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爭哥與波叔—表演是一門高超的技術還是情感?

2018年9月8日,《我就是演員》(原演員的誕生)播出。這一期的導師個人非常喜歡,新增了山爭哥和波叔。期間任素汐與左青對於1942片段的表演,堪稱全場最佳,令人震撼。而且,對於導師來講也是頗具執導難度。也正是因為二位演的太好了,以至於導師們開始探討表演到底是什麼?是一門技術還是一種情感?

山爭哥與波叔—表演是一門高超的技術還是情感?

拋開節目本身有可能在節目中製造的一些噱頭的可能,這個探討我覺得頗具意義。波叔認為表演是一種情感,而山爭哥認為表演更多是一種高超的技術。其實,這兩個觀點的爭論源於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主義與布萊希特主義在表演藝術上面觀點的差異。大多數可能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主義的影響比較深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只是系統而科學地闡述了表演藝術的規律。斯氏體系的精華在於體現出人的“天性”:要求演員不是好像存在於舞臺上,而是真正存在於舞臺上,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演員應當永遠是舞臺上活生生的人,要遵守生活的邏輯和有機性的規律,在規定情景中真誠的去感覺,去想,去動作。簡單的來講,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主義著重點在於深度體驗,然後合情合理的表現。

山爭哥與波叔—表演是一門高超的技術還是情感?

布萊希特建立的新型戲劇——史詩戲劇,核心主張是:“陌生化效果”和“間離方法”。在演員,角色,觀眾三者辨證關係上主張:演員高於角色,駕馭角色,表現劇中人物而不是演員融化於角色之中,隨時進入角色,隨時跳出角色,面對觀眾,若即若離,自由馳騁。演員與角色保持距離,形成“雙重形象”即演員即是演員本人,又是劇中人物,是演員利用高超演技表現劇中人物。

山爭哥與波叔—表演是一門高超的技術還是情感?

這兩個觀點均是世界戲劇三大表演體系的一部分,所以,無關對錯,只是不同的見解或者學院派之爭。

但是,期間,吳秀波拿場上孩子舉例,個人覺得略有不妥。波叔問現場觀眾,是否認為小孩子小孩子表演的很好,觀眾也是熱烈回應。當然小孩子肯定談不上擁有高超的技術。所以,一時之間,似乎也找不到波叔這個邏輯有什麼問題。然而,過後細想,如果表演真的是一門情感的話,為什麼國內的好演員需要去經歷不間斷的學習,體會才能夠有機會成為一名合格的演員呢?那麼是不是我們的表演院校只需要去教如何表達情感就可以做一名好的演員呢?這兩個小孩子在他們這個年紀已經做得非常好了,所以,觀眾去判斷的眼光一定是與去看待一個真正成熟的演員是有差異的。波叔也是利用這一點,去論證了自己的觀點。個人覺得,情感與高超的技術在表演裡更像是中國個人對於學習和思考的辨證觀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各位看官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