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很多工作 35 歲就會被裁員,那麼深耕一個領域的意義是什麼?

應該這麼說,如果很多工作可以養你到退休,深耕才沒有意義。為什麼要深耕,不深耕不也照樣發工資,不深耕不也沒風險?

正是因為很多行業有35歲現象,正是因為以後有越來越多的行業出現裁員35歲員工,才必須得深耕。

深耕意味著什麼?有人說以為著資歷,不全面。深耕意味著你比別人有更大概率會解決問題,這就是價值。

那好,重新看這個命題。哪怕很多行業到了35歲會裁員,是不是一個不留?不是,是裁掉那些績效平平的。如果你已經深耕成這個領域的專家了,企業怎麼可能把你拱手讓人,肯定要好好供著你啊!

我認識一個華為的測試工程師,40歲。我問他:都說華為留不住中老年,你是怎麼一直呆到現在的?

他說:外界傳世外界傳,不一定只要多了35歲就讓你革職回家。公司不要的只是平庸人而已。

退一萬步,哪怕這家公司養不活你了,或者就是裁到你了,你是不是要考慮找下家?那麼你憑什麼?

實際上在這種情況下,深耕的人更具備選擇的可能。

1, 深耕,讓你更好佔據生態位

什麼叫生態位?

在一個組織裡,無論這個組織是大是小,哪怕就是一個科室,都有兩種生態位——體力型工作者,腦力型工作者。

體力型工作者不見得就是幹粗活的,哪怕是敲電腦的,如果你乾的活沒有技術含量,如果你乾的活誰都可以幹,你也是體力型。

35歲,年紀不再有優勢,精力不再有優勢,薪資不再便宜,這時候你再去和年輕的小夥子小姑娘爭搶體力型神態位,你爭搶得過嗎?

你只有選擇腦力型生態位——也就是專家的角色。哪怕我的年齡、精力都不佔優勢,薪水也不便宜,但是我是專家啊,我能解決你們解決不了的問題,這種情況下,你就是公司的剛需,你就是生態位裡最牢靠的那個。

我的一個諮詢者,他38歲,在一家汽車零件公司做認證工作。他很有信心地跟我講,哪怕公司再不濟,只要留一個人,肯定會留他。

因為公司裡沒有一個人能把認證的門路摸得比他透徹,他不僅能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更重要的是因為一直做認證,他對國家的法規條文甚至比外在的認證機構成員都熟。

這樣的人,公司當然供著他,生怕他跳槽去了友商或者認證機構。

2, 深耕,你的簡歷更漂亮

能不能更容易找到下一份工作,取決於簡歷是否漂亮,這個漂亮的標準不是格式,不是語句,而是乾貨是不是單一且豐富。

什麼叫單一?一眼知道你是做什麼的,你的專業是什麼。這叫單一。而不是有七份不搭界的工作經歷,覆蓋六個領域,具備五項技能,別人三四年也能幹個一清二楚。

什麼叫豐富?成果豐富。有過什麼專利,在這領域解決過什麼問題,做過幾個大型項目,發表過幾篇論文,獲過什麼獎項。

成果豐富有個前提,那就是深耕。如果三年換一個坑,你的不叫成果,那叫經歷而已。

我一個月前接待了一位諮詢者,他的公司因疫情而裁員,他面臨重新找工作的壓力。當我試圖幫他修改簡歷的時候,著實費勁。

他32歲換過5個行業,平均2年換一份。你說在什麼工作崗位上2年就能獨當一面呢?所以他的簡歷只是經歷的壘砌,很難找到突出亮點的成績。

3, 深耕,節約你成為高手的時間

我是生涯諮詢師,我經常給我的諮詢者講解職場中的三個角色:小白、熟手、準高手、高手。

我們認為成功的、有巨大成果的、有權威的都是高手級別,也都是我們奮鬥的目標。如果想成為高手,進階的路就是從小白到熟手、準高手,再經歷準高手到高手的階段。

這麼打比方吧,如果科員是小白,熟手就是資深員工,準高手就對應的是科室經理,而高手則對應總監。

你會發現從資深員工到科室經理其實很費時間,但是一旦跨越,進入準高手階段,選擇權就打很多,你的日子也舒心很多,你已經不再是員工級別,而進入管理層。

很多人恰恰是在熟手到準高手階段溜走的,換了其它方向重新開始,重新開始從小白到熟手的晉升。

換個方向就能更快成功,不盡然,你的以為的省時間很可能恰恰是走了N字型彎路。

上次我講了我的一個諮詢者的故事,很多人對他的經歷感觸頗深。

他研究生畢業後17年陪著領導打天下,換了N個領域,到40歲反而面臨著在市場上找不到工作的窘境。

他跟我講起自己的故事的時候,說到過他的一位朋友。那位朋友跟他一個專業畢業,財會專業。在他跟著副總做生產的時候,他的朋友在做財務;當他學著做營銷的時候,他的鞥有在做財務;在他進入商務部的時候,他的朋友在做財務。

最開始的十年他一直覺得自己混得比他朋友好,因為自己是跟著副總幹,基本上是副手,別人都聽他的,很威風,工資也不低。

他的朋友幹了很久才做成財務科長,拿的工資也比他低。

結果,等到他找不到工作了,他的朋友已經是一家企業的財務總監,年薪90萬,在計劃去讀箇中歐MBA。對他來說,這個位置還有長遠的值得規劃的未來。

看到了嗎?你看到的費時費力的 “深耕”,恰恰可能是最節省時間的路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