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銅錢:“南客以一絡過淮,則為數絡之用”,由此外流現象嚴重

引言

在兩宋時期有一個極其引人注目的現象,就是宋朝發行的銅錢持續不斷地外流到周邊各少數民族國家,乃至於外流到東亞、東南亞等國。其實,銅錢外流的現象自古有之。但是從歷史發展的趨勢來看,兩宋銅錢外流的現象卻遠遠超過前代。

宋朝銅錢:“南客以一絡過淮,則為數絡之用”,由此外流現象嚴重

宋朝銅錢幣值穩定、信用好、購買力強受到外國所愛

宋鑄幣的幣值穩定、信用好、購買力強,廣受境外國家的歡迎,是促使銅錢外流的一個重要原因。

自秦始皇統一幣制之後,我國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的貨幣管理制度。至宋代,隨著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及商品貨幣經濟的繁榮,貨幣制度更日趨完備。國家在貨幣鑄造、流通中所起的作用和影響也進一步加強。國家是法定的、唯一的貨幣鑄造者。同時,政府也是貨幣流通市場的唯一管理者。

宋政府為充分保證通貨的質量與信譽維持貨幣流通市場的穩定,對貨幣的流通、鑄造等有極其嚴格的規定與要求。

如在通貨市場的管理方面,歷代朝廷都嚴禁劣錢的流通與鑄行,禁止使用劣錢,對私鑄劣錢者以重刑論處。在錢幣的鑄造方面,政府不僅對鑄幣的內在合金成分有一定的標準,而且對單個錢幣的重量等也有一定規定。

北宋銅錢的合金成分較為穩定。經對宋元通寶等數十種北宋銅錢合金成分的實測分析表明,北宋銅錢的合金比例一般保持在銅70%,,鉛20%,錫10%。按照這一合金比例鑄造的銅錢具有強度大、耐磨性強等優點。

宋朝銅錢:“南客以一絡過淮,則為數絡之用”,由此外流現象嚴重


從北宋銅錢的單個重量進行的測量來看,儘管這些銅錢已在地下埋藏了幾百年,經受了不同程度的鏽蝕,但測定的結果表明,各種規格的幣重基本上都接近一定的標準值,這說明了宋錢的幣值穩定。

總的來說,正是因為國家對貨幣的管控,才讓宋朝鑄幣的幣值穩定、信譽良好,這是當時宋境外各國所不具備的。

例如此時宋境外的國家如日本,鑄造的錢幣不僅沒有統一的標準,有時同一種幣值大小份量也不相同,為了貪圖利益,日本政府常常用新錢充當十個同樣的舊錢,這樣造成幣制不穩定,信用低下。以致政府每鑄造出一種新錢投放市場,還沒有廣泛流通,又重新回到政府手中。

此時期的交趾由於鑄造技術的粗劣,所鑄錢質量不高,錢面不夠平滑,錢郭不夠均勻,且信用很差,因此十分歡迎質優價穩的宋錢。而宋政府就曾明令禁止這些質量粗劣、信用很差的交趾錢入境。

南宋時,在南宋境內一絡錢到了金朝就可抵數貫來用,同樣一絡錢,在金朝的購買力是在南宋的數倍。紹興三十年年,右正言王淮說:

“對境例用短錢,南客以一絡過淮,則為數絡之用。”

由此可見銅錢在海外諸國購買力更甚,海外諸國的物品用外幣要一百貫錢的,宋朝銅錢只需十貫,足足十倍之差。在重利驅使下,一些海商甚至可以冒生命危險將錢帶到國外消費。

宋朝銅錢:“南客以一絡過淮,則為數絡之用”,由此外流現象嚴重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一記載,紹興十三年,有位泉州商人夜裡用小船載這十餘萬銅錢飄揚入海打算前往外國,由於風浪太大不久便沉船了。

宋朝水軍也不能抵擋厚利的誘惑,史書記載屯紮在沿海的水師,每個月的軍餉一發放就會以乘著大船前往周邊小國消費。

高額的利潤,再加上一些別有居心者的推波助瀾,銅錢便不顧一切的衝破宋代的關防法禁,外流到周邊國家。

宋朝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是銅錢外流的主要原因

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巔峰,它不僅商品貨幣經濟高度發展,在手工業生產、商業貿易也呈現空前的繁榮。

據記載,北宋都城東京的手工業、商業多達一百六十行,在東京繁華的大街上,沿街店鋪林立, 而且都是每一交易動輒千萬的大商店。東京市場上,各地商品彙集於此,包括日本、高麗及大食的特產如香料、珠寶等等,都有買賣。

當時東京城中有鬧市、有酒樓、有茶館,還出現了繁盛的夜市商鋪晚上三四更關門,早上五更就開門了,夜以繼日,人煙不斷。

宋朝銅錢:“南客以一絡過淮,則為數絡之用”,由此外流現象嚴重

南宋商業也很發達,紡織業、制瓷業、造船業有了極大發展,隨著這些手工業部門的發展,南宋的商業進一步繁榮。

表現在海外貿易方面,當時同南宋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達五、六十個。從海外運入南宋的貨物計四百種左右,廣州、泉州和明州是當時海外貿易的主要口岸,國際性的港口。

同時,南宋境內許多商業城市都呈現一片繁華的景象,都城臨安為當時國內最繁榮的城市,世界上的國際性大都市,商業十分發達。在臨安城內大小鋪席交錯,沒有一戶是空的;大街上買賣晝夜不絕,杭州夜市五更結束後一會兒早市商販就出來開門營業了。

宋代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極大刺激了社會經濟各個領域對貨幣的需求。為了滿足社會對貨幣的需求,宋代歷代統治者皆大量的鑄行錢幣,這也就為後來的銅錢的流失做了鋪墊。

商業的繁榮,極大地刺激了社會對貨幣的需求。

為滿足社會對貨幣的需求,緩和日益加劇的錢荒,宋朝歷代統治者皆大量地鑄行錢幣,北宋初年至天聖年間,銅錢的年鑄造額約100萬貫左右。至熙寧末年,增至373萬貫,元豐年間更達506萬貫。

南宋時期,銅錢的鑄造量雖然大量減少,但也大都超過了10萬貫。如紹興二年至紹興三年,銅錢的年鑄造額約13萬貫,紹興二十六年年鑄造額有22萬貫。紹興二十七和三十一年銅錢的年鑄造額均為15萬貫。

大量錢幣的鑄造,一方面暫時滿足了國內市場對貨幣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國內的錢荒,另一方面也為銅錢流向境外提供了前提條件。

除此之外宋境外的少數民族地區政權和國家商品經濟也己有發展,這就導致了他們急需大量的優質貨幣,而由於制度與工藝的匱乏,他們不得不放棄本國貨幣在境內的主要流通地位,反而選擇宋幣作為流通貨幣。

以較為發達的遼為例,遼在早期幾乎無商品經濟,仍處於“物物交換”階段,交換媒介是實物,建國年後不久,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很快地進入了使用貨幣階段。貨幣經濟發展之後,自己也開始鑄錢。但由於銅產量的嚴重不足,年額有限,有時不過500貫,很難滿足商品流通的需要。

宋朝銅錢:“南客以一絡過淮,則為數絡之用”,由此外流現象嚴重

為此遼朝政府還曾鑄造鐵錢使用,在幷州邊界換宋銅錢。而且,錢的質量也不夠好,如遼道宗時的清寧通寶:

“徑九分,重三株”

很難同宋錢相比。為了解決通貨的不足,遼朝通過貿易等途徑,大量的吸引宋錢入境。

朝貢貿易間接推動了銅錢的外流

朝貢貿易,是古代中原政權和四周藩屬政權之間維繫主從關係的一種外交活動。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把少數民族地區和其它國家的來品稱為貢,回報的易品改為賜,通過朝貢和回賜的形式而進行的貿易,稱為貢賜貿易。

由宋一代,政府對來朝貢的列蕃:

“莫不厚禮相贈”

甚至以高出貢品幾十倍的代價作為賞賜。

銅錢是很受歡迎的回賜商品,時常有回贈數萬絡銅錢給供使的事情發生。

但是由於回贈所消耗的費用份額十分龐大,北宋末年宋朝在回贈朝貢國時,選擇了估值回贈,而且回贈之物需要通過市舶司納稅回國。

宋朝銅錢:“南客以一絡過淮,則為數絡之用”,由此外流現象嚴重

南宋偏安江南,朝不保夕,因此一再削減回贈銅錢、拒收貢物、限制貢使進京乃至不回禮給朝貢國。朝貢貿易處於宋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由於宋政府的嚴格限制,宋朝貨幣銅錢由此通過這一渠道外流的數量並不多,但總體而言還是有所流失。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書上都提及兩宋年間的歲幣負擔是宋滅亡的主要原因。以澶淵之盟中宋所規定的歲幣:每年交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來說,這不及宋太宗兩次所花費軍資的百分之一,所以就歲幣而言並沒有成為兩宋的經濟負擔。

結語

大量銅錢的外流,不論是對宋朝和其他國家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對其他國家而言,他們可以學習先進的制幣技術和貨幣管控支付;於宋朝而言,大量的本國貨幣成為其他國家官方的流通貨幣,這簡介地提升了宋在國際上的地位。但其中也要不少負面影響,如其他國家的貨幣經濟權利掌控在宋的手中是極其不利的,而宋大量貨幣的流失也為本國屢次錢荒埋下了伏筆。

參考文獻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宋史》

《遼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