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謎-夏朝因何得名?困惑華夏兒女幾千年的祕密,終於解開了

千古之謎-夏朝因何得名?困惑華夏兒女幾千年的秘密,終於解開了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夏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然而,近年來,夏朝是否存在卻成了一個問題。除了夏朝,中國人自稱華夏民族,這個夏也來自夏朝。那麼,夏朝到底因何得名呢?歷史上的夏朝到底在哪呢?這個問題自古以來聚訟不已。真知堂遍讀史料發現,原來古人早就為我們解開了這個謎。夏朝之名來自地名-大夏;也來自帝堯古國-大夏國。

夏朝來自有夏,商人來自何方?

關於夏朝的來歷,《國語·周語下》是這麼說的:

“其在有虞,有崇伯鯀。。。其後伯禹念前之非度。。。共之從孫四嶽佐之。。。合通四海。。。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

這段話解釋了夏朝的來歷。

大禹是崇伯鯀之後,他治水成功,上天嘉獎,於是得到了天下。大禹被帝賜姓姒,國號為“有夏”。

好了,我們暫且先把這段話擱置在此,先來說說商的先祖之事。

千古之謎-夏朝因何得名?困惑華夏兒女幾千年的秘密,終於解開了


說夏必說商。

商的先祖名為契,他在堯舜時期輔佐大舜有功,被封為司徒的官職。

“ 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尚書 舜典》

而《左傳》還記載了這麼一件事:

“昔 高辛氏 有二子,伯曰 閼伯,季曰 實沉,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左傳·昭元年》

所謂閼(yan)伯,就是大兒子名閼,後世尊稱為閼伯。就好比我們今天稱父親之長兄為大伯父一樣。

(注:伯、仲、叔、季,乃中國古人所說的兄弟的排行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這段話說的是:帝嚳高辛氏的大兒子閼伯和四兒子實沉不和,老是幹仗。於是帝嚳不得已把閼伯遷到了商丘。

這個商丘在哪?改天再為大家講。

千古之謎-夏朝因何得名?困惑華夏兒女幾千年的秘密,終於解開了


而根據司馬遷所說,帝嚳似乎有四子最為出名,他們分別是:周的始祖棄,商的始祖契,帝摯和帝堯。他們兄弟誰大誰小,司馬遷沒有說明。但是,帝堯是帝摯的弟弟,司馬遷說得很明白。

“帝嚳崩,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史記 五帝本紀》

而契則明確寫明封於商,“殷契。。。封於商,賜姓子氏。”《史記 殷本紀》

契為帝嚳高辛氏長子,摯或棄為次子,三子,帝堯為四子無誤。

搞清楚了這些,我們就明白了帝堯和商周先祖的關係。

按照這個順序,殷商先祖契乃帝嚳高辛氏長子,因封於商得國號。則帝堯陶唐氏就是和契(閼伯)不和的四子實沉。

那麼實沉又封在何地呢?開始接近歷史真相了。

還是根據《左傳》的記載:

“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左傳 昭公元年》

可見,帝堯(實沉)所封之地就是古人所說的大夏。

這個帝堯之封地-大夏,到殷商時期被稱為唐土。也就是殷墟甲骨文說的土方。


千古之謎-夏朝因何得名?困惑華夏兒女幾千年的秘密,終於解開了


說帝堯之封地為大夏,是不是還有證據呢?請看《尚書 》的說法:

“帝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奸宄。汝作士。”《尚書 舜典》

這段話,是帝舜繼位之後,召開宮廷大會,任命新官員時所說的話。(注:皋陶,是上古時代的聖賢,本為大禹的繼承人,後來死於大禹之前。)

所謂蠻夷猾夏,意思是說,南蠻東夷侵略騷擾大夏。

以此推論,帝舜之國名為大夏國無疑。

由於帝舜是繼承帝堯之位的,所以這個大夏國實際上也就是帝堯之國的國號。

再來看看天文學的講法:

商和參都是二十八星宿之一。 參星屬西方白虎七宿之一,位於西方。按今天的說法它屬獵戶座。參宿四非常亮,除太陽外亮度排名第十二,非常顯眼。而商星,屬於東方青龍七宿之心宿,心宿二又稱大火,即辰星。二星從來不會在一起升起。

古有詩云:“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所以,商人的始封地在東方,而實沉(帝堯陶唐氏)則封於大夏,屬於參星之地,實處於西方。大夏的地望恰好和今天我們發現的帝堯陶唐氏的都城-山西臨汾襄汾陶寺遺址吻合。

千古之謎-夏朝因何得名?困惑華夏兒女幾千年的秘密,終於解開了


大禹繼承帝舜之位,故號夏后氏

我們搞明白了“實沉就是帝嚳之第四子,也就是帝堯陶唐氏”之後,對於大夏的地望也就明白了。大夏,位於當時帝嚳古國的西方,也就是今天的山西臨汾陶寺一帶。

後來帝堯禪位於舜,帝舜禪位於禹,大禹繼承了大夏的國土和國號。

故《詩經 大雅蕩》雲:“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

而《論語·八佾篇》則雲:“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

那麼,夏后氏的後又是什麼意思呢?

後,就是王者在上古時代的稱號。

《商頌·玄鳥》雲:

“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後,奄有九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詩經 商頌》

四方之方,就是殷墟甲骨文中說的土方,鬼方,周方,人方之方,乃方國之意。

九有,就是後世所說的九州。

千古之謎-夏朝因何得名?困惑華夏兒女幾千年的秘密,終於解開了

後,就是王。

“昊天有成命,二後受之。”《詩經 周頌 昊天》

“下武維周,世有哲王,三後在天,王配於京。”《大雅·下武》

搞清楚了這些含義,就能明白《商頌 玄鳥》的意思了:

古時候,上帝命我們的先祖武王商湯征伐四方,並且任命了九州的方伯(後),大商朝的先王們,受此天命不敢懈怠,直到後代武丁王。

(注:這個古帝的古和古公亶父的古含義是一樣的,周人的先祖實際上名為公亶父,和公劉一樣,公為爵位,古公,意思是古時候公亶父。)

大禹繼位,應該是沒有自稱夏后氏的。

不過他繼位不久就死了。大禹死後,他的兒子啟。聯合諸侯奪得了大夏國的統治權,於是被稱為夏後啟(又稱夏後開,漢代避漢景帝劉啟之諱)。這事,記載在《山海經》裡:

“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後開。”《山海經 大荒西經》


千古之謎-夏朝因何得名?困惑華夏兒女幾千年的秘密,終於解開了

夏啟死後,其子太康喜歡田獵,被來自東夷的有窮國后羿奪去了國家統治權。這件事,《楚辭》裡是這麼說的: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楚辭》

也就是說,上帝降下了來自東夷的后羿,他代替太康統治了大夏之國民。

夏啟繼承的是大禹之國,大禹繼承的是大舜之國,大舜繼承的是帝堯之國,帝堯封於大夏,所以:

夏啟其實並不是自己定了一個國號,而是沿用的堯舜禹時期的國號-大夏國。

古籍中的下土就是夏土

夏國,又稱為夏土。夏,古文通下。

“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商頌·長髮》

“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四方。”《楚辭·天問》

這兩處的下土方,就是夏土方。

也就是殷墟甲骨文中說的征伐土方之土方。

千古之謎-夏朝因何得名?困惑華夏兒女幾千年的秘密,終於解開了


為什麼說下土方就是夏土方呢?還可以看看《山海經》的說法。

“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山海經·海內經》

這裡的帝俊就是帝夋,也就是帝嚳。下國,就是夏國,下地就是夏地。

歷史上的羿有兩個,一個是帝俊時代的后羿,他射了九日。另一個是夏初代夏的羿,歷史上稱之為夷羿。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楚辭 天問》

后羿射日的神話,真知堂已經有文考證:

后羿時期,十日並出,指的乃是帝嚳高辛氏死後,十子爭奪帝位,帝堯陶唐氏(實沉)得后羿之助,征服了九個以太陽神自居的部落,奪得帝位的故事,詳情見

大羿射日並非神話而是歷史!學者:真相就隱藏在《尚書 堯典》裡這篇文章。

后羿射九日,輔佐陶唐氏稱帝,所以,《山海經》說的下國,就是夏國,下地就是夏地無疑。

而帝嚳高辛氏,就是《山海經》裡無所不能的帝俊,即帝夋。他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太陽神(辛為十天干(十日)之一)自居的上古帝王。

這件事真知堂也進行了考證,《尚書 堯典》中,帝堯“克明俊德,以親九族”,說的是帝堯繼承了帝夋的美德,並沒有殺害九日,而是親和九族的事情,也在上一篇文章裡,在此不再贅述。

所以,在先秦文獻裡,下土就是夏土,下國就是夏國。

千古之謎-夏朝因何得名?困惑華夏兒女幾千年的秘密,終於解開了


類似的例子還有:

“是生后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稙稺菽麥,奄有下國,俾民稼穡。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纘禹之緒。”“《魯頌·閟宮》

這裡的“下國”、“下土”,說的是西周王朝的先祖后稷,纘禹之緒而奄有夏國。

聯繫到后稷乃帝嚳之子棄,也是大夏國之後,后稷之奄有夏國,就是成為了大夏國之君的意思。

由此可見,大夏,乃帝堯陶唐氏(帝嚳之季子實沉)被封於大夏後,整個堯、舜、禹三朝共同的國號。大禹之子啟,不過是竊取了大夏的國號,自封為夏王(夏后氏)而已。所以,周人後來也自稱有夏,並沒有錯。

《詩經》雲:“明明上天,照臨下土。”又曰,“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這兩篇《小明》、《下武》都是西周時期的詩歌,下土指代的就是周王朝的國土,也就是夏土無疑。

再如墨子曰:“明哲維天,臨君下土。”

這裡的下,也非上下之下,下土,實乃是夏土。

千古之謎-夏朝因何得名?困惑華夏兒女幾千年的秘密,終於解開了

最後還舉一個先秦青銅器上的例子。

《秦公簋》雲:

“秦公曰:不顯朕皇祖受天命,鼏宅禹責(績),十又二公,在帝之壞,嚴龔夤天命,保業厥秦,虩吏(使)蠻夏……。”


千古之謎-夏朝因何得名?困惑華夏兒女幾千年的秘密,終於解開了

而《秦公鍾》又云:

“秦公曰:不顯朕皇祖受天命,灶有下國,十又二公,不㒸在下,嚴龔夤天命,保業厥秦,虩吏蠻夏。”

這兩件青銅器都是春秋時期的秦國王器。

秦繼承了西周王朝的關中之地,再加上其先祖(伯益,又稱柏翳)也來自堯舜時期的大夏國,所以也以有夏自居。

“女華生大費,【索隱】:秦、趙之祖,嬴姓之先,一名伯翳,尚書謂之伯益,系本、漢書謂之伯益是也。與禹平水土。已成,帝錫玄圭。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三家注史記 秦本紀》

這兩件青銅器文辭幾乎相同,惟一稱“禹績”,一稱“下國”。則禹績即下國(夏國)可想而知也。

千古之謎-夏朝因何得名?困惑華夏兒女幾千年的秘密,終於解開了


結語

綜上所述,帝嚳高辛氏是上古時代第一個以太陽神自居的王者,他把第四子(實沉)分封於西方大夏之地,也就是今天的山西臨汾陶寺一帶。

後來實沉在帝嚳死後得到善射的后羿之助,打敗了九個同樣以太陽神自居的部落首領,成為共主。被稱為帝堯,號陶唐氏。他的國土也就被稱為大夏國(有夏)。

再往後,大舜繼承了帝堯的位置,大禹繼承了大舜的位置,都在大夏國為後(王)。

大禹死後,其子姒啟破壞了這種民主推舉制的傳統,以武力奪取了大夏國的統治權,自稱夏后氏。也就是大夏國王者,這就是夏朝得名的來歷。先秦史料中的下土,下國,就是夏土,夏國之意。

夏商周三代先祖都來自堯舜時期的大夏國,所以後世中國人就都以華夏兒女自居了,這或許就是華夏民族得名來歷的事實真相。

參考文獻:《史記》《詩經》《墨子》《左傳》《國語》《尚書》《楚辭》《山海經》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