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家世探祕

滇池是紅土高原的一顆璀璨明珠。滇池南岸的晉寧,歷史悠久,人傑地靈,這裡不僅有輝煌燦爛的古滇文明,而且還是偉大航海家鄭和的故鄉。

600多年過去了,鄭和未因歲月的流逝而被世人淡忘,他的威名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以致在世界多元化多極化和民族矛盾地方衝突不斷升級的今天,成為世人祈盼的和平旗幟和耀眼的精神光團。很多國家和地區,特別是鄭和當年下西洋到過的東南亞一帶,人們把他當神靈一樣供奉和崇拜。

然而,明史《鄭和傳》中,關於鄭和的家世僅“鄭和,雲南人”五字,語焉不詳,諾大個雲南,一百多個郡縣,鄭和到底是何方人氏,我們不得而知。有關鄭和下西洋的《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西洋朝貢典錄》《殊域周咨錄》《明史·外國傳》等書籍,只記錄了鄭和出洋的功事、出洋人員、船隊規模及諸國情況,鄭和家世我們仍一無所知。

作為七下西洋的航海先驅,鄭和身世、家族家譜值得人們去探尋、去研究、去追憶。所幸,近年來,鄭和研究在世界範圍內已然一路走熱,風生水起。而鄭和故里——晉寧,更是不餘遺力的潛心研究,科學考證。上世紀《馬哈只墓碑》《鄭和家譜》和《南京鄭氏家譜首序》的相繼發現與現代研究,揭開了鄭和家世之謎。1894年,昆陽學者蘇曉荃在昆陽月山西坡發現鄭和祭父碑,後來把此事告訴了清末最後一名經濟特科狀元袁嘉穀先生。袁嘉穀先生於1912年親自前往昆陽考察,果真在昆陽寶山鄉和代村旁月山上發現馬哈只墓,墓有碑文《故馬公墓誌銘》,碑額呈圓拱形,上書小篆“故馬公墓誌銘”六字。龜趺碑座,石碑正文四周,陰刻著纏枝蒂蓮花紋。正文楷書十四行,共284字,有的地方字跡殘損。

鄭和家世探秘

故馬公墓誌銘

公字哈只,姓馬氏,世為雲南昆陽州人。祖拜顏,妣馬氏。父哈只,母溫氏。公生而魁岸奇偉,風裁凜凜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過,輒面斥無隱。性尤好善,遇貧困及鰥寡無依者,恆保護賙給,未嘗有倦容。以故鄉黨靡不稱公為長者。娶溫氏,有婦德。子男二人,長文銘,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官監太監。公勤明敏,謙恭謹密,不避勞勩,縉紳鹹稱譽焉。嗚呼!觀其子而公之積累於平日,與義方之訓可見矣。

公生於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於洪武壬戌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歲。長子文銘奉柩安厝於寶山鄉和代村之原,禮也。

鄭和家世探秘

銘曰:身處乎邊陲而服禮義之習,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澤之施。宜其餘慶深長,而有子光顯於當時也。

時永樂三年端陽日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兼左春坊大學士李至剛撰。

《故馬公墓誌銘》開首便道:“公字哈只,姓馬氏,世為雲南昆陽州人。”這說明鄭和信奉伊斯蘭教,祖籍雲南昆陽州。其父和祖父都是極有威望和地位的伊斯蘭教徒,哈只,是阿拉伯語音譯,為巡禮人或朝聖者之意。鄭和的祖父和父親均被尊為“哈只”,說明他們都到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朝覲過。

碑文為禮部尚書李至剛所撰。李至剛和解縉是明代大才子,他是左春坊大學士,解縉是右春坊大學士,與鄭和同屬朱棣臣子,是好朋友。因李至剛文采卓然,鄭和在下西洋之前便託李至剛為其父撰寫墓誌銘,並寄回老家篆刻立碑,永樂九年十一月,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回國後,專程返故鄉祭掃馬哈只墓,在《故馬公墓誌銘》的碑背面,記載了此事:“馬氏第二子太監鄭和奉命於永樂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於祖家墳塋祭掃追薦至閏十二月吉日回還記耳”

《故馬公墓誌銘》的發現,補充了文獻史料記載的諸多不足。此碑是鄭和研究中價值極高的實物資料。

關於鄭和與賽典赤的血緣關係,還得從《馬哈只墓誌銘》說起,墓誌銘中提到“祖拜顏”,拜顏是何許人呢?據元史《賽典赤·贍思丁傳》記載: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回回人,別庵伯爾之裔。賽典赤是波斯語,中文“榮耀的貴族”的意思,是對穆罕默德後裔的尊稱,贍思丁波斯語指“宗教的太陽”,烏馬兒才是他的本名,波斯語長壽之意。他出生於中亞伊斯蘭文化名城不花剌(今布哈拉),在13世紀初,成吉思汗西征攻佔了不花剌城,賽典赤的父親是不花剌城的一個部落首領,為免屠城之災,遂率騎兵一千多人,帶著“文豹”“白鶻”之類的珍禽異獸前來歸附成吉思汗。當時,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只是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但他聰明英武,機靈過人,很快獲得了成吉思汗的信任和厚愛,隨後便擔任了成吉思汗的帳前侍衛,隨軍征伐,最後來到了中國。曾任燕京路總管,中書平章政事等要職,元朝設立雲南行省後,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世祖特選賽典赤為雲南行省平章政事。賽典赤治滇六年,和平仁愛,邊疆穩定,各族人民和諧共融;生產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裕安康。賽典赤死後,被追封為“咸陽王”,葬於昆明郊外五里多,後遷至松華壩。忽必烈為表彰賽典赤的功績,特任命他的長子納速剌丁繼任雲南平章政事,納速剌丁的兒子拜顏,任中書平章政事。此碑稱拜顏是馬哈只的祖父,可知鄭和是賽典赤的六世孫。

至此,掩蓋五百餘年的鄭和身世之謎終於昭然天下:鄭和,回族,信奉伊斯蘭教,雲南昆陽人,賽典赤·贍思丁六世孫。

鄭和家世探秘

《鄭和家譜》是繼《馬哈只墓誌銘》後的珍貴史料。1936年,雲南玉溪的辛亥革命遺老李鴻祥將軍,倡修本籍玉溪縣誌,廣泛徵集玉溪地區各種歷史人物資料,有家鄉人從居住在玉溪的鄭和後裔家裡抄錄得《鄭和家譜》,家譜記載了鄭和世系、鄭和出使西洋、出洋官兵、下洋船舶、所到國家的情況,其中有永樂、宣德兩帝給鄭和的敕書,為其它史書所未載。《鄭和家譜》是繼馬哈只墓碑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李士厚先生是一位有遠見卓識的史學家,在他眼中,鄭和是一個偉大的航海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如果鄭和家譜只供一家人收藏,就失去它的價值和意義了,不如寫一本詳實的鄭和傳記公諸於世,後寫成《鄭和家譜考釋》一書。為了便於閱覽,李士厚先生在家譜天頭加上眉批,分出段落,再在譜後分段加上校注。

《玉溪鄭和家譜》是一件來之不易的珍品,是揭開鄭和身世之謎的一份彌足珍貴的史料。《鄭和家譜》載:“至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公三寶太監,公以兄文銘之子立嫡,名賜。”原來鄭和的哥哥馬文銘將其子過繼給鄭和,鄭和後裔才代代相傳。目前,鄭和後裔主要有玉溪、晉寧、南京、泰國幾支。

鄭和家世探秘

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而云南大山深處能孕育出一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同樣是個奇蹟。

晉寧厚重的歷史文化,獨特的地理條件和社會環境,與鄭和特殊的家世背景和良好的個人素質,是鄭和成為一位偉大的航海家的主要原因。 滇池邊上的昆陽古鎮,處雲南最富饒的滇中地帶,土地平曠,水域寬廣,氣候溫和,有漁田之饒,更有舟楫之利。自莊蹻入滇後一千多年間,晉寧是雲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益州郡和古滇國都邑所在地。

滇池,當地人稱昆陽海,歷史上滇池航運十分發達,元朝文人王升在其《滇池賦》中寫到:“千艘蟻聚於雲津,萬舶蜂屯於城垠,致川陸之百物,富昆明之眾民。”足見當時昆明城東南碼頭的繁盛景象;明代晉寧文人唐堯官在《晉寧州風土記》中提到:“郡(晉寧州)去會城(昆明)僅百里,商賈陸行者少,暮掛帆而朝達雲津,可省負擔之勞”;《創建重建大觀樓碑記》描述了“迤西州縣沿海一帶官商客旅楫楫而來,帆帆而去,薈萃於篆塘”的繁忙景象;《昆陽縣誌》還具體提到“前清嘉道間有宏順、榮順、萬泰、義泰四號船幫往來省縣”等。在滇池各重要港口碼頭,官府還設有河泊所、魚課司等管理船務和漁業的機構,現在滇池周邊還有好幾個叫河泊所和官渡的村落,可見昔日滇池航業之繁盛。當時滇池岸邊有兩個最重要的港口碼頭:一個是滇池的北岸昆明港,主要以篆塘和雲津碼頭為主。另一個是滇池南端的昆陽港,它們是滇池上最大的人、貨集散地,是滇池水上交通大動脈上,是滇南地區與省城昆明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滇池航運的興旺發達促進了當地造船業的發展,在滇池行駛的各種船,種類繁多,功能齊全,主要有蝦船、漁船、砂船、篷船、單綵船、雙綵船、梭標船等十餘種。

鄭和家世探秘

鄭和出生和成長在這樣的環境裡,耳濡目染,使他與水和船結下了不解之緣。同時,鄭和榮耀的家族史和優越的家庭環境以及鄭和自身的天賦和卓越的才華,為他日後的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身為賽典赤的六世孫,他無比自豪,祖父和父親均到聖城朝覲,他希望有一天能去天方朝覲,成為受人尊敬的“哈只”。鄭和又接受了中華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教育和薰陶,加之鄭和從小就有遠大抱負,勤奮好學,奮發圖強,終於成為 “才負經緯文通孔孟”的曠世奇才。這一切,使他成為掛帥遠航的最佳人選。

晉寧,是鄭和成為偉大航海家的搖籃!

滇池,是鄭和走向世界的第一個起錨地!

(供稿:楊爾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