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榜樣」畢臘英:30年資助貧困生上千人

畢臘英是高平市寺莊鎮伯方村的普通農家婦女,她捐資助學的事在晉城可以說是無人不知。從1986年到現在,畢臘英家庭先後設立了四個助學基金,資助了1000多名學生,累計捐資40餘萬元,深深感染了家鄉父老和一批又一批莘莘學子。

畢臘英與捐資助學結緣,不能不提到她的父親——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畢生財,正是受到父親的影響,才使得畢臘英愛心接力一直走到今天。

畢臘英的父親畢生財從1986年起就連續不斷資助窮孩子上學,一直到1992年,畢生財遭遇車禍不幸去世。在母親和丈夫畢義貴的支持下,畢臘英接過父親的衣缽,踏上了捐資助學的漫漫征途。“我捐資助學主要是受父親的影響,父親的影響讓我走上了捐資助學的道路,我們父女兩代人其實也就是堅持著三個字,勤、儉、善,勤也就是一輩子勞動,儉是一輩子節約,善是一輩子做好事。”畢臘英說。

當年5月,畢臘英與山西經濟管理學院 (現山西財經大學)協商,用父親生前的積蓄和自己積攢的收入共11250元,設立了教育獎勵基金,用於獎勵品學兼優的貧困大學生。其後,她在高平設立了“畢臘英教育獎勵基金”,對優秀教師進行獎勵。次年,她又把父親遇難的事故補償費1萬元捐獻給村裡,設立了“畢臘英教育獎勵基金會”。

26年40多萬元,這些錢的背後是無數個日日夜夜的付出。畢臘英和丈夫經營了一個養豬場,磨粉、餵豬,夫妻倆早出晚歸,穿梭在豬場和磨坊之間,為的就是多掙些錢幫助更多的學生。

一年要育七八十頭肥豬,一天要磨400多斤玉米,一年要磨14萬斤糧食。磨粉、過濾、沉澱、烘乾、浸泡、拌食、餵豬、搓粉、收糧、賣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就是畢臘英夫妻的平凡生活。有人給她算過一筆賬:僅餵豬一項,畢臘英夫婦一天就要舀1.4萬勺!

生豬市場的規律大多是,一年賺、兩年平、三年賠,豬價下跌是常事。養豬掙不到錢,畢臘英就借上錢捐給孩子們。而她和家人卻能省則省,能摳則摳。丈夫身上的工作服一穿就是一整年,十幾年沒買過新衣服。“雖然咱日子過得緊巴點兒,但可以省下更多錢幫助更多孩子,我覺得很值得。”畢臘英的丈夫畢義貴說道。

耳濡目染的家庭環境和矢志不渝的家庭信念,讓兩代人完成了捐資助學的接力,然而2017年,一場鄉村環保大治理,卻讓畢臘英全家面臨重要抉擇。“當時的環保政策是村裡邊不讓養豬,老實說賣掉辛苦養了多年的豬咱也捨不得,但是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理應響應環保號召,關閉豬場。”

失去了全家賴以維生的幾十頭豬,畢臘英開始在伯方小學做義工。在自己的生活前路堪憂,甚至有點捉襟見肘的情況下,畢臘英看到缺少書籍的伯方小學又坐不住了。她從賣豬後僅有的積蓄中,又拿出了一部分錢,給孩子們建立了“臘英道德書屋”。

畢臘英的捐助總是給那些被捐助者帶來新的希望,這希望就像春藤,必將蜿蜒叢生,枝繁葉茂,年復一年地印證春天的美好,渲染整個春天的蓬勃景象。畢臘英是一面旗幟,同時也只是一個普通的女人,56歲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已經到了應該停下腳步、享受生活的年紀,理應對未來做一個合理的籌劃。午後的陽光灑下來,一座座獎盃無言地講述著她的榮譽和過往,畢臘英達觀的生活態度,讓她依然能夠笑看未來。她的家庭早已在平凡中昇華,在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