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十七世紀荷蘭畫師的大眾傾向

文:來源於【west歷史】

圖:來源於網絡

摘要:中世紀的歐洲新興資產階級開始崛起,並且開始挑戰原有封建勢力的權威,希望能得到與王公貴族一樣的地位,隨之並開始了一系列的變革,其中要數十四世紀到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最為壯大。在文藝復興之後,文藝圈開始面向大眾,不是王公貴族的附屬品。其中十七世紀在荷蘭興起的“荷蘭小畫派”,是文藝面向大眾最明顯的表現,貼近人民生活的作品不斷被創造出來,其中要數《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最具有代表性。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十七世紀荷蘭畫師的大眾傾向

一、作者簡介

約翰內斯·維米爾,十七世紀三十年代出生在位於北歐的荷蘭。受畫商的父親影響,從小就接觸到繪畫,並對繪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在他的父親去世後,便開始繼承了他父親的事業開始賣畫,同時也開始了他的繪畫生涯。維米爾的一生過於短暫,在他還只有四十三歲的時候便英年早逝了。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十七世紀荷蘭畫師的大眾傾向

約翰內斯·維米爾

他在世的時候積極地參與與繪畫相關的組織和集會,但像他這樣的千里馬卻是沒有遇到自己欣賞的伯樂。繪畫是一種表達作者內心的產物,而維米爾也只是一個普通的人,需要維持家庭的生計,沒有人欣賞他的畫作,他也就沒有就沒有機會賣出畫,且賺不到錢。他家中除去妻子還有十一個孩子需要去供養。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十七世紀荷蘭畫師的大眾傾向

中世紀,歐洲處在一片黑暗當中。不只是普通的老百姓要去擔心自己日常的生活,連那些王公貴族也要擔心會遭到強盜的搶掠。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下,維米爾還得養活自己的是一個孩子可想而知是如何的困難。1675年,不受重負的維米爾留下他孤苦的妻子和孩子撒手人寰。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十七世紀荷蘭畫師的大眾傾向

一直到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他的畫作才被法國的一位藝術評論家杜爾發現,之後約翰內斯·維米爾的名字才開始出現在公眾的面前。但由於當初維米爾為了家中的生計,他的畫作基本上是商業畫作,所以到處流傳。杜爾花了好大的功夫才收集起來,開始整理他的畫作並公諸於世,這樣被埋沒了二百年之久的維米爾才得了關注。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十七世紀荷蘭畫師的大眾傾向

二、創作背景

文藝復興之後,藝術像經過春雨洗禮的大地,出現一片生機勃勃的畫面。而荷蘭在1609年經歷了“尼德蘭革命”,開始獨立,成為歐洲第一個資產階級國家。新興資產階級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原來的封建主義,在各方面都體現了民主自由的主題。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十七世紀荷蘭畫師的大眾傾向

擺脫了貴族和教會的控制後,藝術作品不再是王公貴族的附屬品,開始面向大眾。普通的百姓也希望能像王公貴族一樣,在家中掛上畫作,繪畫開始在百姓之中流行起來。這個時候的荷蘭就出現了一群專門的畫師,被稱為

“荷蘭小畫派”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十七世紀荷蘭畫師的大眾傾向

而《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作者約翰內斯·維米爾便是“荷蘭小畫派”中最優秀的代表畫家。據說他的這幅《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以當時他年僅十四歲的女兒為原型所創作。

三、畫作賞析

約翰內斯·維米爾的畫作在“荷蘭小畫派”中最為特出,最具有代表性。他的畫作在光線的運用上非常的得心應手,就比如他的這幅《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整幅畫作以暖色調為主,就像是有暖暖的陽光灑在人物的身上。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十七世紀荷蘭畫師的大眾傾向

畫作的背景是一片黑暗,更像是昭示黑暗的中世紀歐洲。但是少女卻帶著淺淺的笑意,給人一種溫暖舒心的感覺。在藝術界,他們稱這是一幅能和《蒙娜麗莎的微笑》相媲美的一幅畫作,同樣是帶著似有似無的微笑,一雙清澈明亮的眼睛似是能比別人看到更璀璨的明天一樣。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十七世紀荷蘭畫師的大眾傾向

結論:人只有腳踏實地,不高架與群眾之上,才有創作優秀的作品。

參考文獻:

  • 《經典西方美術作品欣賞》
  • 《欣賞(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 《中外文化與文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