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鄉村,被“榮譽”謀殺的幸福

《伊斯坦布爾的幸福》作者,李凡納利,土耳其當代著名作家、作曲家,積極投身於土耳其政治運動,是土耳其反暴力運動發起人,2002年他出任土耳其議會議會,在他的任期裡,出版了這本小說。一經出版,即成為土耳其的暢銷小說,先後在世界多個國家出版發行。

2009年,作者本人因此獲得了土耳其文學最高聲譽的OrhanKemal文學獎。這本書是我們瞭解土耳其社會,從城市到鄉村,從傳統社會到現代文明,為數不多的佳作,自此,土耳其在我們面前打開了一個全景的畫面。

《伊斯坦布爾的幸福》|土耳其鄉村,被“榮譽”謀殺的幸福

一、故事起源於一場“榮譽謀殺”,通過少女的經歷、退役軍人的反省和教授的人生洞察三條線索展開敘述。

生活在土耳其東部鄉村裡的少女瑪麗,被自己的伯父強暴,卻被認為是她勾引伯父所引起,伯父的教長之位沒有受到任何質疑,反而是受害人瑪麗被當作了家族蒙羞的始作俑者。放在她面前的只有兩條路,或者自殺,或者被殺。

自土耳其政府軍隊伍退役後的堂哥西瑪爾接受了殺死堂妹,這一被傳統土耳其家族認為是一場“榮譽謀殺”的任務,帶她去往伊斯坦布爾,預備在路上選擇一個合適時機結束她的生命。

這兩個鄉下人坐著火車,從矇昧的村莊走近了伊斯坦布爾。他們目瞪口呆的看著眼前的一切,從目睹城市的建築、人們的衣著服裝,到傾聽人們的言談舉止,傾聽別人對社會、對自己家鄉的評判,兩個人的思想在新與舊、傳統與潮流之間過渡。

中年教授伊凡事業有成、家庭美滿,卻時時忍受著精神上的極度空虛與孤獨。當他遇到這對奇怪的兄妹之時,他驚異的發現雖然自己的生活是有一些問題,可眼前這個女孩的遭遇更是讓人感受到了震驚,他對傳統的一些看法,影響著西瑪爾、瑪麗兩個人。

西瑪爾從一個只知道聽從命令殺戮卻不知道為何要殺戮的舊戰士,到對自己一直所信奉精神支柱父親坍塌後變得無所適從,歷經幾個階段,終於明白堂妹瑪麗的無辜,未泯的良心讓他恐懼,徹夜失眠,他最後選擇了放棄謀殺。

而少女瑪麗,更是在伊凡的熱情幫助引導之下,從一個完全矇昧的鄉村少女脫胎換骨變成了,一個擁有追逐自由嚮往獨立思想的開放型現在女性,雖然骨子裡依然希望“真主是愛我的”,但她已經懂得了抗爭,懂得了自己應該去積極擺脫宗教的束縛。

《伊斯坦布爾的幸福》|土耳其鄉村,被“榮譽”謀殺的幸福

二、“榮譽謀殺”是什麼? 少女瑪麗犯下什麼樣子的錯誤,從而成為“榮譽謀殺”的對象?

所謂“榮譽謀殺”,就是指傳統土耳其家族裡,男性成員以捍衛家庭榮譽為理由,殺害他們認為,與男子發生不不正當關係的女性家庭成員。在這本書裡,十五歲的少女瑪麗去給自己的伯父送飯時,被伯父強暴,可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瑪麗的伯父絲毫不認為在這個事情當中,自己做錯了什麼。他堂而皇之的指責侄女瑪麗,不應該在他思想有所意動的時候出現,他認為是瑪麗的勾引導致自己的行為。當他提出要將瑪麗處於“榮譽謀殺”的時候,家族裡竟沒有任何一個人提出反對意見。

瑪麗的母親已經去世,瑪麗的父親、繼母和姨母雖然對她略有心痛,但也認為這是瑪麗的錯誤。因為在瑪麗之前,家族已經這樣處理過幾個女孩子了。就這樣,瑪麗的罪名成立了,受害者成為了罪犯,而犯罪者依然堂而皇之的“為人所尊敬”。

這種有悖常理的認知,在土耳其社會是一件非常常見的事情。每年在土耳其大概有200例榮譽謀殺案的發生,是土耳其政府痛心疾首卻有無可奈何的一個真實存在。在土耳其東部的一些鄉村傳統社會里,依然一夫多妻制存在,女性的地位極其低下,沒有話語權,沒有經濟權。同時,宗族家庭裡,婦女的地位悲慘,動輒為宗教禮法處置懲罰。

就像書中所說一樣,他們集群而居,以宗族榮譽為最高榮耀。族長認為那些人影響了家族榮譽,就可以肆意進行處置。而那些被殺害的人,實際上都是他們的親人,但對此,所有人都麻木不仁,偽善的伯父要侄女自殺,其他心知肚明的成員還為她上路“祝福”。

這和中國舊社會封建禮教之下,“吃人”的家族禮法如出一轍。然而,這竟然發生在21世紀的今天,不由得讀到此的所有人倒吸一口冷氣。

《伊斯坦布爾的幸福》|土耳其鄉村,被“榮譽”謀殺的幸福

三、宗族家長制構建了土耳其穩定的鄉村社會結構,卻給其中的人民以悲慘的生活。

通過退役軍人西瑪爾之口,我們可以看到土耳其鄉村依然是一個以宗族為基礎的社會。他們的男性青年聽從宗族家長的教育、安排,以家長為方向、精神依靠、生活指南。無論從政治立場上、宗教矛盾上、種族衝突上,他們都緊緊追隨一個小集團的利益得失,動輒使用武力解決問題。

庫爾德工人黨游擊隊跟政府軍大打出手,而激戰的雙方,他們甚至都是兒時的夥伴。分別效命於對立的雙方,曾經的夥伴兒在山溝裡廝殺,直到一人死去;對居民實現三光政策或野蠻拆遷,年輕的士兵們習以為常了;特務對絕食大學生,對爭取社會進步的青年們蔑視,怒吼著“他們不懂什麼是‘家庭’……他們都是庫爾德反叛者!這塊土地屬於土耳其人。誰把自己叫做庫爾德人、阿拉維派教徒或者左派,就趁早見鬼去!”“

對立無處不在,謀殺無處不在。鄉村的女人們毫無地位可言,而男人們大多沉默,讓偽善者大行其道,都市的官員只想著怎麼編故事、立項目瓜分國庫,農民工只能匍匐在都市的邊緣,像豬狗一樣生活……其實從這裡,作者揭示了一個極為深刻的事實,無論古老文明還是現代伊斯坦布爾的“幸福”,都是建立在某種“榮譽謀殺”基礎上的。與其說榮譽給予了幸福感,不如說榮譽謀殺了幸福。

小說的最後,借用了教授伊凡的與這個社會斷交、迴歸自然的結局,表達了作者的憤怒與無奈,借用我們中國人的話,這樣的社會“怒其不爭,哀其不幸”,然而所有人還是無能為力,只有順勢而為,向著為數不多的一點點亮光,一點一點地前行。

讀完這本書,心情沉重。我們並不瞭解土耳其,一本書也不足以讓我們深刻真實的瞭解土耳其。從這裡,我們只是看到了土耳其社會一些人眼中所理解的社會本來的樣子。如何評判,如何改變,是土耳其人自己的事情……

《伊斯坦布爾的幸福》|土耳其鄉村,被“榮譽”謀殺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