在社會文化發展中的作用(即對於文化選擇、文化傳播、文化融合、文化變遷等方面的作用)—歷時態功能;學校德育在不同文化形態中所起的作用(即文化傳統、文化構成中所起的作用)—共時態(結構)功能。

要樹立全面的公民培育功能觀,即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功能等一起構成公民培育的社會性功能的完整架構。同時,又要充分注意公民培養社會性功能實現的間接性。公民培養是一種整合性教育,這種整合不但表現在時間和空間的整合上,也表現在教育內容與教育過程的整合上。公民培養是終身的,這種終身性培養,注重人的個性發展,注重個性發展的全面性、統一性和連續性。

正如《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進一步強調的那樣,“堅持提升道德認知與推動道德實踐相結合,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願、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實踐能力,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可見,新時代公民培養的終身性,消除了一次性教育給人的失敗的煩惱,每個公民都有足夠的機會彌補發展中的缺憾,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充分豐富自己的人格,最大限度地開發自己的潛能。同時,也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與個體的道德發展與人格完善環環相扣、密不可分。作為公民終身培養表現形式的迴歸教育、文化生活教育、閒暇教育都是與人的精神生活、倫理生活的超越與提升緊密融合在一起的,即從“他律”走向“自律”,從用外在於人的德性來“約束人”到“人擁有德性”的迴歸。可是公民作為三維生物,只能看到四維空間的截面,也就是現在的你、現在的我和現在的他;換句話說就是此時此刻的世界,不曾想過未來的某個美麗日落。

新時代公民培養的五維空間

沿著時間線向前,公民培養從一個立方體向另一個立方體行進,穿梭的這條時間線就是四維空間裡的那條線,也就是說,三維的我們沿著四維空間裡的時間線向前走。

第一,新時代公民培養凸顯的是基礎性。幼兒園、小學進行基本文明習慣和行為規範的教育;中學進行基本道德品質的教育;大學進行公民道德或政治道德品質的教育以及較高層次的道德理想教育,即“信仰”教育。公民培育的空間與自然、社會、意識以及虛擬空間的關係,社會空間和某一歷史時期、某一區域空間的關係,是本質和現象、整體和部分、一般和特殊的關係。而本質是決定現象的、整體是制約部分的、一般是說明特殊的。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第二,凸顯的是全息性。公民培育各維之間的關係是全息關係,它們之間的區別只有在思維的抽象中才能存在,在現實中它們是緊密不可分的。我們不是四維空間的生物,看不到過去、現在、將來各個時段的自己。但是,時間線只有一條,二維是兩條線交叉,將一維升級為二維,那麼現在,在四維這條時間線的基礎上,再加一條時間線和這條時間線交叉,五維空間就出現了!

公民培育的五維空間的各個維度是有機統一的,彼此間不但不得分割,且可以相互自覺轉化,在實踐中也更具有操作性。在思維的具體(包括形象思維具體和抽象思維具體)中它們又復歸於一個有機聯繫的整體。

第三,凸顯的是整體性。公民培養,必須對其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層面、不同類型做出統一的說明,包括公民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意識屬性。從整體來看,自然、社會、意識是公民培育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從具體來看,公民的自然、社會、意識屬性各有自己的範疇。完整把握的同時,又必須對公民培育的自然、社會、意識這三大屬性做出科學的、有說服力的說明。

反思以往我們的公民教育課程中的缺失。無論小學、中學還是大學,公民教育成了一種知識教育、一種認知教育,並一直試圖在方法上強烈地表現科學化傾向。人們將公民教育僅視為外在的道德禮儀與行為規範,進而強調人們對這些規範的模仿與操練,嚴重忽視了公民教育作為成年人的一種生存方式所具有的內在主體性和動態生成性,其後果就導致了公民教育整體性中一個重要維度的缺失,這就是公民教育價值觀念形成與公民教育行為實踐中生命意義的缺失。公民教育中的生命維度被忽視,公民培養的整體性就支撐不起來,完整性又何從談起。現代公民培養的關鍵,是不能放棄對道德以及道德本質的追問的。

第四,凸顯的是兼容性。公民培育的五維空間可以使迄今為止的所有公民培育理論得以綜合,使它們在五維空間觀體系中得以合理定位。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正確理解的利益是整個道德的基礎”,[3]因為“在任何情況下,個人總是從自己出發的”,[4]道德是個人在交往中平衡人與人之間的利益而形成的一種“默契”。當代西方公民教育模式,無論是威爾遜的“符號”課程模式、麥克菲爾的“體諒”課程模式,還是紐曼的“社會行動”課程模式、美國的品德教育課程模式等,學生是不會被要求以現在的片面犧牲換取未來不確定的幸福與成功的,不會把公民教育演化成一種純粹的“犧牲”教育。

第五,凸顯的是主體性。公民培養的主體和客體不可分。這種不可分不僅僅是認識論意義上的,而且是本體論意義上的。公民培養的主體和客體不可分是公民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所以,新時代公民培育要接地氣,要關愛人的全面發展;其培育路徑要注重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注重開發隱性課程。

第六,凸顯的是系統性。其使公民培育的不同層面解釋得以有序化、系統化,相互說明、相互協調,從而使公民培育的不同層面、不同部分得到完整的把握,全力構建優化的學校公民培養的社會環境。公民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達到信仰層面,靈魂要附體,信仰不再低迷,這要靠學校角色的正確定位、要靠政府功能的正確發揮、要靠社會精神實體的重構。總之,要靠全社會方方面面的力量去探究那所謂的“暗物質”。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升我們的維度。如果說公民培育的一維是一條線,我們怎麼裝飾它都不絕美。那麼,公民培育的二維是一個面,我們可以畫一個很絕美的圖。不過再絕美的畫我們都不如把它變成立體的好看。所以,公民培養每多一維度就會多出無窮的美感。

世界的個體正在覺醒,我們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每一個人都蘊含著無限強大的能量。這個時代之所以偉大,就在於它讓我們開始尋找自我。無論是20年前 1G、2G語音時代的伴隨,還是10年前3G、4G移動寬帶時代的伴隨,甚至是2022年以後的5G超聯接時代的統領,都在最大程度地激發我們的個體力量。公民培養的最高境界,就是給予人們無窮無盡的能量,穿越時空,涵養大地,陶冶性情,昇華魂靈。冥靜間,公民培養充滿“穿越”的六維空間似乎在向我們開啟了大門……(作者:周曄 嚴書倜,單位:北京郵電大學)

本文系北京市社科基金項目暨2018年度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點課題“新形勢下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研究”(項目編號:BJSZ2018ZD03)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N].人民日報,2019-10-28(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7.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11.

《北京教育》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