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活著》電影

解析《活著》電影

《活著》電影與原著對比,張藝謀導演為什麼沒有拍出所有的絕望?

《活著》的痛苦分為五級。

第一級痛苦是:物質的痛苦。

第二極痛苦是:肉體的痛苦。

第三級痛苦是:負罪的痛苦。

第四級痛苦是:精神的痛苦。

第五級痛苦是:靈魂的痛苦。

電影《活著》與原著的主要差別

場景不同

在電影《活著》中,福貴因為賭博,被龍二設計,奪了家產,導致全家搬離了鎮上的祖宅,住到了另一一處也在鎮上的破舊屋子裡。

而在原著中,福貴的家一直都在鄉下,無論是祖宅還是後來的老屋。

這樣生場景的改變,讓電影比原著要熱鬧,更有人氣。

謀生手段不同

電影《活著》中,福貴是靠表演皮影戲生存的,被拉壯丁也是在走南闖北表演皮影戲的時候。後來又改為往各家各戶送水了。

而在原著中,福貴是靠務農為生的,自從他搬到老屋之後,他就開始下田種莊稼,除了被抓去當兵的那兩年,他就一刻都沒有閒下來過。

福貴謀生方式的改變,也讓電影比原著更有文化氛圍,要喜慶許多。

有慶死的原因不同

電影《活著》中,有慶是因為春生疲勞駕駛,然後撞倒了學校的院牆,那時恰好有慶在牆邊睡覺,就這樣院牆將有慶壓死了。

原著中,有慶是因為給縣長春生的老婆輸血,結果醫生不顧有慶的死活,抽了太多的血,就這樣有慶因為失血過多而死。

在電影中,有慶是因為意外而死的;在原著中有慶是人為造成的死亡。

一個意外和人為,雖然結果同樣不幸,但是感受卻是截然不同的。

最後的結局不同

《活著》電影中,故事就講了鳳霞因為生饅頭大出血而死,然後福貴,家珍和二喜一起撫養饅頭長大就結束了。

對了,在電影中,福貴的孫子不叫苦根,而叫饅頭。

原著中,福貴給孫子取名為“苦根”是因為他生下來就沒有了娘,命苦到了根上;

電影中,福貴給孫子取名為“饅頭”那是因為可以救鳳霞的王大夫因為饅頭吃多了,當時噎住了,沒能救得了鳳霞。

兩個名字雖然都是悲劇的表達,但是“饅頭”還是比“苦根”要輕鬆許多。

解析《活著》電影

張藝謀導演為什麼沒有拍完所有的痛苦?

如果按照上面的痛苦等級劃分,那麼電影《活著》,張藝謀導演只拍到了三級半痛苦,第四級痛苦打到了第二槍,就沒有往下再打了。

解析《活著》電影

那麼導演為什麼沒有繼續拍下去呢?

我們可以來設想一下,如果繼續拍下去,那麼先是鞏俐演的家珍因病死去,然後二喜會因工死去,最後饅頭也會因為吃饅頭過多被噎死。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這就不是藝術再創作的電影了,也不符合電影這個大眾媒體的定位。

在我的理解上,電影與書是不同的。

書是面向個人的,你有更多選擇的權利。你可以讀與不讀,作者也可以寫深,寫得深不可測都行。

但是電影不能這樣,電影是面向大眾的,導演首先要考慮到大眾的感受,觀眾進入電影院看電影要不想快樂,要不想感動,要不想刺激。

如果你拍一部跟原著《活著》一模一樣的作品,那麼帶給觀眾的除了鬱悶,悲傷,痛苦,還有什麼呢?

我個人認為電影畢竟是大眾娛樂,最主要的還是應該給人以希望,憧憬,所以我認為《活著》的改編還是很不錯的。

《活著》希望和絕望的區別就源於未來

福貴一直都不曾絕望

無論是電影還是原著,福貴都是懷著對未來的憧憬而活著的,他一直都沒有絕望,無論生活過成了什麼樣子。

他對自己的未來設想很具體,那就是:養小雞,養大了就變成鵝,鵝長大了就變成羊,羊養大了就變成了牛,牛養大了,幸福日子就來了。

在電影的結尾,小饅頭問:牛長大了又變成什麼呢?

家珍說:牛長大了,饅頭就長大了。

小饅頭說:我要騎在牛背上。

福貴說:饅頭長大了,就不騎在牛背上了,以後就是坐汽車,坐飛機了。

饅頭不是苦根

聽到福貴說這句話,我的心就徹底放下來了,因為我在電影中看到了未來。

我知道未來美好的生活正在向他們招手,等著他們呢!

饅頭不是苦根,饅頭不會死,饅頭會過上好日子的。

生活啊,只要有“饅頭”,一切都是美好的。

因為“饅頭”就帶代表了未來和希望。

也正是因為有了未來和希望,電影《活著》才有了存在的意義。

解析《活著》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