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涇縣孤峰油布傘: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

宣城涇縣孤峰油布傘: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

撐著油紙傘,

獨自彷徨在悠長、

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

戴望舒筆下的《雨巷》,

讓人想起那煙雨迷濛的江南水鄉,

那帶著淡淡愁思的丁香姑娘,

以及那把為她遮去微微落雨的油紙傘

宣城涇縣孤峰油布傘: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

傘在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相傳由魯班之妻雲氏發明。春秋末年,工匠的祖師爺魯班常在野外作業,妻子云氏想為他做一種能遮雨的東西,於是“劈竹為條,蒙以獸皮,收攏如棍,張開如蓋”,做出了初期的傘。北宋畫家張擇端那著名的風俗畫長卷《清明上河圖》中,就已經有了油布傘的蹤影。

宣城涇縣孤峰油布傘: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

“章渡的乾子,孤峰的傘,黃田的姑娘不用揀”。涇縣雨傘生產歷史悠久,早在宋元時期就有制傘的記載,發展至明清時已形成一定規模,與宣紙、宣筆、茶葉並稱“

涇縣四大名優特產”。

涇縣制傘業的歷史悠久,

向上可以追溯到宋元時期

清代涇縣名士葉居仁專門為本縣雨傘

寫過一首《清川竹枝詞》,

對家鄉製作雨傘進行了生動地描繪:

“糊邊削骨墨油濃,纖手爭穿五色絨。

製得去葩千百柄,連檣裝賣趁江風。”

《清川竹枝詞》詳細記錄了

制傘的工藝程序:

糊傘邊、削傘骨、用漆厚厚地塗抹、

再用五彩絲線繞傘邊加固加牢。

千百柄雨傘經過女人的纖手加工完成後,

裝箱上船趁風運出。

清嘉慶《涇縣誌•卷五•物產》“貨之屬”

有專門的“傘紙”、“雨傘”記載。

宣城涇縣孤峰油布傘: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

近現代以來,涇縣制傘業幾起幾落

據民國時期涇縣稅務局《城區所屬商店營業稅冊》記載:民國三十年,縣內有傘店8家。縣內生產紙質雨傘以孤峰、榔橋、烏溪、茂林等地雨傘質地最優。

解放前最盛時期,全縣雨傘店有50—60家,縣城、榔橋、孤峰、烏溪、茂林分佈最多,年產雨傘4—6萬把,行銷沿江各大重要商埠集鎮。

宣城涇縣孤峰油布傘: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

位於涇縣城北十五公里的昌橋鄉孤峰村以盛產毛竹聞名,歷史上曾有“金孤峰銀蔡村”之說。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給孤峰油布傘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造就了孤峰油布傘的成長髮展。

孤峰是涇縣制傘的重要產地之一。故而清代詩人王德欽盛讚孤峰造傘業,自然不是空隙來風:“孤坑名傘最宜春,風雨連旬不惱人,怪底年來晴日久,莫教生意逐流塵。”

宣城涇縣孤峰油布傘: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

孤峰油布傘歷史悠久,

孤峰當地尤以鄭家制傘最為出名,

其祖祖輩輩都以制傘為生。

鄭氏制傘已知就有十餘代人,早在清乾隆時期鄭氏就已開始從事制傘業。鼎盛時期,孤峰從事制傘人員達千人以上,雖受當時交通的影響,產品還是行銷到南陵、蕪湖、繁昌、旌德、宣城等地,遠的銷往南京、常州。

新中國成立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孤峰油布傘在全省輕工業大賽中多次獲獎。

宣城涇縣孤峰油布傘: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

宣城涇縣孤峰油布傘: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

孤峰油布傘選料要求非常高,

純手工製作十分複雜,

操作要領全憑多年的實踐經驗,

一把油布傘從材料到成品

一般需一週左右時間。

其中,熬油是油布傘生產中的核心技術,

它的好壞關係整把傘的成敗,油熬嫩了,傘曬不幹;油熬老了,容易糊鍋報廢。熬熟時的溫度大約在240度左右,所以在熬製時工人師傅十分小心。在油傘時,則要求工人摻色要攪均;油頭坯時,要把傘布油透,不能有遺漏;復油時要均勻,傘面才有光澤。

工藝傘還講究繞線和穿花的工藝,穿花根據傘型有多種花樣,要求花線顏色和花型不能錯亂,工藝非常複雜。為了掌握“滿堂花”的製作工藝,幾經周折,廠長鄭國民瞭解到四川瀘州還保留著“滿堂花”的穿花技藝。他便立即前往四川瀘州“拜師學藝”,經過數月的虛心請教,鄭國民終於將“滿堂花”學會了。

由於是手工製作,製作技藝長期以來全靠老師傅的口傳心授,師徒傳承,世代相傳,工匠全憑悟性和長期的實踐積累才能掌握。

油布傘雖沒有西湖絹紙傘的浪漫,也沒有現代雨傘的輕盈,但堅固、廉價、實用,凝結著皖南手工藝人獨有的技藝。

宣城涇縣孤峰油布傘: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

歲月更迭,近代以來,

由於經久耐用的摺疊傘和鋼架傘的衝擊,

傳統制作的油布傘傘業生存困難,

這項傳統技藝瀕臨失傳,

物美價廉的油布傘,

正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

如今在涇縣,

只有昌橋鄉孤峰村國民油布傘廠

一家碩果僅存。

而目前,油紙傘已經列入了

第四批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宣城涇縣孤峰油布傘: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

“細雨霏霏戀意柔,青山綠水路通幽。

相依傘下鬢私語,半為遮雨半遮羞。”

現如今,

當人們撐開這流傳千百年的油布傘,

也不禁流露出一股懷古幽思之情,

一片詩情畫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