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文畫」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六)

「土文畫」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六)
「土文畫」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六)

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六)

清咸豐朝地名

⑴斡博恩、茂岱艾木圪

斡博恩,漢譯為“窩棚”。大約是指清咸豐年間或更早時候,漢族移民在此的居住形態,與前文講到的“塘鋪”(當鋪堯)屬同一類型的地名。斡博恩後來被漢族移民按發音習慣改造為“王保公”。

“茂岱”意為“樹”;“艾木圪”前文已述,原是蒙古人的一種聚居形式(部落、營寨),這裡指村莊。茂岱艾木圪即“有樹的村子”,根據檔案描述,就是今天的王保公村。茂岱艾木圪村名的出現,說明這一時期因外來移民的定居,這裡在原有自然林的基礎上增加了不少人工林。現在的王保公仍是樹木茂盛,且基本是榆樹,這在周邊村莊不多見。

在未能還原蒙古語發音前,王保公的村名由來一直讓人費解。《包頭市地名志》將其解釋為“清光緒年間,王榜公在此定居,故得名王榜公村,後演變為現名”這顯然是無奈下的推測。

清末民國,王保公是準格爾旗東北邊界,村內建有營盤,駐兵守衛。1949年4月,準格爾旗末代王爺奇福海偕同東協理奇尚斌在王保公村組建起札薩克衙門,維持了一年之久。1950年4月17日,奇福海由王保公向準格爾旗人民政府交印,至此準格爾旗延續300多年的盟旗王公制度結束。

「土文畫」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六)「土文畫」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六)

■ ■■■■

「土文畫」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六)

奇福海於1948年12月26日“在準格爾旗黨三窯子敬謹宣誓就職,接印視事”後,以準政字第一號文電請伊盟盟長圖布升格爾勒備案。

⑵麻吉鋪

也稱麻吉泡子,今稱劉家圪旦。這裡的“麻吉”與前文提到的麻珠爾(馬召)同音同意,梵語,妙音菩薩之“妙”,常用作人名。

⑶金錢鋪

該地名似漢語,但實為蒙古語,漢譯為“養駱駝的人家”。當然這裡的駱駝並非單數,而是指駝隊、駝群。金錢鋪與王保公一樣,在未能還原蒙古語發音前,其釋義無從下手。《包頭市地名志》就將其望文生義地解釋為“很早以前,這裡蘆葦叢生,蘆葦中曾有金錢豹出沒,故得名。”

「土文畫」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六)

駝群

⑷哈喇蘇巴克

哈喇,本意為“黑色”,但在此語境中指“清澈的”;蘇巴克,漢譯“水溝”。 哈喇蘇巴克即“清澈的水溝”,在迭壩營附近,現已消亡,但周圍上了些年紀的人都知道。

⑸德布林庫勒

漢譯為“平展的梁”,在今楊立官堯一帶。

⑹哲額爾格尼格陶老蓋

漢譯為“長麻黃草的土丘”,在今新地卜、周和堯一帶。德布林庫勒、哲額爾格尼格陶老蓋是典型的遊牧時代的地名,以地貌與植被特點為名,往往指代面積較大的區域,現在這類地名大都消亡。

⑺梅林營

梅林,蒙旗官職,統領一旗的軍隊。該村楊氏曾有任“梅林”職務者,故名。

⑻敖德沁蘇木

敖德沁,蒙古語,原指醫生,此處指佛教中的“藥師佛”;蘇木即“寺廟”的蒙古語發音,屬蒙古語中的漢語藉詞。因該寺廟規模較小,漢族群眾又稱“小召子”。 敖德沁附近曾有過伊麼沁召,後遭水淹。敖德沁與伊麼沁同指“醫生”,但又有所區別。前者治療時既用器械也用藥物;後者則只是用器械,如拔罐、扎針等。

敖德沁蘇木建成於清咸豐年間,原是準格爾旗新召的屬廟。咸豐元年(1851年)新召遭火災重修後,將剩餘木料在今小召子村興建起敖德沁蘇木。1941年新召毀於戰火,倖免於難的喇嘛們揹著乾隆御賜“廣福寺”的牌匾來到敖德沁蘇木,掛在了其殿堂的正上方。所以,人們一度誤以為“敖德沁蘇木”也叫“廣福寺”。

敖德沁蘇木於“文革”期間被毀,2003年後逐步重建。

「土文畫」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六)

敖德沁蘇木農曆七月舉辦的跳查瑪舞活動

「土文畫」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六)

群眾在敖德沁蘇木祈福

「土文畫」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六)

敖德沁蘇木景區內景

清同治朝地名

⑴班定艾木圪

漢譯“小喇嘛居住的院子”或“名為板定之人的院落”,今稱板定圐圙。

板定圐圙一帶曾是新召的吉薩(廟倉地),新召被毀後,其遷往敖德沁蘇木的喇嘛繼續來此收取地租。將軍堯鎮的許多地名都與新召有關,如前文提到的大喇嘛堯、溫布壕、張喇嘛堯、敖德沁蘇木等,它們或是召內僧人的原籍地,或是召上的廟倉地,或是其屬廟。

新召原名“巴雅斯呼楞圖•色徹日力格”(準格爾旗蓿荄圖境內),乾隆四十五年(1780)秋下詔書賜名“廣福寺”。又因其建在黃河邊上,故名“高勒音召”(“高勒音”為“河水”之意)。光緒二十五年(1898年)被黃河水沖毀,選址新建,此後俗稱“新召”。

⑵僧格艾木圪

今稱省肯堯。僧格,藏語,人名。省肯堯今屬杜家堯村民委員會轄。該村最初僅僧格一戶蒙古族在此居住,後由山西省河曲、岢嵐、五寨等地遷入樊、任、楊、張、王等姓氏的漢族移民。當農業大面積開展後,僧格因不習慣農業生產而遷往今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後旗定居。

⑶繆賚壕

今稱螞蟻壕。繆賚,漢譯“彎曲”。繆賚壕蒙古語全稱為“繆賚蘇布哈”,指彎曲的水壕。螞蟻壕是綿延於將軍堯鎮中、北部的黃河故道,早年間遇有雨水較大的年份,壕內之水匯成河流,注入托克托縣的大黑河。

將軍堯鎮內類似地名還有“公彥壕”。“公彥”也是蒙古語,漢譯為“深水沖刷出的壕溝”。

⑷皿吉兒卜

皿吉兒,或稱民朱爾、民交日,係為藏語,“忠誠”之意,常用作人名。卜(泊)為漢語,指地形低窪處。皿吉兒卜是常見的居住者與地貌特點組合而成的地名。《包頭市地名志》解釋為“因此村地形像雞,且又有一個大土坑,故得名。”顯然是望文生義。

⑸明蓋艾木圪

明蓋,漢譯“千”,常用作人名。明蓋艾木圪在今榆家堯、興旺一帶。

⑹喇嘛營

曾有喇嘛居住。今為當鋪堯村委會下轄的自然村,有120人左右。

⑺腦包卜

腦包卜,即有腦包的地方,今屬當鋪堯村委會轄。這裡所指的腦包位於今腦包卜、東腦包、西腦包三個村落之間。腦包底部為天然形成的沙丘,頂部有人工堆放的石頭,周圍長滿紅柳。20世紀60年代前,腦包有十幾米高,此後沙丘受風剝蝕,再加祭祀中斷、無人管護,今天僅有兩三米高的樣子。

「土文畫」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六)

腦包卜腦包

1939年至1949年,由西協理奇子祥在農曆五月十三主持這裡的腦包祭祀。河套川的全體軍政人員及遠近的蒙古人都來參祭。屆時,在祭祀禮儀外,還舉辦跳查瑪和賽馬摔跤射箭等蒙古族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

將軍堯鎮歷史上有據可查的腦包有4座,分別是今小召子村腦包、腦包卜村南腦包、何四營村東腦包,西阿家素腦包。前兩座腦包與敖德沁召、河神廟召有關。何四營、西阿家素腦包是棟素海驛站與“準格爾地”的界限敖包。此外尚有個別家族敖包,已難考究。腦包祭祀活動一般在蒙古歷(鄂爾多斯歷)八月(農曆五月)十三日至十五日間舉行。祭祀一般由喇嘛或本地德高望重的男性長者主持,附近男女老幼帶著貢品,提著盛熱茶的銅壺前往祭祀。屆時要將腦包上舊的柳條、有經文的小旗換上新的,喇嘛誦經,參與祭祀的人朝腦包叩頭許願,祝願風調雨順,祝願人安康、畜興旺,還要順時針轉三圈。然後大家圍坐在一起,各自把祭祀剩下的羊油烙餅用茶泡上吃喝即結束。有時也舉行“牲祭”。

「土文畫」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六)
「土文畫」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六)「土文畫」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六)
「土文畫」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六)

編輯:李新宇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土文畫」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