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擁有輝煌燦爛的五千年文明史,瓷器、絲綢、青銅器、茶葉等不少珍貴的文物應運而生,它們無一不昭示著古代中國的繁榮與昌盛。而青銅器作為眾多文物中的“元老”,其本身價值和身份地位自然是極高的,故而時常出現在文人墨客的詩作中也是無可厚非的。
比如《滕王閣序》“閻閭撲地,鐘鳴鼎食之家”中的“鍾”和“鼎”指的就是青銅禮器。在眾多精美的青銅器中,商朝晚期的青銅禮器四羊方尊無疑是其中的典範,極具代表性。早在1938年的時候,隸屬炭河裡遺址的四羊方尊就於湖南寧鄉縣黃材鎮出土了,之後便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而且光榮地被列為禁止出境的傳世國寶之一。
由於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的青銅器,四羊方尊自重見天日起就備受關注,再加上它的製作工藝十分的複雜,故而被史學界冠以“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的榮譽稱號,珍貴異常。
不過,四羊方尊固然稀有,但在相隔800餘年的秦朝為秦始皇陵隨葬的文物中的一件不僅可以和它相媲美,甚至在文物價值上遠超它一截。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稀世珍寶,讓四羊方尊這樣的文物都黯然失色了呢?秦朝被稱為“千乘之國”,在秦始皇陵西側中有兩輛青銅製作。
四匹馬拉的戰車,其中一輛戰車上有一把傘,其功能十分的逆天。古代的傘一般是用來遮陽和防塵的,後來演變成了一種皇帝出行的儀式,但是這把傘的功能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那麼它到底有什麼隱藏的特殊功能呢?請聽小編細細道來。
這把銅傘最主要的功能不只是遮陽和防塵,也不是單純代表皇家威儀,而是具備防禦功能的。在遇到敵人攻擊時,這把大傘可以拆分成一套極其堅固的矛和盾,用來攻擊和自衛。當然了,在平常的時候,它僅僅發揮一把普通傘的功能,只有在戰備裝態下才會發揮其禦敵的作用,這樣一傘多用,著實實用。
單一把傘就藏有如此多的“心機”,想必陵墓中的其他文物也絲毫不會遜色,古代的工匠精神著實令人歎服,銅傘除了具有特殊的防禦功用,單從機械製造的角度來看,它的一些設計也是極為精巧的。首先,傘柄和傘座之間採用了自鎖式閉鎖結構,既可以輕鬆打開,又能輕易鎖死。
另外,銅傘還應用了榫卯結構,使其既可以承受較大的負荷,又允許一定範圍內的變形,甚至可以減小地震響應。這些機械技術方面的創舉都彰顯了中國古代工匠的勤勞與智慧,試想,在當時那樣低下的生產力的限制下,工匠們還能夠想出如此精彩的點子,實屬難能可貴。
其實,在秦始皇陵建築群中,這樣別具匠心的器物不在少數,我們所看到的和聽到的只不過是鳳毛麟角罷了。秦朝除銅傘外,還有不少標準化製造的武器。秦人所製造的青銅劍的長度甚至可以達到100釐米左右,且其誤差極小。還有秦弩,秦弩的有效射程比手槍還要遠的多,在短兵相接的冷兵器時代,秦人主要依靠秦弩來重創敵人的主力。
由此可見,青銅器在秦朝軍事上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其製作精細,精巧絕倫,舉世無雙。“太平之世無所尚,所最尚者工而已;太平之世無所尊,所尊貴者工之創新器而已。”正如康有為所說,中國的“工匠精神”始終是最值得推崇,也最尊貴崇高的,它所追求的是一種以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為核心的卓越的精神品質。
這種精神品質深深地熔鑄在中國工匠的身上,心中,並凝聚成為一種巨大的力量,推動了中國青銅製造不斷向前發展,創造了輝煌的“青銅文明”。千百年間,智慧的中國匠人嘔心瀝血,精心打造了一件件青銅器,而它們是凝聚了人類文明的恢宏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