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大道,進窄門”的人生智慧

經歷思考、實踐之後,許多人都會去領悟做人做事的道理。“行大道,進窄門”就是生而為人的行路指南。“窄門”一詞出自《聖經》,啟示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生活中亦如是,許多人願意走捷徑,看重眼前得失,而行大道的眼前利益不如走捷徑或抄小道。故而知道、得道、一直行大道者少,進此門者少,最終進的也是“窄門”。

實踐這六個字,有“道”的指引,也有“術”的方法。“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 “道”是基礎,“術”是實現方式;“道”是哲學,是綱領性指引,“術”是具體學科,是綱領指引下的行動方式。有道無術是理論家,做不到“知行合一”易淪為空談;有術無道是盲目者,沒有指引容易迷失方向。二者互為因果,不可偏廢。

“行大道,進窄門”的人生智慧

對“道”的認知,有知道、悟道和得道三個層次。“知道”,是聽到、看見了身邊有規律的現象或有指導意義的理論。這個層次要注意對所見所聞的識別,要辯證地看待初見之“道”,不要存在非此即彼的觀念,真理的背面,不一定是錯誤,也許是另一個真理。辯證之後還要全面,不可將特例當成慣例,把個別情況當作普遍規律,要善於運用多元思維看待問題。辯證、全面的基礎上還要有發展的眼光,不存在放之四海皆準的道理,“道”在不同的環境、歷史條件下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也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同樣不要輕信權威,好多權威的話也要放到特定的環境中才能適用。

“悟道”是把聽到、看到的淺層認識上升為自己能夠理解掌握的規律和道理。認識不等於理解,更談不上掌握。領悟事物的規律和其中蘊含的道理,要結合自身經歷,對照不同體系的理論,進行分析整理,真正形成自己可知、可解、可用之理。

“得道”即“知行合一”的過程,將所悟之理行之。知易行難,應然到實然的過程需要面對許多現實的考驗,但“知行合一”應該成為一生思考和實踐的目標。行道中亦會察覺先前所知、所悟存在偏差,需再進行完善或補全。

“實踐,認識,再到實踐”,這是一個需要不斷循環往復的過程,通過無數個“實踐-認識-實踐”的循環,心中之道會越來越整全,“得道”的境界也會越來越近。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噁心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的“致良知”對修身、悟道也很有指導意義。“無善無惡” 體現了人生而為人的原生狀態,善惡是非的觀念和判斷尚未成型;“有善有惡”是人進入社會受到環境和經歷的影響,動了意念產生了善惡是非判斷的寫照,但此時產生的認識可能是“偏道”;“知善知惡”是經歷世間百態後能夠明辨善惡是非,將認識迴歸本源的狀態;“為善去惡”是追求所知和所行的平衡,不斷靠近“知行合一” 的境界。

“道以御術”,世人的“道”無法脫離現實而存在,需要跟“術”結合才更具意義。“道”更具普遍意義,適用範圍廣,而“術”的門類繁多,但和人的實際需求緊密相連。利用“道”的指引,結合“術”的不斷精進,取得現實意義上的成功,也是“知行合一”的現實體現。在“行道”的過程中,會面臨許多的價值判斷和道路選擇,“行大道”是一條要始終恪守的原則,“行大道”才是通往成功最近的路。

自身“通達”方需“兼濟天下”。有道有術,通過“行道”的成功實踐,既能滿足人的現實需求,又能讓更多人看到“道”的意義,進而推動個人意識上升為群體意識,從意識文化層面產生“兼濟天下”的社會價值。在修身齊家的基礎上,“由己及人”是另一種境界的“大道”。修齊自身,推及眾人,願更多人領悟“行大道,進窄門”的人生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