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果沒有焦點,那跟鹹魚有什麼區別?

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曾寫道:“一個人,無論他走到哪裡,都會被一大堆安撫性的信念包圍著,就好像夏天到處都會有蚊子在耳邊嗡嗡叫一樣。”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有種被驚醒的感覺。每天騎車上下班的路上,腦袋裡不經意地就一會想著孩子的事情,一會還在糾結著工作的某件事務,又或者在想今晚該吃些啥......

人生如果沒有焦點,那跟鹹魚有什麼區別?


我們這是怎麼了?說白了,這就是普通人的"柴米油鹽醋"生活模式。我們注意力就放在這些地方了。想得東西越分散,說明你的焦點越分散。換句話說:我們的人生,沒有焦點。

格式塔心理學提出了"焦點知覺"這個概念,某件事情或某個物體處於我們的焦點知覺之中,我們能夠清楚地意識到這件事情或者這個物體。這句話怎麼理解呢?

比如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都會有這樣的感覺,一段時間裡你特別留意一件事情的時候,奇怪的事情就發生了,大腦似乎能自動搜索相關信息,你看到的,接觸到這類信息的概率會大很多。

有一陣子,我聽了武志紅老師的每個人都在尋找並構建內在自我的過程,結果那段時間無論是看電影功夫熊貓,或是看一些熱點文章,我都會感覺所有的這些信息裡都在闡述著"尋找自我"這個主題。

一般就把這種情況視為信息的自動過濾原則。也可以用上述的焦點知覺來說。我們當下沉浸的事情或狀態就是我們的焦點。

說到這,想到周星馳的那句經典臺詞:

人生如果沒有焦點,那跟鹹魚有什麼區別?


夢想是往大了說,往小的說,做人如果沒有焦點,那跟鹹魚有什麼分別?我輩中人都不想做被一群蒼蠅"嗡嗡"纏身的鹹魚,那麼迫切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為我們的生命尋找意義,也就是定個焦點。

人生如果沒有焦點,那跟鹹魚有什麼區別?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生存及發展意義,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否則我們將會一堆的信念煎熬自己的內心,由此而滋生焦慮、痛苦等負面情緒。

拿我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說。當我跨進三十五歲這個門檻的時候,我做了一個決定:在40歲以前,成為一個勤於輸出的信息分享者。當我下了這個決定後,我給自己立了不少的flag,如一年要讀夠認知主題的書籍數量,通過付費在優質社群裡浸泡,體驗生活美學,打卡經歷的新鮮事情等。

通過學習,輸出給我周邊的人更多正面的影響,希望能夠用自己的文字去影響一些人,哪怕隻字片語。自打開始踐行後,腦袋裡的很多雜念就自然消失了。注意力也有了很好的焦點。

人生如果沒有焦點,那跟鹹魚有什麼區別?


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配得上更好的生活。雖然面臨的挑戰很多,但請給自己寶貴的注意力留有一席之地吧。我們堅信:且不論起點終點,我們自身自帶無窮無盡的資源寶藏,熱愛它,珍視它,追尋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