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蘇聯進行了超出國力範圍承受的不切合實際的援助,投入力度之大、範圍之廣可以說超過了同時期的美國。在獲取一定戰略主動權的同時,也成為國家沉重負擔,多數資金都有去無回,蘇聯外援的經驗和教訓應該是蘇聯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敬請閱讀。
一、蘇聯援助到底花了多少錢
二戰結束後至斯大林逝世,蘇聯即開始對社會主義陣營12個國家大力開展援助。隨著蘇聯國力的增強以及戰略野心的不斷膨脹,赫魯曉夫時代,開始向“非資本主義道路”的第三世界提供援助,到1964年赫魯曉夫下臺時,受援國已經增加到27個。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進一步加強全球戰略攻勢,在第三世界廣泛培養親蘇勢力,到1981年蘇聯援助國數量達到64個,幾乎涵蓋了所有的重要的第三世界國家。
那麼,為了支撐這麼大的援助規模,蘇聯花了多少錢呢?這個數據是當時都是保密的,政府雖然也正式公佈一些數據數據,但都是被嚴重壓縮的,比如根據1973年蘇聯政府統計公報,1967年至1972年的對外經濟援助每年在1.94億美元至8.65億美元不等,這僅僅是實際數據的十分之一左右。直到蘇聯解體之前,面臨民眾“公開化”的壓力才,蘇聯政府第一次全面公佈了對外援助情況:截止到1989年,蘇聯共向12個社會主義國家和49個第三世界國家提供了858億盧布貸款,按照美元匯率約1490億美元,這個規模大致相當於蘇聯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總量的8%左右,遠遠超過美、英、法等國對外援助與國力的對比。
另外,近年巴黎俱樂部公佈的一些資料也有助於我們瞭解蘇聯的真實援助規模。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全部債權,到90年代末至2010年前後,俄羅斯單獨或通過巴黎俱樂部與受援助國達成了債務協議,這些債務國情欠債數量分別是:古巴320億美元、朝鮮110.96億美元、伊拉克120億美元、蒙古112億美元、阿富汗105億美元、敘利亞98億美元、越南94億美元、利比亞46億美元、阿爾及利亞47億美元、埃塞俄比亞48億美元、也門53億美元、莫桑比克20億美元、巴基斯坦50億美元,南斯拉夫43億美元、坦桑尼亞20億美元以及贊比亞10億美元。(巴黎俱樂部網站)雖然這些債務數額裡面包含蘇聯解體後的利率(約2.5%),然而扣除利息,基數也是很龐大的。另外,這僅僅是部分國家的債務情況,絕大多數東歐和拉美國家都沒有算進去。
由於援助規模很大,以至於蘇援在很多國家的經濟中佔有很大的比重,甚至成為一些國家賴以生存的生命線。據統計,蘇聯的援助項目和貸款佔據了印度工業產值的17%,敘利亞經濟總投資的15.3%,阿富汗工業投資的30%以上,伊拉克、阿爾及利亞、埃及等國家60%以上的工程是蘇聯承包援建的。蘇聯解體後,像朝鮮、越南、古巴等這些長期依賴蘇聯援助的國家,經濟立即陷入巨大困境。六七十年代這些國家都是耀眼的“社會主義明燈”,人民生活普遍比周邊發展中國家好,其實這都是蘇聯人民了緊褲腰帶,大力輸血的結果。
有人或以為蘇聯是高積累、低消費的經濟模式,即使是維持這麼大的援助,也肯定不“差錢”,其實不然。蘇聯到70年代中後期經濟情況就惡化,開始向西方發達國家借債,蘇聯解體的時候,已經欠下西方660億美元的債務,以至於成為90年代俄羅斯的沉重負擔,到普京時代才還清。然而一邊借外債,一邊又大舉援助他國,維持“強國形象”,這實在是匪夷所思的“打腫臉充胖子”。
二、高風險低迴報的援助
那麼,蘇聯鉅額援助是否取得了鉅額回報?是不是美國等西方國家沒有能力援助和開發這些亞非拉國家,只有蘇聯獨具慧眼,抓住了第三世界的市場和機遇?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蘇聯援助的都是最窮國,根本沒有償還債務的能力。蘇聯援助外交初期,受援國償債情況就不樂觀,1955至1968年,按照計劃應該償還32.67億美元,實際僅償還9.09億美元( Donaldsor,P25)。進入八十年代,蘇聯的援助進入還款高峰期,按計劃每年能受援國需要償還40億盧布左右,但是到賬率不足20%。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雖然繼承了對這些國家的債權,但是絕大多數國家隨著沒有了蘇聯支持,經濟財政急劇惡化,更失去償債能力,最終絕大多數債務都被免除。分別是:古巴288億美元(減免比例90%,下同)、朝鮮約101億美元(90%)、伊拉克120億美元(100%)、利比亞46億美元(100%)、阿爾及利亞47億美元(100%)、阿富汗105億美元(94.5%)、蒙古112億美元(98%)、埃塞俄比亞48億美元(97%),越南94億美元(86%),敘利亞98億美元(73%),也門53億美元(80%)、莫桑比克20億美元(80%)。另外,減免比例不詳的還有巴基斯坦50億美元,南斯拉夫43億美元,坦桑尼亞20億美元,贊比亞10億美元。
因此,可以說,蘇聯對多數國家的投資和援助最後基本都是“打了水漂”,而這些錢都是蘇聯極力壓低國內勞動人民的回報,降低人民生活水平擠出來的“真金白銀”,最後被糟踐於其他國家,不能不說是蘇聯人民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