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毒王”引發恐慌,歐美將採用隱私友好型手機科技追蹤接觸者

/ 鄭亞紅

編輯 / 趙豔秋


對付看不見的幽靈


戴著紅色袖章、口罩遮住半張臉的安全員,站在車廂中舉著一張牌子,上面寫著:“全程戴口罩,人員不聚集,下車請掃碼”。

掃出的這張普通電子碼幾乎將你的個人瞬間勾勒出來:你的名字,手機號,你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過去一段時間是否到過“危險”區域,健康狀況是否良好,以及你在這列地鐵的車廂號。

這就如同一個神奇的解碼器,一旦你的軌跡中出現過新冠肺炎確診者,那麼這條傳播鏈上的隱形衣將被顯出原形,那些被同行和被接觸者將會被篩選出來,從而得到隔離和救治。

是的,一場可怕的疫情襲擊了全球,病毒像幽靈一樣潛伏在街道上、空氣中、電梯裡,沒有人能看到它下一個襲擊的目標會是誰。各國都進入非常狀態,面對看不見的“敵人”,古老的隔離手段仍被視為最有效的方法。

於是,公共防疫部門希望以科技手段,對追蹤、切斷傳播鏈進行新的嘗試,但目前各國有不同選擇。

科技巨頭們在疫情期間通力合作,程序員們通宵達旦,甚至線上聯合辦公,以小時來計完成了一個個項目的搭建:電子碼、社區防疫系統以及各地防疫輔助系統就是這樣誕生的。


英國“毒王”引發恐慌,歐美將採用隱私友好型手機科技追蹤接觸者

社區志願者正為居民檢測體溫和查看電子碼 圖/視覺中國


這些系統在疫情防控、復工復學上正起到關鍵作用。電子碼像一張通關卡,按照你的健康狀況決定你是否擁有進入辦公大樓、出入社區的資格。而運營商提供的十四天軌跡查詢和乘車碼也發揮了此類作用。


這種追蹤病毒軌跡的技術,讓人們稍感安心。即使是此前對信息安全較為保守的人,也對眼下的措施,感到可以理解。

類似但不太一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韓國。韓國對普通健康的人沒有強制下載一款App、追蹤地理位置以及上報信息的要求,但確診者、疑似者與海外入境者則必須接受一定程度的追蹤。

有關機構對確診者的信用卡和GPS數據進行挖掘,利用城市和建築的監控閉路電視和麵部識別技術,對這些人進行定位,以此追蹤冠狀病毒患者在過去幾周內的行蹤。而確診者和從海外進入到韓國的人們,還必須下載一款App,進行定位,每天登記上報體溫信息,相關部門以此來確保這些人的狀態以及是否遵守隔離政策。一旦定位信息顯示隔離者越界了,警力就將出動。

相比於韓國直接獲取數據的方式,新加坡在手機追蹤上選用的方法也具有啟發性。新加坡政府通信局和衛生部合作開發出了一款名為trace together的App。

當你安裝了這款App,打開藍牙,啟動推送通知和位置權限,那麼你的手機和幾米之內的其他手機之間,會交換短距離藍牙信號。在兩臺手機交換信號時,彼此是以隨機的手機ID進行通信,不會涉及用戶身份信息,也不涉及用戶地理位置,不訪問用戶聯繫人。


英國“毒王”引發恐慌,歐美將採用隱私友好型手機科技追蹤接觸者


如果跟你曾經交換過信號的手機擁有者出現陽性結果,衛生部將聯繫該用戶,獲得許可後,記錄結果將分享給交換過信號的手機用戶,以短信方式對有過近距離接觸的人進行指導。電話號碼與 手機ID 的配對信息則被存放在另一臺服務器上,只有在必要時才會被讀取。

但要提醒的是,對於已確診者,新加坡也採用了頗為強硬的手段,衛生部在網上會發布每一個冠狀病毒患者的部分信息,其中包含大量的細節,以此警告那些可能與他們相遇的人。“219例患者是一名30歲的男性,他曾在布角路50號工作,現在升康總醫院的隔離病房,是236例患者的家庭成員。”

這樣的追蹤方案,是自願的,需要被市民大量採用才能發揮作用。為此,新加坡加大了宣講力度,衛生部部長甘金勇在發佈會上就強調:“這個應用程序非常重要,我們鼓勵新加坡人下載它,幫助我們追蹤接觸者。”

這樣的做法在歐美和日本是不可想象的。長期居住在日本的華人說,日本任何登記行為都沒有,這是不可能發生的。而一位居住在美國的華人對小犀財經稱,當她春節從中國探親返美時,拿到中英兩張卡片,要求在家隔離14天,“但之後並沒有人管”。

不過,美國科技巨頭正在做的事情,與新加坡的trace together更為相似。4月10日的消息稱,蘋果和谷歌正在參與一個雄心勃勃的緊急項目。這個項目要開發一個手機底層新框架,來對正在蔓延的冠狀病毒進行接觸者追蹤。簡單點來說,將來如果你接觸的人中確診了新冠病毒陽性,那麼你的手機將會提示你可能暴露了。


如果這個項目如報道中所稱,6月在市場上應用的話,全球30億部iPhone和安卓手機將會在系統內置該功能,當然你可以選擇關閉它。


這項計劃跟trace together一樣,它聲稱並不收集個人信息,並且是自願原則。對於歐美國家來說,更早之前關於是否啟用手機來進行追蹤已經討論良久。反對者認為,如果從公共衛生利益出發,就可以把健康狀況告知數百萬人,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但也有溫和的一派,比如聯合國全球脈動計劃的數據治理主管就認為,在發生流行病等緊急情況時,必須將隱私與拯救生命等其他因素放在一起進行權衡。

目前釋放出的消息,可以看出蘋果和谷歌努力的方向不失為一種折中的選擇。


英國“毒王”引發恐慌,歐美將採用隱私友好型手機科技追蹤接觸者


生命和隱私之間


2月中旬,英國布萊頓市出現了一名超級傳播者,這名50多歲的男子在新加坡感染病毒後,途徑法國,最後回到英國。等發現身體不適確診為新冠肺炎後,已經感染了至少11人,包括2名醫護人員。

英國NHS(國家醫療服務體系)隨後緊急搜尋與那兩名確診醫生有過密切接觸的15名患者,但沒有向公眾透露感染者的身份和到過的地點,這讓當地人感到很恐慌。

“我覺得歐美國家對個人隱私的保護太絕對了,在涉及公共衛生安全事件上,隱瞞這些信息反而會帶來不好的影響。”一位在布萊頓市的留學生說,一想到自己與這位“毒王”可能曾擦肩而過,她就感到焦慮。

但實際上,小犀財經瞭解到,英國的數據追蹤在當下還是採用人工問詢,因此,無力做到大範圍的精準覆蓋。


3月底,美國CDC(疾控中心)向華人網站一畝三分地求助,希望能夠得到一畝三分地收集的疫情數據使用授權。一畝三分地是一個美國留學申請+求職就業諮詢的華人論壇,他們收集的疫情數據實際上不過是二手數據,主要根據公開的衛生部門和各種媒體報道彙總而來。


英國“毒王”引發恐慌,歐美將採用隱私友好型手機科技追蹤接觸者


這條新聞的驚人之處就在於此,一個國家的疾控中心手上並沒有完全的疫情數據,而需要向另一個自己做數據彙總的民間網站索要授權使用。

歐美在這次疫情中,拘囿於數據隱私,讓民眾感到了防控的不力和由此產生的憂慮。


大規模監測的好處已經顯而易見。在美國定居的華人們表示,他們希望美國可以效仿韓國的做法,因為那裡沒有像很多國家那樣實施封城,經濟活動因此並沒有停滯,但採用的各項追蹤措施,卻有效地防控了疫情的蔓延。

英國“毒王”引發恐慌,歐美將採用隱私友好型手機科技追蹤接觸者

美國紐約法拉盛華人社區,工作人員為顧客提供不進店服務 圖/視覺中國


另一方面,在利用數據進行防控的地區,人們也在考慮數據使用的邊界和保護問題。

無疑,疫情推動了數據技術應用。拿電子碼來說,裡面包含的信息主要是三類:個人身份,出行軌跡,健康。小犀財經獲悉,這三類信息分別要從公安、運營商和衛健委處獲取,打通後電子碼才能使用起來。

還有一些涉及到輔助決策的系統,這類系統不是面向個人的,而是一座城市的管理者。它的呈現方式會是一張可視化的地圖。一位參與某地區防控輔助決策系統的技術人士對小犀財經稱,緊急項目小組裡包括了四方人員,來自電信運營商、衛健委、公安、社區等。

社區網格化是國內此次疫情防控一個特色之一。居民的出行信息,落到一張地圖上,地圖上將會形成一個動態的可視效果:你可以在這張圖上看到什麼時間,人群出現在哪裡,動態軌跡,以此來關聯到其他人也曾出現在該地,確定潛在的病毒接觸者。

更重要的是,它將指導警力和防控工作的部署和調配,因此現實中人們會感到同一個城市,有的區域更嚴一些,有的則更寬鬆一些。

在此次疫情之前,很多數據的打通並不容易。這些數據分屬於不同機構,各機構之間彼此獨立,甚至儘管同屬一個大的系統,各自的管理也是相對獨立的。

以醫療健康領域來說,醫保和醫院的掛號系統分屬兩個體系,一直以來都未打通;而患者的信息則更是醫院自己的機密資料,各個醫院之間也很難打通。

“疫情加快了步伐”,一位大數據公司的人士透露,此前他們參與一個項目拖了兩年,除了開會,幾乎沒有進展,但疫情之下,很多項目得以在短時間裡搭建完成。

但另一方面數據安全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一家參與疫情防控系統的公司高管對小犀財經解釋稱,他們所用到的數據並不會存儲在公司的數據庫中,他們不擁有這些數據,也無權查看數據。不僅如此,數據分析的並不是一個個具體的個人信息,他們更像是對於群體特徵的總結,即使手握這些數據也並不能還原到某個人。


不過他的解釋也有爭議。另一家大數據公司的人士稱,技術公司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數據,而且只要在採集,數據就會不停歇地上傳。技術公司們能夠做的是將數據庫設置權限上鎖。但如果程序需要修改,技術人員還是不得不進去作業,“這是避免不了的”。


而且,這種數據追蹤的邊界在不斷擴大,比如在新加坡你叫車出行,一旦這輛車有乘客被確診,叫車軟件可能順藤摸瓜找到你。

這進一步讓人們考慮,在疫情期,雖然大家能理解個人數據要做出適當讓渡,但這個邊界在哪裡?無論是疫情期還是疫情後,數據該如何有效、安全地被管理?

下一代創新將是隱私友好型的


“如果這些形形色色的電子碼在疫情結束之後繼續沿用,我會想要註銷一些應用。”一位從事大數據方面工作的人士對小犀財經稱。

在她看來,疫情結束之後,有些項目應當停掉。

同時,她認為有些項目將會保留下來,比如應急管理局圍繞公共衛生系統做的一些部署,“本來就是去年在做的一件事,經歷這次疫情,也更加證明一個應急系統的就位有多重要。”

但實際情況可能不能完全如她所想。一些系統直接退役的可能性不高,而更可能向著另一個維度轉化,拓展其他應用場景。

3月24日,廣州市關於疫情防控的第52場通氣會上,新的“穗康碼”發佈,它將以實名電子身份證的面貌出現,並推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方面的應用。電子身份ID的建立也許會隨著這次機會推廣起來。


英國“毒王”引發恐慌,歐美將採用隱私友好型手機科技追蹤接觸者

圖/視覺中國


疫情讓更多有關個人數據的議題被提出來。在一次國際的數據大會上,大家表現出了分歧。一位與會者對小犀財經說,在有的參會者看來,建身份證庫、打通數據是一件便民的好事。但另一些參會者看來,他們擔憂比如如果健康信息與個人身份打通後,求職者可能會面臨僱主的歧視。

英國最近的一項調查發現,三分之二的受訪者願意讓有關部門使用自己的信用卡信息、電話數據和閉路電視來監控病毒的傳播軌跡。歐盟則正著手商量開發出一個泛歐洲模式的COVID-19移動應用程序。

4月13日,英國宣佈很快將啟用一款App來追蹤確診者的軌跡,從而防控疫情。相比於之前的人工問詢,它能追蹤更大範圍的人群。這款App由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數據研究部門主導開發,類似新加坡、或者蘋果和谷歌的手機藍牙技術。

為了不被爭議,英國衛生部強調,這也是一款自願使用的App,在測試通過後,還會將代碼開源,便於讓公眾監督,而在疫情之後,數據將被銷燬。

在911事件後,美國推動通過了《愛國者法案》(Patriot Act),允許美國安全機構獲得並監控美國公民的數據和個人信息,這是史無前例的一項舉措。而英國則通過了一系列嚴格的反恐法律。在劫機者炸燬雙子塔兩個月後,恐怖分子襲擊了印度議會。之後,印度通過了自己版本的《愛國者法案》(Patriot Act),即《防止恐怖主義法案》(Prevention of Terrorism Act)。

那是一場針對胸前綁著炸彈的恐怖分子的戰爭,他們隱藏在社會中,就像病毒一樣難以辨別,為了不讓更多無辜的人被殺害,這種侵入式監控有了其合法性。儘管在其他時候,這種監控幾乎可以斷定將引發人們廣泛的批評和反對。

對數據的讓渡和管理將會越來越嚴厲。2019年底,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稱,2020年,中國將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等。

一位互聯網公司的大數據人士說,去年,公安機關對一批打著金融科技旗號,用爬蟲技術買賣個人數據的大數據風控公司進行了打擊,“那段日子風聲鶴唳”,再加上今年的立法,他們公司為此設立了數據治理崗位,建立數據治理的系統流程和團隊。

當城市變得越來越集中,人口密度越來越高,再加上高頻率、高密度的空間流動,人類生活的屏障看似安全,但潛伏著的病毒一旦爆發,這個空間的脆弱性立刻暴露無遺。

在這場疫情中,科技追蹤、中心化的數據收集和處理、數據倫理被再次審視。可以想見,一些高效、節省成本,並且私密友好型的技術創新,應用於對流行病的追蹤和監測可能是一股不可逆的趨勢。而在更大的範疇內,隱私友好型的技術創新,將成為下一個技術創新的基本出發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