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田&補愛華:語言測試與外語教學


李華田&補愛華:語言測試與外語教學

英語多個選擇考試表

語 言 測 試 與 外 語 教 學

李華田 補愛華

(華中師範大學,武漢 430079;懷化學院,湖南 418008)

摘要:本文通過對語言測試理論發展歷程的回顧,闡述了語言測試發展與外語教學發展的關係,指出語言測試是外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外語教學成效和提高外語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是為教學服務的。充分發揮語言測試對教學的正面反撥作用,可促進外語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最後,作者對大學英語測試製度和評估體系的改革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關鍵詞:語言測試,外語教學,反撥作用,模式

[中圖分類號] H310 [文獻標識碼] A

李華田&補愛華:語言測試與外語教學

英語語法測試

一、語言測試理論發展概述

語言測試(主要指外語測試)已走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歷程,尤其是最近二、三十年發展迅速,已具備豐富的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它從語言學、語言教學法和學習論取得科學內容,從心理測量學獲得科學手段,是多種學科的結合體,隨著與其相關學科的發展,測試體系、理論、方法也日臻完善,至今語言測試已發展成為一門成熟的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科。語言測試是伴隨著語言教學出現,並隨著語言教學的發展而發展,主要經歷了與語言教學方法變革既相互對應又相互重疊的三個階段,即:科學前語言測試(pre-scientific language testing ),心理測量-結構主義語言測試(psychometric-structuralist language testing)和交際語言測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sting)。

(1)科學前語言測試

語言測試是隨著外語教學的發展而出現的,人們把20世紀40年代的語言測試統稱為科學前語言測試。在這個時期,由於人們對語言缺乏科學的認識,認為語言是一門知識,主要包括語法知識、詞彙知識和語音知識。外語教學也就把語言當成一門知識傳授。教學基本上是憑經驗、遵循傳統,主要採用語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 approach),在此基礎上產生的語言測試也就考察學習者對這三方面知識的掌握情況,一般只有筆試,無口試和聽力測試。總的說來,該階段的語言教學和測試完全以教師和命題人員的經驗和主觀判斷來確定,基本談不上有什麼科學依據。

(2)心理測量-結構主義語言測試

心理測量-結構主義語言測試是建立在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基礎之上,採用心理學領域的測量學為科學方法而形成。心理測量-結構主義語言測試於20世紀50、60年代在外語測試中佔統治地位,直至80年代和90年代初仍為主流。該階段人們對語言第一次有了一個較客觀、科學的分析和認識,認為語言是一套符號系統,是一種工具、手段,語言可分解為語言技能(主要包括聽、說、讀、寫技能)和語言成分(主要包括語音、語法、詞彙),學習語言就是要獲得操作這套符號系統的技能,即訓練對刺激作出反應的一套語言習慣。所學的和所考的就是操作這套形式的技能(skills),即語言能力,也就是說,語言測試應該測試語言的應用,而不僅僅是有關語言的問題。 該階段的外語教學主要採用直接法、聽說法和認知法。受該階段外語教學方法,尤其是聽說法的影響,語言測試發生了巨大變革,出現了分離式語言測試(discrete test)。分離式測試通常把語言測試按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分成若干部分,分別進行測試。

心理測量-結構主義語言測試力求避開科學前語言測試主觀性強和精確度差等弊端,採用統計學的方法來評價試題質量,分析測試結果,並將定性和定量結合起來,努力達到客觀和科學的標準。其測試方法以"多項選擇"、"句子改寫"、"句子填空"等形式為主,該測試方法有諸多優點,但它強調不同語言現象的分離處理,因此往往忽視語言情景,沒有結合恰當的情景使語言具有更進一步的真實性(劉潤清&韓寶成,2000)。

(3)交際語言測試

隨著語言研究的深入,人們對語言的認識也進一步深化。60年代中期,著名語言學家Chomsky 在徹底否定行為主義語言理論的基礎上創建了轉換生成語法,提出了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語言行為 (linguistic performance) 兩個不同概念。但他所提出的語言能力只是一個抽象的語言能力,由於人們交往時只有抽象的語言能力是不夠的,還要考慮到語境,並且語言的使用過程是一個動態的交際過程,由此便產生了交際能力這一概念,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是80年代Canal和 Swain所提出的交際模式,該模式認為交際能力包括語法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篇能力和交際策略能力。到了90年代,Bachman提出了一個全新概念的語言交際能力模式,該模式認為交際能力是把語言知識和語言使用的場景特徵結合起來,創造並解釋意義的能力,它主要由語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機制三部分組成。該模式充分吸取了近年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對交際能力的認識更客觀、全面、深刻,指出交際能力各構成因素之間不是一個簡單的並列關係,是一個互動(interactive)關係,即語言的使用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dynamic process),各種知識、技能和心理過程交織在一起,互相影響,互相作用。Bachman交際語言模式的提出對語言測試產生了深刻影響,這就意味著語言測試時 ,要把涉及交際能力的各種因素結成一個整體加以測試,從而出現了語言綜合能力測試(integrative competence testing),這可以說是測試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交際語言測試是建立在交際教學法思想基礎之上的現代測試方法,隨著外語教學越來越強調交際能力及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交際測試法也越來越傾向於將題型涉及到具體的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或極其類似的活動或可能存在的任務,並要求學習者藉助所學的語言來完成這些任務,答題時,不僅要合乎語法,還要得體。測試類型也越來越傾向直接測試法,其重點是考察語言的實踐運用,其結果更能反映學習者實際外語水平。與心理測量-結構主義語言測試時期的重語言技能的分離式測試方法不同的是,該測試重語言的交際能力。

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語言測試經歷了從注重語言知識到注重交際能力的轉變,由科學前的經驗型轉向了當今現代語言測試的科學型,是一個質的飛躍。語言測試還將隨著相關學科的發展而日益完善。

李華田&補愛華:語言測試與外語教學

大數據圖

二、語言測試的目的、意義以及對外語教學的反撥作用

語言測試主要用於語言教學(主要指外語教學)、語言研究和教學研究、選拔人才三個方面,其中最為普遍的是用於語言教學(劉潤清,2001)。語言測試是衡量外語教學成效和提高外語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是外語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使我國大學生掌握英語,獲得以英語作為工具參與國際交流的能力,獲取本專業所需要的各種信息。外語測試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科學的衡量工具,一方面對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行客觀、準確、公正的評價,另一方面檢測教學效果,反映教學中的長處與短處,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即對學生而言,通過測試可以瞭解自身的學習狀況,檢測學習效果,改進學習方法,確定努力方向;對教師而言,通過測試可以幫助瞭解學生掌握所學語言知識及其應用技能情況,檢測教學效果,取長補短,提高教學質量。由此可見,語言測試是語言教學過程中不可欠缺的重要環節,語言教學離不開語言測試,但語言教學是第一性的,語言測試為語言教學服務。(楊惠中,1999)

所有與教學有關的測試對教學都具有反撥作用(backwash effect)。語言測試的反撥作用,即語言測試的後效,指語言測試對教與學的積極和消極的反饋作用。科學的測試會推動教學,促進教學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正面的反撥作用;反之,不科學的測試會制約和影響教學,起到負面的反撥作用。一直以來,我國外語測試對外語教學的指揮棒作用很大,當前我們外語教學面臨的巨大挑戰是如何有效利用測試這一指揮棒的正面效應,如何使測試進一步科學化,使其效度和信度高度和諧、統一,從而對外語教學的各個方面起到積極的、正面的反撥作用,促進教學。

英國語言測試專家Alan Davies 指出:測試不是教學,我們能夠而且應該堅持這樣的想法,即測試的運用是有別於教學實踐的,它應被看作是一種提供信息的方法,而所提供的信息是可以運用於教學和其他目的的。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測試作為外語教學的主要檢測手段,其最終目的是通過對測試所提供的信息進行科學地分析,及時瞭解教與學的情況。好的測試就如同一個忠實的僕人,最終服務於教學。盲目地、人為地把測試作為教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絕對錯誤的。當然,完全不測,也是不可行的。然而,自1987年實施大規模的全國標準化測試CET以來,其規模和影響日益擴大,其權威性已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目前已成為各級人事部門錄用大學生的標準之一。這對大學英語教學所起的負面反撥作用尤為明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外語教學的發展。很多院校為了提高本校聲譽,不顧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生源狀況,片面追求通過率,實行大學英語四級統考及格與否與能否獲得學位證掛鉤已是極為普遍的現象。這樣一來,大學英語的教學、測試幾乎都是圍繞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指揮棒轉。教學的目的是為了應付考試,學習的目的也是為了應付考試。考試反而成了教與學的唯一目的,教與學是為四、六級考試服務的,如此本末倒置!其實,根據調查,教師和學生都是不得已而為之。每年的大學英語統考成了教師與學生的沉重包袱,壓得喘不過氣來。教師處於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是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努力探究教學改革的路子,豐富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還是搞應試教學,提高通過率?學生為了應付考試,順利拿到學位,投機取巧,精於題海戰術,應試技巧,往往高分低能。指揮棒捆住了教師的手腳,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挫傷了教師學生的積極性。如何進一步完善大學英語四、六級統考,使其進一步科學化,讓這一指揮棒最大限度發揮正面反撥作用,減小負面反撥作用,促進教學,是我們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又一嚴峻挑戰。

李華田&補愛華:語言測試與外語教學

業務團隊討論辦事處的業務問題

三、大學英語測試製度及評估體系改革

目前,在我國大部分院校,大學英語測試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常規測試,即學期測試(包括期中、期末考試),二是大學英語四級統考。當然,最終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四級統考,因為學生能否通過統考,決定能否拿到學位。由於四級統考的負面效應,整個大學英語階段的測試幾乎都是圍繞四級統考的指揮棒轉。學期測試的類型、題型、內容都是按照四級測試的標準執行,注重水平測試,忽視學業測試,測試的內容與學生平時所學的課本知識完全脫節,而且也幾乎沒有口語測試。其不足之處主要有如下弊端:

(1)注重水平測試,忽視學業測試,測試內容與課本知識脫節。如果對所教內容不進行檢測,一方面,在某種程度上會導致教學的盲目性而影響教學,另一方面,往往難以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積極性,學習被動,缺乏學習動機和參與課堂交際的熱情,而且學生也不太注重課堂上所學新知識的鞏固。

(2)前面已談到測試的形式、內容導向對教與學的負面反撥作用,測試中沒有被測試到的內容,往往會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被忽視,即導致考什麼、教什麼、學什麼的局面。

大學英語新教學大綱明確規定要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與交際能力,要使學生能以英語為工具交流信息。同時,新大綱對口語能力的培養也有了進一步的要求,把口語能力和聽、讀、寫、譯等技能的培養放在同一層面上。況且隨著我國加入WTO,融入全球化經濟,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在中國社會越來越顯示其重要性。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對大學生英語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強調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許多用人單位把能說英語當作很重要的招聘人才的條件。因此為了儘快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為了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提高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尤其是口頭表達能力,我們的大學英語教學重心應轉移到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上,我們的測試也應與之相適應,把口語測試納入大學英語常規測試,使這一指揮棒有效發揮正面的積極的反撥作用,為教學服務,促進教與學。

所有成功測試都必須是效度和信度的高度統一。這裡所說的效度(validity),指測試要能夠準確地測試它所希望測試的內容。任何測試必須保證具有內容效度,否則這種測試極易產生負面反撥作用。所說的信度(reliability),指測量學習者語言能力一致性的程度,即測試的結果不受施考時間、監考人員、場地、評卷人員等因素的影響。信度和效度是語言測試的兩大屬性,語言測試的理想狀態應該是信度和效度高度和諧、完美統一。但目前常常出現信度和效度間的矛盾。信度高的測試不一定效度高,如多項選擇題,效度高的測試不一定信度高,如寫作、口語測試。那麼如何協調兩者之間的關係呢?對此, Hughes根據當代外語測試理論最新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值得我們借鑑的建議(束定芳&莊智象,1999):

(1)測試希望得到發展的技能,如果希望某一特定的團體的口語語言交際能力,就應

該直接測試口語方面的能力。

(2)試題涉及的面要廣,具有一定的不可預測性。

(3)儘量使用直接測試法。

(4)以能力標準作為命題的基礎。

(5)成績考試要與教學目標結合起來;

(6)保證教師與學生都明確某一考試的性質和內容;

(7) 必要時對教師進行適當的培訓和指導;

(8)考慮到考試的費用。

那麼,為了努力使測試對教學實踐起到一種正面的、積極的反撥作用,促進大學英語教學,筆者擬對大學英語常規測試模式提出如下設想,以供參考:

學業測試(50%)

筆試(50%) 水平測試(50%)

大學英語常規測試 口試(25%)

聽力測試(25%)

該模式有如下優點:

(1)增設口語測試,加大聽力測試比例,進一步完善測試內容,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導向會起到正面的積極的反撥作用。對教師而言,在教學過程中將注重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的培養,豐富課堂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而言,可迫使學生注重口頭表達能力、聽力能力等基本技能的培養和提高。

(2)增設學業測試,減少水平測試的比例,促使學生不僅要注重掌握課本知識,同時還要注重語言綜合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在課堂上要主動、積極配合課堂教學,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熱情和興趣,在課外進行大量閱讀,擴大詞彙量和知識面。

目前,很多院校大學英語成績評估根據測試也分為兩大塊,即大學英語學期總評成績與大學英語四級統考成績,在學期總評成績中期末考試成績所佔比例達60-70%,這比例顯得有點過大。當然,起決定性作用的仍然是大學英語四級統考成績,學生只要通過統考,大學英語階段的英語學習就此可以劃上"圓滿"句號,甚至有些院校規定,只要學生通過了四級考試就可以免修大學英語課程。很顯然,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並不能客觀、全面反映學生的英語實際水平,要準確、客觀、合理地評估學生的英語水平,不能光憑六級考試成績,還應綜合口語技能水平、平時課堂表現和完成作業情況等因素,學生的學期總評成績應由聽力測試、口語測試、學業測試和平時成績綜合起來進行評估,在此筆者提出如下大學英語學期成績評估模式:

學業測試成績(50%)

筆試成績(50%) 水平測試成績(50%)

期末測試(50%) 口試成績(25%)

聽力成績(25%)

大學英語學期成績 課堂回答問題(40%)

平時成績(50%) 每週聽寫背誦等(20%)

完成課外作業(40%)

上述評估標準較能準確、客觀反映學生的實際英語能力,它有如下優點:

(1)把學期總評成績分成期末成績、平時成績兩大塊,並各佔50%,有助於督促學生在平時注重知識的積累,合理安排作息時間,而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臨時抱佛腳,死記硬背,考試過後,什麼都忘得乾乾淨淨。

(2)在平時成績這大塊中,課堂表現和完成課外作業情況均列入學期總評,促使學生注重課堂交際活動,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積極性。

四、結束語

語言測試既是衡量外語教學成效和提高外語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學習者對語言知識掌握程度的一種必要評估方法,是外語教學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回顧語言測試的發展歷史,它是隨著語言教學的出現而出現,並伴隨語言教學的變革而發生更本性的變化,但無論怎麼變,語言測試終究服務於教學,與教學的需要保持一致,促進教學。既然語言測試對教學具有很強的反撥作用,那麼我們就應該對其充分利用,使之發揮正面的作用,儘量減少它的負面影響。如何使測試進一步科學化、現代化,使其最大限度發揮對教學的正面反撥作用一直是外語教學工作者致力研究的重大課題。

主要參考文獻

[ 1 ] Bachman. L .F. & A. Palmer.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 2 ] Bachman. L. 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 3 ] 劉潤清&韓寶成. 語言測試和它的方法[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18-25

[ 4 ] 劉潤清.劉潤清論大學英語教學[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1.211

[ 5 ] 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

社.1999.191

[ 6 ] 韓寶成.語言測試:理論、實踐與發展[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0 ,(1):47-52

[ 7 ] 楊惠中.語言測試與語言教學[J]. 外語界,1999,(1):16-25

[ 8 ] 王楓林.從外語教學思想的轉變看英語測試的改革[J]. 西南民族學院學報. 2002.

(4):200-203

A Research on Language Test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test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language testing.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language testing is a major and necessary measuring tool in language teaching; the ultimate aim of language testing is serving language teaching; and it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language teaching to bring into full play positive backwash of language testing. Finally, the author proposes valuable and instructive models on college English testing and evaluating.

Key words: language testing; language teaching; backwash; model

本文原載於《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4期

李華田&補愛華:語言測試與外語教學

電腦鍵盤---發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