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行》第七章

《尼山行》

老街坊

(7)

孔子何以被稱為“萬世師表”呢?

以我之陋見,起碼有這麼幾點:

其一,他好學、善學,是自學成才的典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勤奮不倦學習,是貫穿孔子一生的主題。

其二,他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形成以“性善論”為基礎,以“立人論”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其三,他修書著述,有可傳承的思想和文化載體。集古賢思想之大成,修著《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經弟子們整理其語錄、思想的《論語》,成為儒家經典。

其四,他在國家、社會、個人各層面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主張。在治國方略上,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在經濟思想上,提出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和“富民”思想;在教育思想上,首次提出“有教無類”,認為世界上一切人,無論貴賤富貧,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在教書育人過程中,應誨人不倦,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在美學思想上,倡導“美”與"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在文學藝術思想上,提倡“詩教”,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使文學藝術與政治道德結合起來。不愧為“天下文官祖,歷代帝王師”。

其五,他的“仁義禮智信”思想深入人心。特別是其核心思想“仁、禮”。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禮說,體現了禮制精神,就是今天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是人類永恆的課題。今天的世界,若有“生化戰”之類,是反人道、反人類的,必遭天遣!

其六,他提出“大同社會”理想,形成了獨具東方色彩的“普世價值觀”。這與馬克思描繪的共產主義社會有相同的願景。孔子提出的“小康”,也成為我們今天初級階段的奮鬥目標。在大同世界裡,天下人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構建起人類命運共同體。

其七,他傾畢業精力教書育人。仕途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同遊列國13年,入東周向老子請教,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曾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士”。七十二人中很多成為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高官棟樑,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

總之,孔子的思想之所以雋永,在於他深刻地揭示和回答了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規律。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各方面,給上至帝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以引領和啟迪。當然,孔子學說也有其明顯的歷史侷限性,理當“取其精華,剔其糟粕”。

2020.2.28 於濟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