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暫教涇渭各清渾

前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好詩詞燦若星河,不勝枚舉,除了上學時閱讀並背誦全文的要求外,那些古詩詞值得一讀呢?或者我們怎麼可以讀到更多的好詩詞?通過比較,我決定花一些時間,寫一個系列“與元好問一起讀詩”,元好問的《論詩絕句三十首》相當全面地評價了從漢魏到宋朝這一千多年間的重要詩人及詩派,不僅點評了詩人詩派的特點,還明確地表露出自己一貫的文學主張,是中國詩論的重要人物,一直為後世所看重。我想通過這位金代文壇領袖的《論詩絕句三十首》與大家一起來認識一些詩人,讀一讀他們的詩。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暫教涇渭各清渾

元好問其人

總述:

元好(hào)問(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 ),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 。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他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文壇盟主,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樑,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其“喪亂詩”(或叫“紀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有《元遺山先生全集》、《中州集》等傳世。

打鐵要得自身硬

要評論其他詩人,不乏前輩大家,肚子裡墨水不夠可不敢下筆。光是知道理論而沒有實踐,也是紙上談兵不能令人信服。那我們來看一組有關元好問的創作數據:

詩1380餘首,詞380餘首,散曲6首,散文250餘篇,小說《續夷堅志》4卷202篇,《中州集》10卷,《唐詩鼓吹》10卷,《遺山樂府》(又名《遺山先生新樂府》)五卷等。此外還有《遺山詩集》、《樂府》、《續夷堅志》等。(引自百度百科-元好問)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可謂是產量頗豐,百花齊放,著作等身,在文學的各個創作領域都有非常高的成就。再來看看文學史上對他的評價:

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遺山集》評元好問:“好問才雄學贍,金元之際屹然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詩存史,去取尚不盡精。至所自作,則興象深邃,風格遒上,無宋南渡宋江湖諸人之習,亦無江西派生拗粗獷之失,至古文,繩尺嚴密,眾體悉備,而碑版志銘諸作尤為具有法度。”

清代最重要的《四庫全書》主編紀曉嵐對他的評價,說他的才高學博,是金元之際的文章大家,並且,他的詩文沒有宋元一些詩文的陋習,很有唐宋時期的這個詩歌和文章大家的風範。

近代錢基博《中國文學史》:”一時稱者以其詩直配蘇黃;而文則不使奇字,新之又新;不用晦事,深之又深;但見其巧,不見其拙;但見其易,不見其難。東坡之後,繼以元子,可也。然好問詩文,非東坡之流亞也;蓋志不在東坡之快利,而出以重緩;又不為山谷之生拗,而力求弘潤;沉著痛快,固不僅浩浩直達,如趙秉文、王若虛之為蘇軾者也。文為韓愈之排(闕),而無其妥帖。詩得杜甫之沉鬱,而遜其淵永。“

而曾經作為高等院校中文系教材的《中國文學史》中,錢基博評價他的他的詩歌直接能夠和蘇軾黃庭堅相媲美,他的詩歌學習杜甫只比杜甫差一點,而他的文章也能直追蘇軾韓愈。現在高校中文系通行的袁行霈版《中國文學史》也說元好問“在藝術上全面繼承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熟練地掌握了各種詩體的藝術形式,時代和個人的條件使他成為金代詩壇上迥然挺出的大詩人。”

由此可見,來評論前人的詩作,他的確是有能力——理論和實踐能力,有資格——宋元以來文藝理論相對成熟。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暫教涇渭各清渾

內行看門道

溯本正源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元好問這樣一位文學多面手,理論和創作都很高的成就,他為什麼想著要評一評前輩詩人?是為了凸顯自己撈取名利嗎?還是想顯示自己技高一籌?不急,我們先從他《論詩絕句三十首》的第一首看起。

論詩絕句三十首·其一

金·元好問

漢謠魏什久紛紜,正體無人與細論。

誰是詩中疏鑿手?暫教涇渭各清渾。

漢謠,指漢樂府民歌。魏什,指建安詩歌。《詩經》的雅、頌,以十篇為一卷,稱為“什”,後來便以“什”指詩篇。前兩句就是說從漢樂府到魏晉詩篇再到現在的詩歌,人們各宗其一,各選一些來學,沒有人細細地去分析詩歌的正體是什麼樣的。後兩句說,誰是詩歌中像疏浚河道的的那樣的人?暫時把它像合在一起的涇水、渭水一樣使它涇渭分明。實際上就是說誰來把詩歌的創作方法講一講、辨一辨,

讓人們知道什麼樣的才是詩歌的正體

這是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的第一首,闡明瞭他的寫作動機、目的和標準。元好問以《詩經》的風雅傳統為“正體”,認為漢樂府詩和建安文學是這一傳統的繼續,他針對宋金詩壇上的一些弊病和“偽體”盛行、漢魏詩歌傳統的混亂,他要做這個“詩中疏鑿手”,要對詩歌溯本追源、正本清源,想通過自己的號召,從而引導當時詩歌發展的正確方向。

何為正體?

《詩經》關注現實、抒發現實生活觸發的真情實感,這種創作態度,使其具有強烈深厚的藝術魅力,它也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尤其是以“風雅”為代表的作品,每成為後世詩歌革新的旗幟。陳子昂感嘆齊梁間“風雅不作” ,李白慨嘆“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 ”,杜甫更是

“別裁偽體親風雅” ,白居易稱張籍“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

漢樂府民歌由《詩經》的四言拓展到五言,擴大表現範圍和抒情方式使中國詩歌從《詩經》開始的現實主義精神,發展成為延續未斷的更加豐富、更加具有創作活力。唐代元白詩派“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便是繼承這樣的傳統,所以他們的詩歌革新被稱作“新樂府運動”。

而在漢樂府民歌的滋養下,直麵人生的漢代文人五言詩逐漸活躍起來,我們熟知的《古詩十九首》便是其中優秀代表。這些又為建安詩壇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我們所說的建安風骨 、 魏晉風力,也就是建安時期觀照現實,反映人們真實生活,抒發建功立業的理想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其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暫教涇渭各清渾


理論聯繫實踐

由此可見,元好問是推崇從《詩經》開始,漢樂府、建安詩歌這一源流的作品內容和風格為正體的。我們看他的一首作品,也是這樣的內容和風格。

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

金·元好問

慘澹龍蛇日鬥爭,干戈直欲盡生靈。

高原出水山河改,戰地風來草木腥。

精衛有冤填瀚海,包胥無淚哭秦庭。

幷州豪傑知誰在,莫擬分軍下井陘。

這是他寫蒙古軍圍攻汴京城是的景象,一二句寫戰爭雙方沒日沒夜地進行著搏鬥,彷彿要殺光所有的生靈。三四句從地理環境的改變來寫戰鬥的激烈以及帶來的災難。五六句用典,精衛填海是因為心有冤屈,包胥在秦庭痛哭是國破家亡的悲憤之情。幷州之地不知是否還有哪位豪傑在,不要分兵下井陘來。

這類詩歌屬於元好問的“紀亂詩”或者叫“喪亂詩”,他寫了對於戰爭所帶來的巨大災難和國家的危急形勢,裡面對國家滅亡在即、人民的苦難深為悲愴哀痛,但又不是一味地哀嘆悲泣,有魏晉時期的慷慨豪雄之氣。這一類詩歌也可以看出他學杜甫的影子,你看“高原出水山河改,戰地風來草木腥”是不是有幾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意,對戰爭的描寫也有三吏三別的筆法。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暫教涇渭各清渾

這是這個系列的第一篇,如果有興趣請繼續關注,也歡迎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