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再測“身高”,8848會被改寫嗎?

北京時間2020年5月27日11時整,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8名攻頂隊員衝頂成功。

珠峰再測“身高”,8848會被改寫嗎?

距離印度人第一次從南坡測量珠峰65週年,中國人第一次從北坡測量45週年之後,中國測量登山隊再次為珠峰測量“身高”。

這並非普通登山隊,而是由專業登山運動員和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的測繪人員組成的測量登山隊。他們穿著紅色的登山裝,登山包裡分裝重達15公斤的測量儀器,在珠峰頂端立起紅色的覘標。

珠峰再測“身高”,8848會被改寫嗎?

我們得到攻頂的消息非常快速,但是攻頂隊員們所經歷的過程卻是艱難而漫長的。剛到珠峰大本營,隨隊人員就陸續出現高反——頭痛欲裂、心跳不止,幾乎只能靠左手吸菸、右手吸氧來緩解,症狀嚴重的甚至直接被送去醫院。即便是經過訓練的測量隊員們也並不好過,有人在大本營彎腰低頭撿東西都會頭暈,另一個隊員在二本營時血壓超過200,不得不直接撤回。同時,印度洋的水汽攀上海拔6000米的高山,雪不停落,雪崩、落石和狂風使得前進之路阻力重重,他們在出發之後兩次回撤。

但測量並未因此停滯,更何況5月份是珠峰天氣最好的時候。5月24日,衝頂組部分人員從海拔6500米的珠峰前進營地出發,開啟第3次衝頂測量嘗試。

為什麼要靠“人肉”測量

珠峰依然高峨靜默,但它已不再寂寞。美國人喬恩·科萊考爾在《進入空氣稀薄地帶》一書中描述:“珠穆朗瑪峰一直如磁石般吸引著瘋子、愛出風頭的人、無望的浪漫主義者和那些對現實舉棋不定的人。”的確,往年每到這個季節,都會有十幾到二十幾支外國登山隊在大本營駐紮——整個山谷會搭滿帳篷,俄羅斯團隊的西餐很好吃,美國團隊會在帳篷裡設酒吧。而今年受疫情影響,只有中國的隊伍駐紮在這裡。

在大本營,可以看見這15年來珠峰登頂條件的改善:有臨時醫療點和高壓氧艙;每隔兩三天會有車運來蔬菜、水果和肉類;在商業登山的駐紮點,有集裝箱式的抽水馬桶;儘管供電斷斷續續,但還是勉強可以打開取暖器取暖;甚至連臺球案子都被搬上了珠峰大本營。

珠峰再測“身高”,8848會被改寫嗎?

珠峰大本營的健身房(圖源:新華社)

但大本營外的世界依然嚴酷。

目前,珠峰腳下除大本營外的五個交匯點上各駐守著兩名測量員。好幾個交匯點連一塊搭小帳篷的平地都找不著,測量員只能睡在斜坡的雪窩中。點位上沒有電、沒有水,風大、寒冷,只能喝煮過的雪水,吃方便麵、滷蛋和壓縮餅乾。

儘管這些年來珠峰商業化十分成功,換句話說,哪怕是一個業餘的有錢人,通過訓練,成功登頂珠峰不再是太難的事。但從另一個角度說,攀登珠峰的實質從未改變。但凡踏足這裡,就意味著要承受巨大的生理不適。大本營附近,空氣裡的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50%左右,在8000米以上高海拔區域,這個數字降為三分之一。

大腦功能會隨著血氧含量降低而下降,“從內而外揪拽,刺痛,生無可戀的那種頭疼。”一位登上珠峰的人曾這樣描述。而肺部由於血管的急劇收縮而腫脹,心臟為了供氧而超負荷工作,如同鳴冤的大鼓一般敲打。血液轉移向肌肉,消化道開始缺氧,81%的登山者因此產生反胃或嘔吐的反應。

測量隊則面臨著比一般攀登者更重的負擔——在4月份的前期測量裡,每人每天要揹負15公斤的儀器設備和給養,包括測距儀、重力儀、覘標等。

也因此,在隊員們出發之前,外界提到最多的問題,就是為什麼都到2020年了,在有衛星遙感影像、無人機等技術的今天,測量珠峰依然要靠人爬。

珠峰再測“身高”,8848會被改寫嗎?

隊員們在珠峰進行測量作業(圖源:新華社)

對於這一問題,國測一大隊隊長李國鵬的解釋是,珠峰峰頂氣流不穩定、多大風、氣溫低,測量型無人機目前尚無法在峰頂飛行,也尚無機器人峰頂作業經歷。而衛星遙感影像技術目前主要用於地表的監測,獲取地表位置的信息。然而從高程測量的角度來說,它的精度只有兩米左右,不能達到測量要求。

外界提出的直升機空降則更不可能:珠峰頂上的地方非常小,飛機是不能降落的,那隻能飛機讓測量人員和設備空降。然而運功過程中,飛機的螺旋槳引起的風有可能引起雪崩。

並且無人機和衛星遙感影像技術可以測量的是雪面高度,而人工到峰頂,則可以檢測出冰雪的深度。無論是1975年的人工插杆還是2005年的雪深雷達,都需要測量隊員背到峰頂。

此次測量中應用了更多技術,這也就意味著更多儀器,包括GNSS接收機、雪深雷達、氣象測量和覘標等,都需要由人攜帶至峰頂。

當然這一切都要看天公的面子。5月以來,每天下午四點鐘,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都會飄雪花,這也讓前進之路變得艱難——新雪浮在陳雪上來不及凝固,不僅道路變得溼滑,還隨時有雪崩的風險。

大風讓通往峰頂的路則更加艱難。5月25日,在海拔7500米的大風口,隊員們甚至無法正常前行,只能趴在路線上慢慢前進。在抵達海拔7790米的C2營地之後,他們花了一個小時也沒能把帳篷搭起來,只能抱著石頭趴下躲避。

後來,他們艱難地搭起7頂帳篷,3個人在一頂裡,抓著杆子坐著以防帳篷被風破壞。風力直到26日凌晨5點才減弱。

“矮”了3.7米

5月9日天晴風靜,珠峰頂上沒有一片雲。記者王少勇看到一架飛機從藍天飛過,那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的“航空地質一號”。它搭載著測量設備,從海拔9800-10250米的高空飛過,將珠峰地區大地水準面精度從米級提高到釐米級。這是中國首次在珠峰區域開展航空重力和遙感綜合調查。

珠峰再測“身高”,8848會被改寫嗎?

“航空地質一號”飛機

不僅如此,這次測量還應用了雪深雷達,可以準確探知冰雪層的厚度;GNSS技術則通過運用北斗衛星系統來提高測量精度,最多可一次連接44顆衛星。

這一次的交匯點選擇,同樣顯示出追求精度的決心。例如六個交匯點之一的西絨交匯點,站在那裡可以清楚地看見珠峰峰頂。這可以保證精度,卻意味著巨大的風險——從二本營走到這個交匯點,全程沒有路,有的只是亂石、冰川、陡坡。

顯然,測量隊希望更加精準地測出珠峰的高度。

此前,雖說珠峰的身高一直在884?左右徘徊,但具體數字一直是個謎:1952年,英國首次公佈珠峰是世界最高峰,高度為8839.8米;1954年,印度通過南坡測量,結果為8847.6米——而這也是珠峰“8848”數字的來源;1999年,美國人的測量結果是8849.75米,為學界所公認。

過去的45年間,中國也為珠峰做過兩次高程測量,但數字並不一致。1975年公佈的測量數據是8848.13米,而2005年公佈的數據則是8844.43米。兩個數字,珠峰這20年“矮”了3.7米。

數字背後,源於珠峰自身的變化,這也意味著每次測量只不過是它的快照:一方面,強烈的造山運動使喜馬拉雅山地區受擠壓而猛烈抬升,平均每一萬年大約升高20-30米,而這意味著珠峰隨之水漲船高。根據2015年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給出的信息,珠峰在2005到2015年的10年間,珠峰地區以每年約0.3釐米的速度上升,10年來上升了約3釐米。

地震則在短時間內改變高度——1934年發生在尼泊爾的地震,震中離珠峰只有9.5公里,珠峰因此“矮”了約63釐米。2015年4月,尼泊爾又遭遇8.1級大地震,發生地點遠在200公里以外。有學者利用衛星遙感數據研究珠峰高度,結果表明珠峰高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遙感手段檢測珠峰高程變化精度低,那次地震對珠峰的身高到底造成什麼影響,怕是要等這次測量完成才會得出結論。

珠峰再測“身高”,8848會被改寫嗎?

2015年4月26日珠穆朗瑪峰基地營,救援人員帶傷患搭直升機離開

氣候變暖使得冰川融化,亦可能造成珠峰變矮。整個喜馬拉雅山地區的植被覆蓋率在提高——2005年的測量數據公佈後,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俊勇說,部分原因便是珠峰冰雪層的厚度總體上呈現變薄的趨勢,而從1975年至2005年,珠峰的高程“矮”了0.3-0.4米。

測量起點的不同,同樣會造成數字上的差異。中國一向採用的是黃海標準,而印度採用印度洋標準。不同海域的海平面高度是不一樣的。起算面也會隨著時間和測量技術而改變。中國2005年的起算面,就比1975年提升了約0.7-0.8米,讓珠峰直接矮了0.7-0.8米。

各國使用的測量方法也會導致結果不同。其中精度最低的是氣壓高程測量,原理是根據大氣壓力隨高程變化的規律,受氣象變化影響大。20世紀初,國外科學家就用氣壓的方法測出過8882米的珠峰高度,偏差可見一斑。

三角高程測量相對準確,不過亦受到測量位置的影響。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初,英屬印度測量局在印度境內採用三角大地測量法對珠峰進行遙測,並公佈8840米的數據。

這一系列數值沒有打消人們對珠峰的好奇心,反而更激起了各國挑戰和測量珠峰的熱情。來自印度、法國的測繪隊隨即跟上,測量珠峰身高,但並未公佈數值。1952年到1954年,印度測量局徵得尼泊爾同意,把三角測量推進到尼泊爾境內。由於周密的考慮了大氣折射和垂線偏差的影響,測量結果也比較準確——最終測得8847.6的結果也被各國所使用。

哪怕是三角高程,精度也要依賴細節。在1975年5月27日,中國登山隊首次將覘標帶至珠峰頂峰。這個3米高的紅色牌子立在珠峰之巔,距珠峰頂7-20公里、海拔5600-6300米,10個三角點上10部經緯儀同時瞄向珠峰。

珠峰再測“身高”,8848會被改寫嗎?

1975年時的測量用覘標

後來,根據三角高程測量原理,專家推算出珠峰高程為8848.13米。而登山人員在1975年立起的3.51米高的紅色金屬覘標永久的留在珠峰峰頂,併成為許多登頂人員合影留戀的對象,直到為冰雪覆蓋。

光榮而重大的政治任務

“父母要定期給自己不斷成長的子女量量身高,是理所應當的。人類要不斷深入地認識自然,中國人要不斷深入地認識自己的國土”。大地測量學家陳俊勇曾這樣解釋測量珠峰的理由。

顯然,除了科研價值外,珠峰測量被賦予了很高的政治意義。這個民族主義的故事自第一次測量時便已經存在——1960年,中國人為宣示主權而與印度人從南北坡同時出發,中國人順利登頂。由於當時未留下影像資料,這次登頂並沒有得到國際認可。於是1975年的測量多了一重意義,即拍攝中國人的登頂過程,留下證據。

1999年,美國人開啟了“千禧年珠峰測量”計劃。作為合作方,中國學者在北坡腳下給予協助。6個月後,計劃的總策劃人宣佈測量結果為8850米。這個結果被國家地理學會接受,總策劃人則向路透社稱這一結果“得到了中國國家測繪局‘熱情的承認’”。

但是,國家測繪局只是把這個數值視為“科研成果”,中國政府也沒有正式承認“8850米”。

四年後,意大利的入局推動了中國的再次測量。2004年5月,意大利的一支登山隊從尼泊爾境內的南坡登頂。一個月後,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的高級工程師張江齊收到一封信,信件由意大利測量隊的成員發出,稱“最終是要得出精確度超越前人的珠峰海拔高程”。後來,意大利公佈了測量結果——8848.36米的雪頂高和8848.32米的岩石高。這個數據甚至未在中文媒體裡留下任何痕跡。同年,張江齊所在的專家組開始著手準備2005年珠峰高程測量的任務,並公佈了8844的岩石高。

尼泊爾也同樣不認同中國的數據——這一珠峰南側的鄰居更希望將積的巖雪也納入高程。《紐約時報》報道稱,尼泊爾登山協會前會長石耳巴說,中國所給出的岩基數據降低了珠峰的身高,從而使得寫在登頂證書上的數字變小,會降低登山者的登頂意願。

這對尼泊爾來說顯然不是小事。成熟的產業鏈和更安全的路線讓南坡遠比北坡受攀登者喜愛,尼泊爾人對珠峰登頂的依賴度也遠高於中國人——僅2019年5月22日一天,就有超過200位登山者成功從南坡登上了珠峰。在登頂之前,每一名登山者都要向尼泊爾政府交納1.1萬美元的註冊費,2千美元的修路費和綜合聯絡費,並向商業登山公司交納約4.59萬美元一人的登山費。

2010年,尼泊爾和中國之間的爭議落地,雙方決定互相承認對方的算法,即峰頂岩層高度為2005年中國研究人員測量的8844.43米;積雪高度為1954年印度測量、尼泊爾長期認定的8848米。

而這次的測量,也被認為是中尼兩國在珠峰高程問題上的新推進。據2019年10月13日發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尼泊爾聯合聲明》,雙方將共同宣佈珠峰高度並開展科研合作。這被視作是兩國在多年針對珠峰高程爭議上的巨大進步。而次年4月30日,中國正式啟動2020珠峰高程測量,並認為“此次珠峰高程測量是發展兩國友誼的新舉措”。在開營儀式上,李國鵬說,這是一項“光榮而偉大的政治任務”。

出征前一晚,他說,“等任務完成了,我再刮鬍子”。

珠峰再測“身高”,8848會被改寫嗎?

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出發現場(圖源:新華社)

他和隊員們在5月6日一個晴朗的下午出發,珠峰在遠處清晰可見。3天之後,因為雪崩的風險,指揮部要求全體隊員下撤大本營。5月16日下午,隊員們再次返回大本營,召開動員大會,重新衝頂珠峰,5天之後,由於積雪過深,衝頂隊員再次下撤。

而現在,李國鵬終於可以刮鬍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