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保武漢故事:騰訊式保險的公益樣本

微保武漢故事:騰訊式保險的公益樣本

文 | 王小胖

4 月 8 日,武漢解封,一週後,雷神山、火神山正式休艙閉院,江城開始逐漸恢復往日活力。

截至發稿,武漢累計確診超過 50000 例,治癒 46000 餘例,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一段劫後餘生,一段人間疾苦。隨著「後疫情時代」到來,這些康復後的人們也正在面臨許多現實困境——有後遺症、併發症等未知風險,也有無法投保健康險的窘迫。

正如鍾南山院士在日前接受採訪時所言,「我們對這個疾病的認識還不夠」,一方面,COVID-19 作為一種新型病毒,患者在康復後的身體機能恢復情況、是否會重複感染、是否有併發症、後遺症等問題,學界需要一定的研究時間才能給出答案,治癒者們需要面臨諸多健康風險。

另一方面,因為市面上絕大多數商業醫療險的健康告知中,都會要求被保險人過去兩年內不存在因病住院、手術、或遵醫囑連續服藥超過 30 天的既往病史,這些康復後的患者無法投保市面上絕大多數的商業醫療險,給自己多加一道財務上的保障。

保險公司健康告知的出發點是為了規避「帶病投保」以及高賠付風險的人群,但放在新冠病毒這種烈性傳染病的語境下,也折射出了許多現實困境——即便是平時生活方式健康的人,也可能在不經意間被傳染患病,經受一次突然的生死考驗。

不過這一狀況,正在因為騰訊旗下保險代理平臺微保的加入而改變。

01 定製保險的現實意義

4 月 16 日起,微保尋找 2600 位武漢地區的新冠肺炎康復者,符合條件者將能夠獲得保額 600 萬的一年期醫療保障保險。

據瞭解,這份特別版的戰疫保·醫療險是業內首個為康復者定製的健康險產品,保障範圍包括了康復患者愈後一年內門急診、一般疾病住院和重大疾病住院醫療費用。其中同時包括了新冠肺炎復發以及後遺症疾病的門診和住院治療費用,投保年齡為 0~65 歲,目前,武漢地區的新冠康復者出示武漢地區醫院的出院小結即可領取該健康險產品。

對於新冠疫情中剛剛經受了生死考驗的病患而言,儘管目前從醫學意義上已經康復,但它們仍然十分需要後期的醫療保障。微保攜手 Two SIGma,聯合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和泰康在線,對新冠肺炎康復者贈送保額 600 萬的一年期醫療保障,不但是一種值得鼓勵的企業公益行為,更有其特別的現實意義。

微保武漢故事:騰訊式保險的公益樣本

在傳統保險視角看來,新冠康復者顯然不是理想的被保對象,原因如前所述,理賠風險偏高。但這些人又恰恰是特別需要得到保障的一個群體,為他們定製產品,正是「給需要保障的人提供保障」,是將公益慈善屬性加入到了保險之中。

其實就算拋開 2600 個無償贈送,我們相信這樣的產品即便投保費用要比常見健康險更高,也會有相當比例的新冠康復者願意有償參保的,但如果沒有微保牽頭設計,他們就將作為「少數群體」而被忽略掉。

實際上,這些人最需要的就是在康復後的頭兩年被覆蓋到,避免在不被現有健康險覆蓋的兩年「因病致貧」。從這個角度來說,微保在武漢疫情危機解除後就推出這一保障產品,時效上看非常及時,對武漢重啟起到了有效助力。

02 承擔社會責任是能力體現

微保在疫情期間一直在聯合合作伙伴,向各細分人群推出各類抗疫保障產品,積極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

比如向一線醫護人員推出的「醫護保·新冠肺炎特別版」,為一線執業藥師推出的「藥師保」,針對中小商家的「新冠肺炎保障」,還有面向抗疫志願者和社會服務工作者的「戰疫保·志願者和社會服務工作者專屬保障金」,此外,微保還推出了全國人民都可以免費領取的首款確診即賠付萬元的「微醫保」產品等,各項產品總保障人數超過 1500 萬。

「微保幾乎是聽到哨聲,拔腿就跑,可以做到快速應對市場環境的變化、敏捷開發、迅速迭代,將保障提供給真正需要的人,幫助他們阻擊疫情。」劉家明表示。

劉家明透露,在 1 月 20 日發現病毒人傳人的特徵後,微保立刻成立了公司級別的緊急應對小組,開始部署各項針對疫情的準備工作。啟動遠程辦公,各部門骨幹取消休假,很多還沒有結束前序項目的研發人員通宵達旦開發產品。

以在抗疫初期面向一線醫護人員的「醫護保」為例,這款保險由微保聯合安盛推出,產品從最初的想法,到最終上線,僅僅用了 24 小時完成產品上線,創造了微保歷史上最短時間上線產品記錄。數據顯示,該產品保障了 10 萬多醫護人員,並已經為 120 名醫生、護士發放了 458 萬理賠款和慰問金,其中武漢醫護人員佔比達到 98%。

微保武漢故事:騰訊式保險的公益樣本

為武漢疫情奮戰過的醫護人員

一天不到的時間就上線新產品,在保險行業稱得上「不可思議」。

要知道,在傳統保險行業,由於技術架構、組織架構和企業文化問題,哪怕是改一個新功能,都是耗時 3-6 個月。大量 IT 人員習慣了慢吞吞的「層層彙報式」開發。更別說策劃推出一款新的產品,需要繁複冗雜的審核與討論。

微保通過以數據和算法驅動的互聯網保險模式,徹底打破了傳統模式的桎梏,從而能夠在產品的策劃、開發、觸達用戶等環節,極大程度地壓縮時間。加之疫情期間所有參與方統一思想,目標一致,才有了最終令人稱道的結果。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直強調,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不但是意願,更是一種能力。

03 保險向善的文化內核

經緯中國創始合夥人邵亦波曾說,在一些情況下,做向善的事情,能夠幫助公司更好地實現商業目標。比如說一個社交媒體提倡做「乾淨」的產品,頁面內沒有很多廣告,因此用戶會獲取更舒適的體驗,同時增加產品的使用頻次。從這個角度出發,用戶的使用粘度以及對產品的喜愛度可能會更高,這對企業也是有益的。在這種情況下,向善的結果和公司的商業目標可能是一致的。

微保其實也是如此。

表面上看,微保的很多新產品,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是賠本的買賣,保險行業也對這類產品感情複雜,一方面他們不想錯過互聯網給予的機會,一方面,他們過去也從來沒有對用戶這麼好過,但是先完成用戶教育,幫助保險行業進行科技升級,作為中間商,把兩端都培育成熟了,把他們更好地捏和到一起。

微保武漢故事:騰訊式保險的公益樣本

傳統的保險行業,用繁複的健康告知和理賠條款,確實是規避掉了許多逆向選擇和帶病投保,但非用戶導向的思維卻也讓保險在很多時候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保障作用,這實際上是一種「有罪推定」的思維體現。

換言之,保險行業原本是,我們有什麼,就賣什麼給用戶,以降低綜合成本率作為唯一導向。微保作為互聯網保險力量加入進來後,就改寫了遊戲規則,變成了:用戶需要什麼,我們就儘可能做出來,微保的本質是 C2M,但更不同的是,好產品是不夠的,微保還要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影響保險行業,才能重新建立信任。

這也是和騰訊一以貫之的一種文化內核。

也許沒人總結過微保的企業文化是什麼,那麼以一個旁觀者身份來看,今天試圖總結一下就是:保險向善。

如果再具體一點,就是用戶至上,改善體驗,做大基數,重建信任鏈條,用戶險企共贏。而從更本質上來說,是技術和經營效率的支持,才讓這種企業文化能夠推行落地,進而在一個個具體產品的推出中,形成正向循環。

最終更多用戶改變對保險的成見,扭轉「保險失格」的現狀,感受到保險的保障價值,當行業盤子做深做大,受益的將是所有人。

就像胡塞尼在《追風箏的人》一書中寫道的那樣:

他們不關心開始或結束、成功或失敗、危在旦夕或柳暗花明,只顧風塵僕僕地緩慢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