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印度6次申遺中國象棋失敗!原因系不認識漢字!

4月14日,國內媒體一篇題為“印度申遺中國象棋6次被拒”的新聞登上微博熱搜前三。

然而在澎湃新聞記者向業內專家瞭解情況後,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印度從未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過申報。

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巴莫曲布嫫指出,各締約國申報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遺產項目名稱及其所有申報材料都能在教科文組織官網查閱,其中並沒有印度提出申報中國象棋的任何記錄。

而由於申報名額的限制,加之中國境內世代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無比豐富,國家層面在申遺工作中需要綜合多方考慮,並非外界所想的那樣輕鬆。

獨家|印度6次申遺中國象棋失敗!原因系不認識漢字!

教科文組織官網查不到印度申遺中國象棋的任何消息。

“6次申遺”的說法站不住腳

巴莫曲布嫫從2007年就開始參加《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各類法定會議,審議各締約國提名的非遺項目正是政府間委員會年度會議的重要議題之一。

“(印度申報中國象棋)是從來沒有的事,更不用說像報道說的那樣被拒6次。”她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

“教科文組織在信息公開方面的工作有條不紊,每年的項目申報都是透明的。大家都能(在網上)看見各國申報了什麼項目,都是查得到的。印度從未申報過中國象棋。”

“通過一個項目申報要經過好多次會議,審查機構至少要開三次評審會,之後委員會要在年度常會上進行審查,作出最後決議。所有的決議草案都會在常會之前上傳到網上。如果說最終被退回了,那麼也會公開被退回的決議。”

從各方面的信息來看,“印度6次申遺中國象棋被拒”的說法都難以站住腳。

在中國象棋圈內,這樁“新聞”也引發了關注。一位中國象棋界的資深人士就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自己也是從網絡上看到印度申遺中國象棋的說法,此前未有聽說。

“我只知道印度正計劃想要加入亞洲象棋聯合會,還派人來參加會議。”

為何我們不先申報象棋?

雖然印度申報中國象棋並不屬實,但一些網友尤其是象棋愛好者的疑問卻仍舊存在:為什麼中國沒有向教科文組織申報象棋?

據澎湃新聞記者查閱,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公佈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棋類項目一共有5項,包括“象棋”3項(含蒙古族象棋),“圍棋”2項。這表明國家層面對這類傳統實踐給予了高度重視。

雖然“象棋”尚未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但這並不代表象棋的地位被忽視。

中國作為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多民族國家,活態傳承的文化表現形式無以計數。截至目前,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就收錄了1372個遺產項目,同時涉及3145個子項。因此,在申遺問題上也勢必更為謹慎。

據瞭解,目前中國已有40個項目被列入教科文組織的非遺名錄或名冊,也是列入項目數量最多的國家。

但2015年以來,因受制於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非遺公約》秘書處資源有限,包括中國在內的諸多締約國每兩年才能獨立申報一個遺產項目,因此名額相當的寶貴。

而根據《公約》精神,各申報國只能申報其領土上存在的非遺項目。

“國家有國家的綜合考量和優先關注的一系列複雜事項,申遺也不能跟著外國跑,人家報什麼我們就要報什麼,沒有必要。申遺說到底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而不是保護的唯一渠道。”巴莫曲布嫫表示。

“而且非遺是動態的,是活態的,非遺實踐也是流動的,有其突出的共享性。《非遺公約》是一個特別有包容性的公約,委員會明確反對排他性,或者說獨佔性。”

據瞭解,從2015年開始,教科文組織就提醒各申報國不要在項目名稱上加上國家的或民族的限定,就是意在避免強化“所有權”的觀念。

“從實踐層面上看,非遺是集體的實踐,世代傳承,並被不斷地再創造,不存在所謂的‘所有權’問題。《非遺公約》設立‘代表作名錄’的宗旨是為了提高認識,促進文化間對話和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同時增強國際合作機制,而不是某種意義上的‘光榮榜’。”巴莫曲布嫫說。(澎湃網)

獨家|印度6次申遺中國象棋失敗!原因系不認識漢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