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皮囊》才明白:踏雪無痕的是理想,泥足深陷的是皮囊

或許能真實地抵達這個世界的,能確切地抵達夢想的,不是不顧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熱,而是務實的、謙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憐的隱忍。

讀完《皮囊》就像是深秋裡得的一碗冷粥,緩緩入口,胸口總是時不時起一片小疙瘩,涼氣入肺,委實讓人一陣清醒。在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在剋制兩個衝動:一個是停下讀書寫一篇書評,另一個是讀完之後檢索其他的書評。


讀完《皮囊》才明白:踏雪無痕的是理想,泥足深陷的是皮囊


前者是因為這本書讓我有很多代入感能夠感同身受,我期盼著在閱讀中能找到和他更多的共同感。後者是我希望能找到和我更多有相似感受的人。

究其原因是因為這本書好看,正如蔡崇達所說,十一年的新聞從業經歷,給他帶來了可以面對自我,面對自己在乎的一切人的筆力。


讀完《皮囊》才明白:踏雪無痕的是理想,泥足深陷的是皮囊


作者蔡崇達,1982年生人,24歲擔任《生活》月刊《週末畫報》的新聞版主編,27歲便成為了《GQ》中國版報道總監,現擔任《中國新聞週刊》的主編。《皮囊》是他在2014年出版的散文集,初上市便廣受好評,出版兩個多月,銷量突破20萬冊。蔡崇達曾這樣評價《皮囊》:書裡沒有一句廢話。

韓寒說:他會把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陌生的夜晚慢慢看。

白巖松說:這本書從不寫遙遠的世界與遠方的別人,而是在自省中退回到內心。

劉德華說:看這本書總有啟發,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


讀完《皮囊》才明白:踏雪無痕的是理想,泥足深陷的是皮囊


當我瞭解這本書的時候,我對它的印象是非常混亂的,我甚至以為它是一本作者關於互聯網的親身經歷。可笑的是我曾經以為我根本不會對它產生興趣,更可笑的是,我是把它作為一本研究寫作技法的書買回來的。翻閱後,遺憾的是:我猜錯了。慶幸的是,我買對了。

皮囊是一個作品集

作品從14個溫馨而殘酷的小故事開始,把作者自己,他身邊的的家人朋友,一點一點,剝離皮囊袒露靈魂出來給我們看。

顯然這本書不是一次性完工的,作者不捨棄當年寫下的篇章,還選擇將它們拼湊在一起。非但沒有顯得突兀不連貫,反而更顯真實。與其用“拼湊”一詞來形容作品,不如說是作者本人各種人生標點的集合。停頓、驚歎、轉折、疑問、結束、引用,隨即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


讀完《皮囊》才明白:踏雪無痕的是理想,泥足深陷的是皮囊


渾厚的筆力

這也是我開始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我的注意力最開始便集中在他的筆觸上,蔡崇達自己說,他身上有一種源於晉江小鎮混沌的厚重。

就如同你正漫步在街上行走,突然一陣大雨傾盆而下。在你駐足等待的時候,你忽然在這突兀的大雨中想起,你年少時曾經失去的物件,某個你在回憶中倍感珍惜卻忘卻容貌的那個人。思念湧入腦海的瞬間,頃刻便淚如雨下了。因為在你思念的同時,還有個聲音在你耳邊喃喃低語:我們回不去了

當而立之年的蔡崇達在作品的後半段闡述自己的經歷時,我看到了那個深知自己已經泥足深陷卻決定開始思考人生的自己。不得不說,思考人生問題的年紀一代一代變得提前了很多。感謝這些靠不住的生活,讓我們無法保持一個穩定的心態安穩到老。


讀完《皮囊》才明白:踏雪無痕的是理想,泥足深陷的是皮囊


踏雪無痕的是理想,泥足深陷的是皮囊

這個年代有兩種彷徨,一種在奔波中找不到安定,另一種在安穩中,空虛的想死。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片海,這片海沉浮著不同的景緻,隱藏著各種危險。前者在岸邊雙腿打抖,尿了一褲襠還要怒罵波濤洶湧。後者炫耀了一番,湊足了一群人圍觀,然後才敢扎個猛子下去,最後沉在海底。而蔡崇達對這片海的態度是:找到和每一片海的相處距離,找到欣賞他們的最好方式。

這本書直面了所有到了那個年紀的有那種感受的青年人。讓我們活成皮囊,忘記理想或者為理想過度偏執的理由是什麼-----怕!


讀完《皮囊》才明白:踏雪無痕的是理想,泥足深陷的是皮囊


通過“皮囊”看靈魂

皮囊作為一本暢銷書,有著天然屬於暢銷書的靈活:文字的排版、封皮的設計、厚度的考量、以及給予讀者的自我暗示空間。

通過皮囊有人懷念起青春激昂、有人後悔折騰多年一事無成、有人想家了。總之讀出什麼都不為過。透過皮囊,我們不光看到蔡崇達和書裡的人生,更看到了自己,和記憶力那個熟悉又陌生的身影。

39.8元,透過別人的風浪,體會自己的故事,選擇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