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內向的孩子,遠比你想象的更優秀

在這個“內向外”解析專輯裡,我已在強調了內向的本質——內向不是缺點,而是大腦對一切更敏感。因此內向的孩子自然需要多一點時間來融入環境,來安撫自己的頭腦。如果家長能看懂這個本質,就能放下對內向孩子的偏見,轉而看到他們了不起的天賦!

為此,就有讀者提問:我就是一個內向的人。我從小就膽小、不討父母喜歡。我覺得自己根本達不到父母的期望,為此非常痛苦。我實在是想不出來,內向還能有什麼好?還能有什麼優勢呢?

這就是“偏見”帶來的傷害。因為我們總是想也不想就吹捧外向、貶低內向,導致很多內向者自己都無法看到自己的好!

今天,我們就來正本清源,說說內向究竟能帶來什麼了不起的天賦!

那個內向的孩子,遠比你想象的更優秀

天賦一:善於獨處

內向者第一個獨到的天賦,就是:善於獨處。

“善於獨處”意味著孩子更擅長頭腦的活動,更專注,也更具有耐心,正因為如此他們往往會更有創造力。

正是這一點,恰巧是很多父母的擔憂。父母會覺得“善於獨處”大概就可以與孤僻、社交無能和古怪畫上等號。

所以,你一定看到過——憂心忡忡的媽媽把正在自己搗鼓玩具的孩子叫起來,說:“你別一個人待著了,趕快去和小朋友們玩!”再三督促後,孩子才一臉不情願地站了起來……

甚至還有家長直接問我:老師,我的孩子就喜歡一個人待著,這可怎麼辦?

那個內向的孩子,遠比你想象的更優秀

“善於獨處”怎麼會是一個缺點呢?

這是他們的大腦自然做出的選擇。喜歡獨處並不是因為害怕和人交流。確切地說,孩子們主動選擇獨處是因為這樣可以排除一切干擾,方便他們專注地做好一件事。

腦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所謂的多任務的工作,也就是在不同的任務上來回轉換,並不是最適合大腦工作的模式。多任務工作只會降低工作效率,導致失誤率大大增加;同時還會造成大腦極大的消耗。

而內向的人似乎天生就明白這個道理。他們的頭腦會主動“排除”不必要的刺激,主動選擇進入“專一工作”的模式。

這樣一來,內向孩子的大腦運轉起來更有效率,思維能力會在同齡人中更加突出。

那個內向的孩子,遠比你想象的更優秀

事實上,有很多傑出的藝術家、工程師、發明家、作家都是具有內向特質的人。《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就一點也不喜歡聚會,但也不妨礙她創造出就是一個宏大、複雜、扣人心絃的魔法世界。

查爾斯·達爾文、瑪麗·居里都經歷過相當長時間的孤獨工作,但這也不妨礙他們在自己的領域開拓出新的知識架構。

內向的孩子善於獨處”其實是一項天賦。

就好像外向的孩子擅長製造話題一樣,內向的孩子天生就能排除干擾,能“享受”頭腦高速運轉的狀態。正因為如此,他們會更耐心、更專注;這樣對孩子顯然更容易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裡成為真正的精英。

那個內向的孩子,遠比你想象的更優秀

心理學家安德斯·埃裡克森多各領域的精英的研究就表明:

善於獨自學習的人能學到更多東西。那些偉大的人都花了很多的時間用於,這才是取得傑出成就的關鍵。

所以,家長千萬不要因為孩子一個人待著就貿然地批評他、打斷他,要推他出去社交。這樣只會讓內向的孩子覺得沒得到理解,變得煩躁而低落。

內向者正是因為擅長獨處,熱愛思考和研究而富有創造力,又因為經得起寂寞,擅長堅持而容易變得偉大。這恰恰是內向孩子具有的獨特閃光點!

天賦二:善於思考

內向者的第二個天賦就是:善於思考,有獨立思想和見解。

蘇姍·凱恩在研究了大量內向者之後,說:“內向者天生擁有高超的洞察力與理解力。他們總會有獨立的思想和見解。他們善於將外部信息進行整理吸收,變為自己的內容,而不是簡單的全盤接受或否定。”

比如,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去做客,一進門就對自己帶孩子說:“快跟叔叔打招呼!”內向的孩子這時候很有可能會躲媽媽背後不吱聲。

那個內向的孩子,遠比你想象的更優秀

這時,媽媽肯定會抱歉地說:不好意思啊,我這孩子膽子小、不懂禮貌。

——這就是對內向孩子深刻誤解。

內向的孩子並非不懂禮貌,而是他們的大腦往往會有更長的迴路,需要思考更復雜的內容。

比如剛才這個情況,內向的孩子很可能會在想:這個叔叔是誰?我以前見過他嗎?我為什麼要和他打招呼?他們頭腦如果找到了需要的答案,他們就會開始進入“行動”環節。這時候如果需要打招呼,他們大概率也會自然做到的。

一位媽媽留言說:

我的孩子不愛說話,悶悶的,走到哪裡都顯得木訥。但是後來我觀察發現,他一點都不笨,他只是想得更深入而已。每次討論問題的時候,他說得也許不多,但卻能切中要害;而且他總是提出新的觀點。有時候成熟得讓我覺得他不是個二年級的小孩!

內向者天生活躍的思維能力,其實能給他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帶來莫大的優勢。但為什麼有許多內向的人在後來表現出的不是聰慧過人,而是“膽小、木訥、孤僻”呢?

真正造成問題不是內向這種特質,而是一路上持續不斷的攻擊、否定和缺乏保護。

那個內向的孩子,遠比你想象的更優秀

內向的孩子再有天賦,也是孩子;如果他們總是得不到保護,總是不斷收到“你不夠好”、“你就是生來性格不行”等等攻擊,他們是很容易就產生自我封閉和自我否定的。自我封閉,躲回一個人獨處的世界,是受傷的孩子抵禦痛苦、保護自己的本能。

家長如果能夠看重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就應該明白:

我們的態度和言行決定了內向孩子的發展發展。

內向孩子的家長至少要做到,別當眾否定孩子,別把“內向”汙名化,別把“不合群”、“沒禮貌”等各色標籤貼到他們頭上。

內向孩子當然也是要學禮儀的。但是要給他們的大腦多一點時間學習和思考。內向孩子是非常聰慧的。他們同樣會非常迅速地理解“世界遊戲規則”,從而更好地表現、表達自己。

那個內向的孩子,遠比你想象的更優秀

我曾經問過一個內向者:“那後來,當時小小的你是怎麼就做到‘見人就打招呼’的呢?不害怕了嗎?”

他回答:“那是我雖然小,但是我很快發現,其實我們生活裡會出現很多閒雜人等,真的就是打個招呼,就再也不會碰到了。所以也不必想那麼多,叫聲叔叔阿姨過去了就過去了。”

瞧,內向孩子完全運用自己的智慧去找到與和諧相處的辦法的。關鍵是父母要給予足夠的時間和足夠的保護!

天賦三:善於抵抗誘惑

內向者的第三個天賦就是:善於抵禦誘惑。內向者對刺激的需求比較少,所以能做到更謹慎、不易動搖、不易被誘惑。

什麼樣的表現叫做“對刺激的需求比較少”呢?

舉個例子:比如去參加婚宴,司儀都會組織些小活動。這時候外向的孩子不需要任何鼓勵,就會樂呵呵地上臺。對他們來說,要是還能臨場表演個節目那就再好不過了;但內向的孩子顯然就不那麼積極,不願意去出風頭,把自己展現於人前。

有的父母卻很受不了孩子的這種性情:“你這孩子學了這麼久唱歌,唱一個給大家聽聽能怎麼樣呀?”在他們看來,這種行為叫退縮,叫沒有進取心。

那個內向的孩子,遠比你想象的更優秀

內向的孩子的確不喜歡出風頭,是因為他們真的不需要這些刺激!用腦科學的話說,他們的大腦對“多巴胺”這種物質不敏感。

科學家研究發現,多巴胺是大腦所釋放的一種“獎賞化學物質”。

如果你的大腦對對多巴胺越敏感,你就也更需要、更喜歡外界的刺激。

外向者的大腦就是如此。所以對外向的孩子來說,表演節目、接受大家的掌聲,就好比是在冬日裡迎接陽光!不要太開心!

但內向者的大腦對多巴胺不敏感。所以,他們不太需要花時間去做出風頭、結識新朋友、嘗試新遊戲這些事。

對他們來說,讀書、深度思考才是獲得滿足感和能量的來源。萬一在出風頭的過程中,刺激湧進來的太多,內向者還會很快精力不濟,覺得又煩又累!

那個內向的孩子,遠比你想象的更優秀

或許有人會說,對多巴胺敏感,喜歡社交,能多點機會,生活也更精彩,豈不是更好?

事實並非如此。

因為常常會不由自主地追求刺激,外向者往往會忽略應該注意的警示信號,造成不必要的風險。

有研究表明,外向者會比內向者更容易在車禍中喪命,更容易因為意外或傷害而住院,更容易吸菸、參與高風險運動、犯罪和離婚等。這同樣也解釋了為什麼外向者比內向者更容易走向與自身能力不符的過度自信。

那個內向的孩子,遠比你想象的更優秀

而內向的孩子,因為大腦的特性,他們能更容易抵制誘惑,避免風險,在泡沫中看到問題的本質。內向孩子會因此有更好的毅力,能解決複雜問題;他們還更善於躲避情感陷阱,同時抵制那些金錢、縱慾等膚淺誘惑。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內向者作為團隊領導人時,更能保住成功!

總結

通過以上分析,我並不是想說內向會優於外向。其實,用性情來抬高一種人、貶低另一種人本身就是很錯誤的想法。任何一種性格,都會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只是內向者承受的偏見太多,我特別想再此說說這些被偏見掩蓋的寶貴之處。

最終的最終,無論外向也好、內向也好,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作為父母,我們要始終站在孩子這一邊。孩子具有什麼天性,我們就努力去發展他們的天性。孩子不需要滿足我們的想象,而是應該努力完成對自己的探索。沒有什麼比做好自己更讓人幸福的了。

在此,祝福所有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幫助下,成就屬於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覺得本文有用,歡迎點贊並轉發。歡迎關注我們——自在讀書會。用知識打破偏見,讓頭腦和心靈發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