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 | 小雜糧成為中國人的“健康糧倉”

忻州 | 小雜糧成為中國人的“健康糧倉”

圖為在山西省忻州市雜糧產業發展中心展示的各類小雜糧。(新華社記者 呂夢琦攝)

新華社太原5月5日電(記者武敵、呂夢琦)在中國北方城市山西省太原市的一家沃爾瑪超市裡,46歲的趙瑞芳從貨架上取下兩包燕麥片放進購物車。這位中年女性在當地一家培訓機構上班,現在還沒有復工。

“吃雜糧能預防和緩解很多疾病,是一種更健康的飲食習慣。”趙瑞芳說。

新冠肺炎疫情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認識到日常健康保健的重要性,其中,健康飲食備受關注。人們逐漸改善的飲食習慣,悄然對雜糧企業的市場研判產生了影響。

山西煒嵐工貿有限公司正在加緊收購農民手中的紅芸豆。工人將一袋袋紅芸豆搬上叉車,然後運到車間重新分選,並在食品用X光機的幫助下清除異物。

“這次疫情將影響人們的飲食習慣,小雜糧消費會快速增長。”山西煒嵐工貿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鋰具有20年雜糧出口經驗,他堅信疫情防控將推動小雜糧成為中國人的“健康糧倉”。

忻州 | 小雜糧成為中國人的“健康糧倉”

圖為山西煒嵐工貿有限公司工人正在將收購回來的紅芸豆入庫分選。(新華社記者呂夢琦攝)

劉鋰說,今年紅芸豆的收購價已經從每噸9000多元上漲到了每噸1.5萬元,穀子、燕麥、蕎麥、綠豆等其他小雜糧價格也在上漲。

山西省忻州市神池縣福滿圓食品有限公司一位負責人表示,3年前他收購燕麥原糧的價格為每斤1.2元,這幾天已經漲到每斤3.4元,公司小雜糧銷量從300多噸增加到800多噸。

價格上漲讓部分小雜糧品類的種植面積開始擴大。去年,神池縣東湖鄉鐵爐窪村村民梁世興種了17畝穀子,收入3萬多元,今年他計劃將種植面積擴大到20畝。

“這幾年穀子價格一直在上漲,比種別的莊稼收益都要好。”他說,當地政府已經將小雜糧作為農民的脫貧產業納入財政補貼範圍。

燕麥、穀子、綠豆等小雜糧品類在中國已有上千年種植歷史,但過去因為口感不好,在很長時間內吃小雜糧被認為是貧窮的表現。如今,中國早已告別缺糧少肉時代。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0733元,人們已經不再簡單地追求“吃得飽”,而是更重視“吃得健康”。中國人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直接推高了小雜糧的消費量。

這讓小雜糧受到中高收入群體的青睞,開始成為一種高檔飲食。在太原市的一些飯店裡,一種用燕麥粉做成的蜂窩狀食物普遍賣到一份30元人民幣以上,價格遠高於小麥粉做成的麵食。

2016年發佈的最新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每天應攝入全穀物和雜豆類食品50-150克。中國營養學會名譽理事長葛可佑表示,小雜糧中富含多種保健成分和膳食纖維,適量攝入能促進消化功能,減少多種慢性病發生。

正因為如此,中國一些雜糧主產區開始全面規劃小雜糧產業,並推動小雜糧出口。山西忻州市五寨縣已經發展了6萬畝甜糯玉米,產品遠銷美國、韓國等地。不久前,日本米川商事株式會社向五寨縣康宇實業有限公司訂購了560箱真空包裝甜糯玉米,即將發貨。

“海關人員已經進行了兩次檢驗,我們的產品均符合國際標準。”公司有關負責人田忠義說。

一個佔地面積73.3公頃、集產學研為一體的小雜糧產業融合園區正在忻州市建設。忻州市被譽為“中國小雜糧之都”,2018年全市小雜糧種植面積達到23.3萬公頃,總產量6億多公斤。未來,這裡將陸續建成國家級雜糧市場、質檢中心、新品種新技術實驗基地、通關服務中心和康養體驗中心等眾多板塊。

山西省人民政府4月公佈了山西(忻州)雜糧出口平臺建設規劃,到2025年建成以忻州市為核心的6大小雜糧出口基地,經過認證的小雜糧種植面積達到1000萬畝以上,培育100家以上小雜糧出口企業。

解決小雜糧易食和可口問題將是未來的產業發展方向。“小雜糧具有康養功能,消費市場還遠遠沒有釋放出來,有信心未來會擺到更多人的餐桌上。”忻州市副市長裴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