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有多猛?洪學智:一輪齊射,美軍陣地燃燒成火海映紅天地

1951年9月1日黃昏,我志願軍一支炮兵部隊奉命奔襲侵佔後洞裡的美軍部隊。

喀秋莎有多猛?洪學智:一輪齊射,美軍陣地燃燒成火海映紅天地

夜幕降臨時,我炮兵部隊已到達發射陣地蓄勢待發,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21門火箭炮一起向盤踞後洞裡的美7師兩個營開炮,一瞬間384枚火箭彈猶如無數條火龍從天而降,斃傷敵軍700餘人。

從天而降的猛烈炮火打得美軍暈頭轉向,美軍在朝鮮戰場與志願軍打了近一年時間,還從未體驗過如此神秘猛烈炮擊,難怪僥倖活下來的美軍驚呼“志願軍使用了原子炮”。

事實上志願軍使用的正是蘇聯致命武器“喀秋莎”火箭炮,而這亦是志願軍火箭炮軍21師203團入朝第一仗,就讓美軍體驗到了“喀秋莎”魔鬼般的威力。

喀秋莎有多猛?洪學智:一輪齊射,美軍陣地燃燒成火海映紅天地

“喀秋莎”正式名稱是BM-13火箭炮,可是蘇聯衛國戰爭中成功逆轉德軍的必殺器,曾使德軍聞風喪膽稱之為“鬼炮”。

原來一戰結束後,蘇聯窘於戰機配載武器威力小,遂於1921年成立第二中央特別設計局,專門研發航空火箭。

蘇聯專家歷經多年探索終於研製出了由卡車配載的BM-13火箭炮,其發射原理與我國古代發明的火箭原理大同小異,只不過BM-13是一種多身管的自行火箭發射器。

BM-13有8根導軌,每根導軌不但可以上下兩側掛載兩枚火箭彈,還可以當做火箭彈發射穩定器。

BM-13配載火箭彈口徑132mm,最大射程可達8.6km,既可單發亦可連發或齊發。16枚火箭彈齊射時間是7-10秒,再次裝彈時間是5-10分鐘。

喀秋莎有多猛?洪學智:一輪齊射,美軍陣地燃燒成火海映紅天地

蘇聯後來為增加BM-13的發射火箭彈數量,又將火箭炮改為24條Z字型發射軌,上下兩排交錯排列,每排12條,有些像教堂管風琴。

我們從描述中就可以想象多門BM-13齊射,火箭彈如雨般降落後大地震顫,陣地上工事、坦克盡皆炸燬的景象。當時似乎還沒有任何武器能與BM-13的爆破殺傷力,以及疊加衝擊波效力相媲美。

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然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夜襲蘇聯,10天之內就挺進蘇聯600裡腹地。

當時BM-13還有諸多缺陷亟待完善,可蘇聯迫於戰爭壓力,匆匆將BN-13推上戰場,卻取得意想不到的震撼效果,炸的德軍屁滾尿流得以扭轉戰局。

蘇聯士兵難掩對BM-13的喜愛,卻因軍備保密原則不知其名稱,只見其炮管上刻著大大的K字母,就親暱的稱其為“喀秋莎”。

喀秋莎有多猛?洪學智:一輪齊射,美軍陣地燃燒成火海映紅天地

到了朝鮮戰爭期間,我志願軍與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相比,既無重炮又無裝甲兵,沒有任何現代化武器可抗衡美軍堅甲利炮,妥妥的一場非對稱戰爭。

可我志願軍卻憑藉堅強意志,用血肉築起鋼鐵長城,以對抗美國猛烈炮火攻擊,為此我志願軍取得的每一次勝利都要付出巨大代價。

當朝鮮戰爭第四次戰役打響時,我志願軍終於迎來了蘇聯援助的大殺器“喀秋莎”火箭炮。

而21師是我志願軍炮軍唯一配備“喀秋莎”火箭炮的部隊。當時21師5個團配備了120門“喀秋莎”,我們可以想象120門“喀秋莎”齊射,千餘枚火箭彈如彈幕般落入美軍陣地會是什麼場景?

我火箭炮兵21師203團在後洞裡初試牛刀,就將“喀秋莎”炮彈口徑大、彈群密集、發射速度快、戰場機動性強等特點淋漓盡致表現出來,凸顯了“喀秋莎”超強的殺傷力與破壞力。

難怪時任志願軍總指揮的彭德懷對“喀秋莎”青睞有加,連連叮囑21師政委呂琳使用“喀秋莎”,一定要注重突然性,打出其排山倒海的陣勢,而且“喀秋莎”配合哪個軍作戰,必須要通過彭老總親自批准。

喀秋莎有多猛?洪學智:一輪齊射,美軍陣地燃燒成火海映紅天地

1951年10月初,火箭炮兵21師202團奉命協同配屬朝鮮戰場中線的47軍作戰,“喀秋莎”再度登場。

志願軍昔日火力不足,今有喀秋莎在手自要大幹一場。不過雖有人戲稱“貧則迂迴包抄,達則給老子炸”,可202團使用“喀秋莎”並非任性轟炸,那也是要講究戰術配合。

當時與47軍對陣的是美騎兵1師,其名為騎兵師,實際是機械師,實足的美軍王牌中的王牌。

美騎1師在秋季攻勢中,佔領我軍添木洞、正洞陣地後,當我軍炮火攻擊時,其憑藉堅固防禦工躲避炮火,只有當我軍炮火暫停步軍進攻時,才出動反擊,遂減弱了我軍炮火協同作戰威力。

我火箭炮兵202團團長張福隆思維縝密靈活,他利用“喀秋莎”的攻擊優勢,與步兵討論制定了“誘敵出巢,而後齊放”的策略。

於是202團提前達到鏈川以北青木洞地域佔領發射陣地守株待兔,再有友軍炮兵根據協同作戰計劃,用山野流炮機槍掃射美軍陣地,而後吹起衝鋒號以引蛇出洞。

就在美軍以為我47軍發起進攻,開始出動反擊時,嚴陣以待的202團“喀秋莎”一輪齊射,瞬間炸死美軍800餘人。

我47軍步兵在“喀秋莎”炮火默契配合下發起衝鋒,一舉殲滅美騎1師奪回添木洞陣地,完美打造了步炮協同作戰的經典案例。

喀秋莎有多猛?洪學智:一輪齊射,美軍陣地燃燒成火海映紅天地

1952年10月14日,美7師與南韓偽2師向五聖山我軍陣地發起猛攻,上甘嶺戰役打響後,“喀秋莎”火箭炮再次響徹五聖山上空。

1952年11月11日,我志願軍12軍31師92團兩個營,在火箭軍209團24門“喀秋莎”協同配合下,向537.7高地發起猛攻。

陣地在志願軍失而復得、得而復失、失而再得中僵持,209團只要前方步兵呼叫炮火,“喀秋莎”密集的炮彈就傾瀉到何方。

志願軍老兵譚秉雲,晚年曾評價“美國人的武器不知比我們好多少倍,朝鮮這場仗打成這樣,還得感謝蘇聯老大哥,如果不是他們送來喀秋莎火箭炮,結果還真難說。那東西,厲害得不得了,連美國人都沒有。一陣齊射打過去,美軍陣地基本沒有活物了。”

這就難怪裝備精良的美7師與南韓偽2師傷亡慘重,不得不放棄537.7高地。上甘嶺戰役持續47天,終以志願軍全殲盤踞陣地的美軍而告終。

據美國媒體報道,上甘嶺戰役美軍與我軍傷亡比例達到2.3:1,簡直就是“凡爾登戰役”再現。

喀秋莎有多猛?洪學智:一輪齊射,美軍陣地燃燒成火海映紅天地

可是“喀秋莎”火箭炮送給美軍的噩夢並未結束,朝鮮戰爭最後一場金城反擊戰中,“喀秋莎”再給予美軍致命一擊。

1953年5月,志願軍為配合簽訂停戰談判,並爭取停戰後能先佔領有利陣地,遂發起夏季反攻。

戰役第一階段,我火箭炮兵207團配屬60、61、67軍,向金城方向的美軍以及南韓偽5師、偽8師發起進攻。207團發起42次全團齊射,以配合我步兵殲滅敵人奪取陣地。

戰役第二階段,我火箭炮兵依舊按部署千彈齊射,協同步兵攻城拔寨。

喀秋莎有多猛?洪學智:一輪齊射,美軍陣地燃燒成火海映紅天地

洪學智副司令員曾記下這樣壯觀場景:敵人的陣地燃燒成一片火海,地上騰起的煙塵都是紅的,天上翻滾的雲彩也是紅的。

我火箭炮兵21師,在金城戰役各個階段憑藉強大火力配合我6個軍軍事行動,不但收復了178平方公里土地,而且拉直了金城以南防線,形成了停戰談判前對中朝最有利戰場態勢。

我火箭炮兵21師入朝作戰兩年半,配屬12個軍大小戰役30餘次,殲敵10萬餘人,擊毀坦克56輛、汽車230臺、火炮30餘門,擊落擊傷飛機24架。抗美援朝的勝利,“喀秋莎”火箭炮功不可沒。

喀秋莎有多猛?洪學智:一輪齊射,美軍陣地燃燒成火海映紅天地

拿破崙曾說“火炮是戰爭之神”,“喀秋莎”在那個年代無愧戰爭之神美譽,只是隨著軍事科技發展,許多更先進的火箭炮應運而生。

如今我軍也早已自主研發製造,多種世界先進水平的遠程、超遠程火箭炮,彌補我軍遠程打擊能力不足,以應對現代戰爭中非對稱戰役。

實力就是硬道理,“火力不足恐懼症”早已是過去式,如果有敵來犯,我們必堅決回擊“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閃光時刻」主題徵文 二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