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武則天時期的科舉文化嗎?一起來感受一下武則天科舉文化

武則天時期,非常重視科舉。科舉改制是武周革命重要的政治策略,在中國古代政治史和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學界對此問題的研究大致從兩個維度展開:其一,研究武周革命者,如呂思勉先生在《隋唐五代史》"武后政治"一節,認為武后暴主任刑,著力揭露其高壓手段和強硬作風,於其科舉用人則否定批評,沒有充分關注科舉改制之於武周革命的意義。

聽說過​武則天時期的科舉文化嗎?一起來感受一下武則天科舉文化

其二,對於武則天的科舉改制,學界重視不夠,其實,陳寅恪先生在其《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講義及雜稿》、《金明館叢稿初編》等論著中,早已明確指出,武則天科舉改制旨在打擊關隴貴族,對其顛覆李唐王朝的意圖,從不同側面曾做出過重要論斷,他認為科舉在武望之時特見隆重,武則天通過科舉竭力使文學、經學分途,文智與武力分途,將科舉與文學兩相綰合,以科舉對抗門蔭世襲,以文學來弱化經學。武氏的科舉改制是一個系統複雜的工程,關涉門閥觀念、儒學態度、文學思想等諸多方面。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政治指向為經,以科舉改製為緯,發覆其深層內蘊。

聽說過​武則天時期的科舉文化嗎?一起來感受一下武則天科舉文化

從傳統觀念來看,武則天在通往權力頂峰的道路上,其最大阻力來自兩個向度:女人角色與庶族出身。武氏重視科舉,是因為武周革命所遇到的難題,科舉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案。科舉制度是基於反門閥而出現的,它在發展過程中,生成權利集中性、鬥爭性、開放性、公平性與儒學化等主要特徵。權利集中性與鬥爭性相伴而生。權利集中是科舉制度生成的終極目標,而鬥爭性則是權利集中的手段,旨在對抗地方分權和地方壟斷,通過開放性和公平性,達到權利集中的目的。

聽說過​武則天時期的科舉文化嗎?一起來感受一下武則天科舉文化

而被賦予正統性質的儒家思想科考內容,將來自於全國各地的士子訓化為忠實的臣僕,這對於固化統一政府的權利集中性,極為奏效。以上諸多特徵,權利集中性、鬥爭性、開放性、公平性是科舉的結構性特徵,而儒學化則是其精神屬性。前者具有相對穩定性,而精神屬性雖然能夠按照歷史的慣性發展,卻可以被改易。武則天敏銳地認識到科舉的特性及其在社會變革中的作用。於是他改制科舉,發展了科舉的結構性特點,並利用文學來改造原有的儒學化精神屬性,從而引發了一場前史無前例的社會鉅變。基於女性與庶族這兩大革命難題,武則天科舉改制的目標始初便直接指向了儒學與舊門閥。

聽說過​武則天時期的科舉文化嗎?一起來感受一下武則天科舉文化

武則天一方面從精神層面,通過崇文抑儒來弱化儒學的影響,一方面將科舉利益大力向庶族傾斜,以此來消解舊門閥特權,以新貴族群體的擴大來打擊舊門閥。此其破也。科舉制度的儒家精神是在歷史中生成的,唐太宗時期,在學校建制上,使得科考生員教育儒學化、科考重點儒學化,以及政府對於儒學權威的維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